第367期:《圆觉经略说》南怀瑾——佛经故事:《莲花生大士传》20160122
2016-02-02 10-01-34 来源: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作者: 点击:次
【沙龙编排】
1、19:00—19:10(10分钟) 【正觉快讯】----主持人:吉香
2、19:10—19:45(35分钟) 《圆觉经略说》——南怀瑾著(4)----主持人:吉红
19:45—19:50(5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3、19:50—20:30(40分钟) 《佛经故事》——(146)《莲花生大士全传》(4)----主持人:吉安
20:30—20:33(3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4、20:33—20:48(15分钟)《持诵观音菩萨圣号、大悲咒感应事迹》来自网络(52)——主持人:吉津
20:48—20:51(3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5、20:51—21:00(9分钟)亮点《慈悲送祝福 仁炟法师在广州禅茶心苑新年开示》----主持人:妙玉
【正觉快讯】
1、【寺院公告】欢迎您来正觉寺过大年——2016年新春祈福法华法会公告/fileroot/sygg/9842.html
2、博山正觉寺文化发展中心招贤纳士/fileroot/sygg/9503.html
3、欢迎公司团体或个人参与 协办、赞助、鸣谢、随喜 禅修茶道祝吉祥音乐会/fileroot/2014dxcxjx00015/9607.html
4、博山正觉寺释迦牟尼佛成道日庆祝法会圆满/fileroot/fjxw/9836.html
5、一碗腊八粥,满满的都是温暖/fileroot/fjxw/9837.html
6、【积善成德 功满三千】2016年新春祈福法会 佛前上大供 ——广结善缘 人财两旺 运势亨通http://www.zhengjuefutian.org/?mod=goods&do=display&id=3725
【主题学习】
《圆觉经略说》——南怀瑾著
接上期
憨山大师注解圆觉经
‘金刚经’所讲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一切皆空,一切诸相皆非相。有余无余是佛学 的名称,得了道的境界是无余涅槃,也叫作无为。有余涅槃是小乘境界的道果,无余涅槃是 在大乘境界的道果。言下顿悟,一切解脱,谓之‘言下忘言一时了’。人生本来是梦,我们 的所作所为,都是梦中之梦,都是妄执,都是假的。佛告诉我们自性本来空,既然是空,还 要求个果位?还想得个道?所以,‘空花哪得兼求果’。阳焰就是光影,夏天在高速公路上,就可以看到前面路上漂浮着水,这就是阳焰,这是假的光影幻境,怎么会是水呢?‘摄 动是禅禅是动’,把两条腿盘起来,把心里的念头拼命压下去,以为这就是学佛,以为这就 是静,其实,这才动得厉害。假如你不求清净不求空,‘只缘无事可思量’,自然而然,这 就对了,‘不禅不动即如如’
懂了白居易这首诗,才能了解‘圆觉经’这一节,佛所告诉文殊菩萨的话,一切众生皆 因妄执而生,人都把假的当成真的。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 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 名轮转生死。 接下来,佛再进一步解释什么是无明,无明并没有一个真东西。例如我们闭起眼睛静 坐,眼睛好像什么都不想,心中一念,若有若无,似想非想,此正是无明。但是,你再一寻 找,这个东西在哪里?它没有体,假的,所以说,此无明者,非实有体。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佛在此又作一个比方,例如人在做梦的时候,梦中的境界都 是真的,并非没有。我常告诉人家,当一个人在做梦的时候,不要去叫醒他,叫醒他是罪 过,很残忍。你看有些人做梦时,笑得多甜!他在梦里多享受!多舒服!这种经验大家都有 过吧!
可是,人很可怜,古人有两句诗: ‘多情自古空遗恨,好梦由来最易醒。’
这就是人生。好梦最容易醒,醒来想再接下去,接不下去,所以,不要去叫醒梦中人, 让他多做做好梦。我有时在想,佛说唤醒梦中人,到底是慈悲?还是狠心?我觉得一切众生 让他做做梦,蛮舒服的!何必去叫醒他呢?
‘乃至于醒,了无所得。’等到梦醒的时候,才晓得刚才在做梦,什么都是假的,什么都没有。注意!现在我们正在做梦哦!等到大彻大悟,就会发觉我们白天睁着眼睛做梦,与 夜晚闭着眼睛做梦,没有两样。晚上做梦是幻,白天做事一样是幻。可是,我们凡夫众生梦 中认为是有,醒来还不愿意承认它是假的,还想继续梦下去;明知现在是在梦中,还是愿意 沉迷下去。
‘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例如我们眼睛生病,看到虚空中有花朵; 眼病医好了,花没有了,这些亮光哪里去了?从哪里消失的呢?不,不可以这么说。它本来 就是没有的,它本来就是虚幻的,它旨空生空灭,它不在虚空中生,而是在你这里生。何以 故!为什么呢?无生处故。空中的花本来是假的,因为我们以病态的眼睛去看虚空,虚空才 出现花影,虚空还是虚空,虚空中并没有多出花朵来,当然也就没有生处,也没有灭处。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其实,我们真正的生命是无生 的,是生而不生的。什么是生灭呢?例如我现在讲话,各位在聆听抄写,动一下,显出一个 现象来,经过一段时间空间,又消灭了,一生一灭,一来一往,我们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 听到的,乃至心里所想的,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生灭法。假如我们被这些生灭的现象所转,就 是凡夫。假如能够发觉在这生生灭灭之中,有个不生不灭的,生而不生,灭而不灭,动而不 动,无形无相,就可以如佛经所说:‘证无生法忍,登菩萨地。’就可以不须断除生灭,就 不在生死之中。
由此可见,宇宙万有的现象都是相对的,有生有灭,有来就有去,有善就有恶,有是就 有非,有动就有静,这是生灭法,现象界两边相对,是靠不住的。能生能灭的,而不生不灭 的才是佛道。所以,打坐念佛求静,静也是生灭法。静久了,也坐不住,要下来走走,定久 了要出定,静极思动,动极思静。为什么凡夫想打坐求静?动久了,烦了,所以想图个清 净。但是,真让你静下来,却又静不了。我有几个朋友很羡慕出家同学的清净,想退休,我 都劝他们不要,为什么?因为很多人一旦退休,没事做,静不下来,结果,退到‘阴’国去 了。所以,学佛的第一步要先能享受寂寞,没有这种修养,不要谈学佛。 想当年我在峨眉山顶闭关的时候,山峰顶上,不要说人影没有,连鬼影子都没有。万山 冰雪,孤零零一个我,所谓: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就是如此境界。有时夜晚看经,一盏油灯,一灯如豆,孤灯独影,那才清净!那才享 受!这才真是享尽清福,是人生一大享受。你们学佛修道,回去看到老婆孩子,抱一抱,然 后就走开去打坐,偶尔清净一下,老婆孩子还是在旁边,假如真把你丢到人烟绝迹的地方 去,保证你吓都吓死。
以上是讲到妄见生灭,轮转生死,顺便提起。我们继续看下去。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佛告诉文殊菩萨成佛的第一步怎么走,我们都有资格成佛,谁都一样,包括蟑螂、蚂蚁 一切众生。第一步因地怎么修呢?‘知是空华,即无轮转’,要晓得所有的一切都是虚空中 的花朵,今天我们讲的,听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假的。人生如戏,要晓得我们现在是在唱 戏,演父母的就要像父母,要演得大家都叫好。但是,不要忘了你是在唱戏,唱完戏,卸了 妆,都要殡仪馆报到去了,这一切都是假的。但是,一般人唱戏都唱昏了头,上了台就下不 来,上台容易下台难。
同时要认识清楚,‘亦无身心受彼生死’。生生死死是现象的变化,我们那不生不死的 真我,并不在此生死上,你要能找到这真生命,才可以了生死。注意,我们那不生不死的 道,‘非作故无’,不是造出来的,也不是修出来的。你说我敲了好多木鱼,打了好多坐, 念了好多咒语,大概可以成佛了吧?哈!那是你妄想!观自在菩萨在‘心经’中不是也告诉 我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修他没有多,你不修他也没有少,它不是造 作出来的。空本来就是空,不是你修出来的。
你们平常打坐觉得空空的,唷!好舒服!好清净!我见到了空性!不要自欺欺人,那是 你自己身心造出来的一种感觉。甚至,有的人跑到我这里来说:‘老师,糟了!掉了!我 说:‘什么掉了?’‘那个空空洞洞的掉了!’你们说好不好笑?空不是你修出来的,不是 你不修就不空,他不用你修,本来就空。我常常讲,不要去空妄想,怎么那么多事?是妄想 来空你啊!妄想本来是空,你想留他也留不住,用不着你去空他,所谓:‘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懂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开始修行了,这是如来因地。我此话不会骗你们,讲错了,下地 狱,到地藏王菩萨那里第四层地下室,地狱本来十八层,现在时代进步了,又加了四层地下 室。(众笑)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 为净觉随顺。 我们再来体会空。空,是学佛的第一步,也是学佛的最后一步。各位注意!‘空!’我 刚才说空,有没有一个空?什么都没有了对不对?即有即空,即空即有。那么,你说空,现 在有没有知觉?有,有知觉。那知觉不空,不!‘彼知觉者,犹如虚空’,因为空,所以有 知觉。如果没有知觉,就不叫空。
‘知虚空者,即空华相。’我知道现在空,那个能知之性本来就是空的,你又何必再去 空他?妄想来了何必害怕?因为空,所以什么都知道。‘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你不要认为 空就无知觉,越空越清楚,越清楚越空。不要认为空是什么都不知道,不要以为什么都不知 道就是入定,千万不要搞错了。‘有无俱遣’,说有也不对,说空也不对,不是息心除妄 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不抓住一个有,不抓住一个空,不空而自空,不定而自定,即空即 有,即有即空,如是!如是!‘是则名为净觉随顺’,此即是唯心净土,此既是觉性,顺此 而行,即是正路。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 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什么理由呢?‘虚空性故’。虚空是个形容词,我们往往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把自然界 的空间当成虚空,所以,在心理上自己造就一个空空洞洞的境界,以为这就是虚空,实际 上,有个空空洞洞的境界存在,已经不是空了。这是第六意识有个虚空的观念,是加以造就 出来的,在唯识的道理讲来,就是作意。自然界的虚空其实并不空,里面含有空气、水分、 灰尘、细菌......等等。佛法所讲的虚空是个名词的引用,虚空即不是有,也不是没有,无 以名之,名之曰虚空。千万不要抓住一个虚空的境界,当作虚空。
其次,我们的无明妄想究竟如何去断?佛说无明如虚空之花,无生处,无灭处,不了自 了,了而不了。这个道理听起来好像很玄妙,其实很平凡。‘心经’里说‘无无明,亦无无 明尽’,无所谓了或不了,因为它本身就是虚空性。例如我们听的、看的、想的、都是无明 所起的作用,你说它有吗?没有,用过便休,没有吗?当场就能够用,它本身自性是虚空。
‘常不动故’,我们也经常误以为修道修到最后不动,以为不动念,或者什么都不知 道,就是定。这样的话,何必学佛?学石头,学死人多好!所谓不动是形容词,它是动而不 动,例如我讲话,诸位听见了没有?听见了,这不是动吗?各位听到我讲话的声音,乃至听 到外面的车声,这是动相。假如你到了高山顶上,听不到任何声音,那时你听见了没有?听 见了,听见了一个没有听音的,这是静相。动相你听到了,静相你也听到了,动相与静相, 你都清清楚楚,此时念头没有动过,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动来知道动,静来知道静,能够 知道动静的那个不在动静上面,与动静毫不相干,他是永恒不变的,所以用常不动来形容 他,他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来藏是佛法的名词,所谓如来是悟了道、成了佛的称呼。如来也是形容词,好像来了,其实没有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来,如同我们的思想 念头好像来了,其实没有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来,如同我们的思想念头好像来了,来了又 去,自性空故,常不动故。那么,何以谓之‘藏’?因为他能生万法,含藏一切万有。所谓 如来藏,既是一切众生自性之别称也。如来藏中无起灭,在我们的自性中无所谓起灭,例如 我们研究‘圆觉经’我讲了一大堆话,各位也听了一大堆,所有生起灭了,听过了都不相 干,无生亦无灭。话也听懂了,书也看到了,但是,用过便修,自体中都不执着,无知亦无 见。何以如此呢?
‘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如法界性,此话怎讲?我们初 步学佛,一定说无明妄想是罪孽,一点都没错,无明妄想为什么那么难除去呢?如来藏性微 妙不可思议,一切众生妄想业力亦微妙不可思议,转了此业力就是佛。‘如法界性’如何解 释?我们引用的‘楞严经’上所说:‘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 现。’清净本来就是‘圆觉经’所讲的如来藏性,周遍法界。法界是佛学名称,比宇宙还广 大,普遍充满一切时空,此法界超越了我们观念中的时间、空间。随众生之心量大小而大 小。应所知量,循业发现,看你的智慧达到什么境界,随你的业力而发现。‘圆觉经’在此 讲的比较简化,如法界性,随你的心量有多大,就有多大。我们的心有多大?大得很呢!阿 弥陀佛!阿弥陀佛!干叫两声,就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说大不大?但是,如此专心念下 去,会不会到呢?会到,如法界性。我们的自性有没有边际可量?没有。究竟圆满遍十方, 不是修了就会比较大,不修就比较小,他本来圆满,遍十方,不是修了就比较大,不修‘圆觉经’一开始,文殊菩萨提出问题,问学佛从哪里开始?什么是如来因地法行?等 于盖房子的地基在哪里?佛答覆要断无明。文殊菩萨又再进一步问‘什么是无明?无明犹如 病目见虚空之花朵,虚幻不实。
讲到无明,给各位说一个近代的故事。此事距离现在大约一百二十年清末时代,一个贵 州人在四川犯法,判死刑,要杀头。很巧,执刑的刽子手刚好是这名死刑犯最要好的朋友。 死刑犯对这位朋友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总要帮我一下。’刽子手说:‘你是死罪,我怎么帮得了呢?怎么办?这样好了,到了刑场,我帮你。’‘到刑场?你要杀我了,你怎么帮我?’‘我教你,当我的刀一下之后,我喊走,你就拼命跑。’这位刽子手朋友不得已,只好 如此哄骗他。其实,刀一下,头就断了,哪里逃得了?
但是,这个死刑犯求生欲望强烈,把他的话当真,深深记在心里。行刑当天,死刑犯很 有信心,也不难过。难过的倒是他那位刽子手朋友,晓得非杀头不可。行刑时,犯人跪下, 刽子手准备下刀,先拍一下他朋友的头说‘注意唷!然后刀一下,喝道:‘走!’头就掉下 来了。
此时,这个死刑犯记住刽子手的话,就拼命跑,一路跑,由西川跑到东川,在那个地方 还做了小生意,更妙的是,还娶了老婆,生了几个孩子。
事隔二十年,这位刽子手因公事到东川,调查一件刑案。来到一家酒店吃饭,一看这位 店老板不是被我杀了头的朋友吗?还有老婆、孩子?真是吓住了。这位店老板看到刽子手也 愣住了,也认得这位救了他的老朋友,不过,不敢打招呼,他是逃出来的犯人,想办法请到 里面,然后跪下来向这位刽子手道谢:‘多谢当年帮忙,现在我在这里成家了,开了店,做 个小生意,谢谢救命大恩!’搞得刽子手莫名其妙,不晓得这是怎么一回事?也不敢说你的 头已经被我砍下来了呀!
刽子手很纳闷地回到成都,向朋友提起这件怪事,再去坟场把尸体挖出来看,没错,都 已化成白骨了,真是咄咄怪事!这件是就慢慢传扬开来,结果,最后传到这位死刑犯那里。 他听到此事一愣,晓得自己真被杀死,完了,整个人化作一滩血水。 这个故事说明人的无明业力有那么厉害,这也是有些修行人可修到身外有身的道理。
本期学习到这里,下期继续学习。
《佛经故事》
莲花生大士全传
莲花持明著
第一篇 莲花王 第三章 胜王因陀罗部底
来自金刚心的传承
普贤王如来在法界中惊觉
嗡 空悲的金刚身
阿 庄严的空乐语
吽 本初的明空意
豁然胜利
帝释天王的威力 帝释天王的大福
因陀罗部底
无上密乘的根源,缘起于无上正遍觉、本初法身普贤王如来,普贤王如来以他内证的境界,传授与由其自性所成就示现的圆满五身、毗卢遮那如来等五方五佛,以及诸佛宛如大海一般无量的眷属。
这些宛如大海的佛海圣众,得到了诸佛密意,圆证了微妙法身,与诸佛平等无二无别。后来五方五佛又以密意传授与金刚萨埵。从此之后他们各以心印,来递相传承,成为密教的起源。
后来,在《大瑜伽续》中的传承起源,传说乃是在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百二十年,密乘开始弘传于帝释天王的三十三天之上,而当佛陀入灭时曾经预言说:
自我灭度后,一百二十年,
于三十三天,传至上法要。
后南赡东方,有善根利智,
现王相名扎,显**瑞相。
后来,佛陀圆寂之后,在地球上南赡部洲的乌仗那国,果然出现了一位国王札,即因陀罗部底王,弘扬了无上密法,并且从大海中迎回了莲华生大士,并以他为子嗣,开始了不可思议的弘法伟业。
因陀罗部底王居住在乌仗那国国都梦揭厘城的九重宝宫之中,由于一切诸佛赐予加持的缘故,在这座宝宫之中,不断的雨下如幻、如虹般的不可思议清净的珍宝,而这些境界并不是一般世俗之人所能见到的,必须是具足福德的人,才能够如实现观到这恍若安立在虚空,如虹彩一般的秘密坛城。
乌仗那的国土,以这座九层的秘宝宫殿为中心,宛若心轮中的莲花一般,分出东、西、南、北四方与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隅莲瓣,这如同八叶莲瓣的地方是具足着一切空行、诸神乃至魔王的辖区。而象征着一切如来的根本心莲的中台八叶,是因为莲华生大士即将诞生的不可思议因缘,所以示现了如是密意的象征,这密意的中台八叶心莲,代表着出生诸佛的法界胎藏。
因陀罗部底王统治着乌仗那王国,他所居住的这座九层宝宫,又称为九层顶髻宫,象征着佛陀最尊贵的顶髻——无见顶相。他遵循着佛法,努力地治理着这一片国土。
他同时有好几个不同的称谓,有人称他为无眼巨富王,也有的称之为巴尔加古德王,有称为伽吾斐大王,有的又称之为达那巴拉王;而他最为大众所熟知的名称,就是因陀罗部底王。
“因陀罗部底” (Indrabhuti)的意思是帝释之福,或是帝释之力的意思,因为“因陀罗”就是帝释天的天王,也就是三十三天天主的名字,他以“因陀罗部底王”的名号为大众所熟知。他乐善好施,不断地将财富布施给人民,使人民安居乐业。他因何会如此乐善好施呢?这与他所遭受到的无常因缘有极深的关系。
因陀罗部底王虽然具有无量的资财,但可惜的是他的眼睛瞎了,所以当时他才会被称为无眼巨富王。而且他虽然有许多的宫妃,但是却无于嗣,而令国祚无望,这使得国王与大臣们也为此忧心如焚。后来有一位王妃终于生下了一名太子,国王心中大喜,为他举办了各种隆重的典礼祈福,可是不久之后,这位小太子竟然死去了,国王与王妃心中都倍感哀痛。
也正在这个时候,整个乌仗那国都出现了大饥荒,饿死了很多人。这时,被称为无眼巨富王的因陀罗部底,伤心地说:“在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我更痛苦的人了。在人类所拥有的眼、耳、鼻、舌、身五根当中,我最宝贵的眼睛已经失明,现在连我最至亲重要的王位继承人也死亡了。我这辈子当中,不只最至爱的太子没有了,甚至连为了我下辈子的幸福果报,所要去做的种种布施善行,都还不曾去做。而现在尊敬我的子民,却因为饥荒的缘故饿死了这么多人,真使人痛苦啊!在现在与后世当中都不曾具足真正的幸福,我的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因陀罗部底王悲伤地说着,并且从他已经失明的双眼中流下了眼泪,显示了他心中至深的悲伤。这时,一位具足广大德行的国师阿赛仙人,安慰着国王说:
“大王啊!现在因缘到了,我要告诉您一些生命中最尊贵重要的道理,请您明鉴。这世间是无常的实相,我们在生命中所累积的一切财富可以用完,而我们在死亡日子来到的时候,就必然要逝去了。我们无法逃离死神的追逐,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人真正能够长生不老。我们随时随地都有被无常之鬼拘提毁灭的机会。我们虽然想要永远随心所欲地活着,这种事情却是身不由己的。但是,大王!您千万不要心中苦痛闷闷不乐,不要在果报上面去感受痛苦,而应该在‘因’上面多具足功德。这世上有因必有果,因果是究竟不灭的。您不能只是白白地认命,您应该依循因果的道理,努力精进。千万不要认命,只是默默地吞下苦果啊!”
“仙人,那我应当如何做呢?”
“现在您千万不要郁闷不乐,应该发起心来从事善行,心中充满喜乐。您应当多想想积聚福德的好处,以及积聚福德之后所产生的欢喜,所产生的无畏,所产生的种种功德。您只有这样不断地积聚福德,才能够使身体恢复健康,使您的身体具足力量,身心欢愉而来创造更伟大的事业,造福于民,让您的一生充满光明。”
阿赛仙人如此地劝慰国王,而国王虽然信奉佛法,也供养诸佛,对于国家中的出家众与修行人,都是十分尊敬,但是他毕竟还没有了悟真理,心念还是在世俗谛当中流转,并未真正生起无常心与光明的智慧。
虽然他的后妃很多,也信奉佛教,并且大成就的上师拉瓦巴,曾经路过他的国土,而他们也接受拉瓦巴的灌顶与开示,但是因陀罗部底王还是无法真心修行。由于他一向过着安逸舒适自满的生活,所以并不能够真正从无常的苦痛当中,生起究竟的思维,还是安于世俗谛当中,不能出离。
现在经由阿赛仙人的安慰和劝诲,国王的心才慢慢稳定下来,他开始了知精进修行的道理,虽然还不能够对究竟法义圆满具足,但是他已经对佛法生起欢喜之心。于是他决定在四月孟夏的十五日当中,供奉佛、法、僧三宝,向三宝献上最丰盛的供养,并亲自讽诵《宝云经》与《法云经》这两部大乘佛法的深妙经典,而且将这两部经典都仔细地讽诵了二十一遍。
当他在诵持经典时,《宝云经》与《法云经》的经义一遍又一遍地流注在因陀罗部底王的心中,虽然他不能完全领悟经典的意含,但是心中智慧的种子已经慢慢地萌芽生起了。他的菩提心也透过大乘佛法的引导,开始有了清净的根芽。而他的大悲心也逐渐出生了,于是他豁然决定对众生进行普遍的施舍。他举办了无遮大会,发愿要将所有的财富全部布施给一切的众生。
在当时,人们十分重视养生,所以常以花粉为食。在伽玛茹城的东北,有一座没有污染、具足光明的大湖,在这湖中生长着许多美丽娇妍的莲花,其中有一种莲花叫做乌东哇拉花。这种花生长在树上,树身十分的高大,就是一个人展开双手也难以合抱,而且这一种莲花要经过十二年才会花开花落一次。
在龙(辰)年夏季六月的时候,有一位大臣知拉尊前往海中采集乌东哇拉花,却惊讶地发现,有一朵极为高大的八辫莲花,白露晶莹地散布在花蕊与花辫之间,而在这朵莲花的花蕊上,竟端坐着一位庄严端丽非凡的幼儿。
此时,这位大臣心中狂喜,他极想把这位幼儿带回献给无子嗣的国王,可经过左思右想,心中又实在难以决断:因为如果他献给了国王,国王欢喜了,对他自己与整个家族都有极大的好处;但是如果国王以为这是极为怪异的事情,十分可怕而心里生气,认为这是不吉祥的征兆,那么或许将大祸临身。所以他思前想后,认为应该先去向国王禀报之后,再行定夺。这时,他迅速地回到皇宫门口,向守卫的卫士要求晋见国王。
这时国王刚好在开仓赈济贫穷的人民。经过长期的赈灾结果,国库已经完全空虚,赈济也几乎中断,国库当中,已经不再有任何的财富来源。但是此时来乞讨的乞者,却又相续不断,国王只好宣布说:“各位子民,我的国库中所有的财富都已经告罄了,没有任何钱财,希望大家不要再前来乞讨。”
这时大家就开始起哄说:“大王啊!如果你没有施舍我们的话,那么你过去的施舍,就完全没有意义了。你不是要做一个毫无限制的无遮布施吗?那么现在如果你有所限制的话,那就是你为德不足,未免失信于民,实在大可笑了。”
国王听了之后,想想也有道理,心中不禁十分着急。于是他赶紧召集所有内外的大臣,一起来开会讨论到底如何是好。
当大家聚集之后,国王向大家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布施赈济,现在国库中的所有资财,都已经完全用完了,但是前来乞讨的人却未见减少。各位大臣,请问你们到底有什么妙计,可以恢复乃至增加我们的财源来救济百姓呢?”
所有的大臣们都议论纷纷,却也拿不出什么真正有用的主意。这时有一位大臣就说道:“大王,我们应当鼓励种田,多多生产粮食,从税收当中可以增加财富来继续布施。”
另外一位大臣说:“大王,如果因为种田再来多生产粮食缴税的话,这样未免缓不济急!我看只有发展商业,使我们国家成为商业中心,这样子我们才能致富。现在先建设我们的国家成为交通要衢,使大家去经商,那么在经商当中,一面增加国家的财富,一面增加税捐的收入,这样,我们的布施才可以不断,我们的财富才可以急速地增加。”
更有大臣极力主张:“我们应该挑起战争,去侵略他国的领土,把所有的财富抢夺过来,继续布施。”
大臣们议论纷纷,总是拿不定主意,而有些点子未免实在是太离谱了。
国王与大臣们在宫中为了如何增加财富使一切民众得到满足而议论纷纷,去采集乌东哇拉花的大臣,他想报告国王发现了这位庄严不凡的幼儿的事,也就被搁置了下来。
因陀罗部底王无子又无眼,为了求得他的子嗣,做了许多卜筮、算命……等等的各种活动,也请教了许多各宗教的修行人。他曾经诏令佛教的班智达五百零一名,与外道五百零一名,总共一千零二人,各自依据他们的宗教传承,来修法祈福或祭祀天神,希望为国家祈祷出生嗣位的王君。他也听从了仙人阿赛的教诲,把他所有的宝库都打开了,让一切人民各取所需,乞讨这些财富。但是现在不只布施供养没有立即发挥效应,而且连所有的财富都已经告罄,使大家心中十分烦恼,也想不出任何办法来解决。
这时,有一位具德的圣人叫做阿赛那,他了知因陀罗部底王是以真实的心意要行布施,而且与佛法有甚深的因缘,所以他就带领着六位弟子一起来到宫中,乞求施舍。
来到宫中求见大王之后,阿赛那就向因陀罗部底王说道:“大王,听说您发心要布施资财给所有的众生,我们现在应着您的发心,来到您的面前,乞求您布施我们,希望您能够满足我们所有的愿望。”
这时,因陀罗部底王说:“修行人啊!我不是不布施给你们,而是我现在所有的宝库都已完全空乏了。所以我真的很抱歉,实在难以布施给你们。”
这时阿赛那说:“大王啊!您如果不布施给我们的话,这是与你的愿力不相合的,这样的话,您以前所做的布施,也是完全无用的。您不过是把您原有的钱财与财宝倒在河中而已,那又能做什么呢?您如果不布施给我们,您所有的愿望是不能成就的,而您希望有子嗣,更是不可能的。您现在应该对我生起真实的信心,布施给我们,也只有我们能够使你的愿望得到成功。”
这时国王认真地思维阿赛那所说的话,他认为只有一心一意地完成自己所发的愿,才是如理如法的。而且他观察阿赛那应是一位已经得道的圣者,所以他决定应他们的请求给予布施。于是他十分高兴地迎请他们师徒七人进入宫中,阿赛那等师徒七人就进宫接受国王的供养。
阿赛那教诲国王说道:“大王!您如果要依真挚的祈愿来得到王储,不只是您要发心而已,您所有的王妃,也需要精进努力地来奉献。我希望国王您还有所有的嫔妃以及侍从们,都应当要到大海当中去寻找因缘,你们要到大海最危险的地方去,找寻海中的摩尼珍宝,而这如意的摩尼宝, 能够使你们财富具足,使你们满足一切布施的愿望!”
这时,原在宫中的一千零二位内、外道的修行人,由于修证不圆满的缘故,失去国王对他们的信仰,因而心中生起了极大的瞋怒。
这些外道,他们初始的发心就不正,而原先国王所迎请回来的佛教班智达,其实也多只是一些贪着于名利供养的凡夫,而不是有真修实证的修行人。这些人都是在名利中求法而已,并没有把心安住在修行道上,因此当他们看到国王迎请这七位师徒进入宫中,并且十分尊敬供养他们之后,就生起了甚深的愤怒。
于是他们暗中修行秘密而凶恶的护摩火供法,集合一切前来汇聚的妖魔。他们用护摩法来供养并搅动鬼神之众的心念,使鬼神惊惧乱成一团。这些鬼神在慌乱之中十分愤怒,所以就趁势作祟起来了。
他们刹那之间对因陀罗菩提王生起极狂暴的愤怒,于是就祭起了轰天巨雷,天地间充满雷鸣、闪电与惊人的电光,更下起了巨大的冰雹,卷起了狂风大雨,整个大地充斥着咆哮震动。恶风吹动着如山的巨石,暴雨从天上卷击而下,瘟疫疾病到处横行,遍地熏烟滚滚,乌仗那国遭逢到前所未有的巨变。举国人心惶惶,恐惧异常,大地一片哀号声。
因陀罗部底王碰到这些巨大的灾变之后,虽然十分惊慌,但在善业的力量引导之下,他心中还能仔细地思维。他了悟到这些灾厄的发生,都是他不能安住于正法、与佛法不相应的结果。初始的时候,他自怨自艾贪婪自大,后来他所从事的善行,并非圆满的发心,还是依着自私自利的缘起而行。现在他终于了悟了,相信这七位得道圣者的指示,决定不应该再去理会那些只是为了贪欲名利而驱动鬼神作祟的修行人。所以他发愿决心到大海中去寻找如意的摩尼珍宝,也只有搜寻到这些能够如意出生一切珍宝的如意摩尼宝,才有能力对所有求乞的人行无限的布施。
但是要到大海里面去寻找如意的摩尼宝珠,却需要能够完全了解大海水性的人。如果不能够了解水性,了解大海的种种航路,乃至大海的各种奇异变化,那么他这次御驾亲征,恐怕会遭受到危险的结果,这样一来,他不只不能够得到如意摩尼宝珠,而且恐怕也会将生命葬送在茫茫的大海之中,而永远无法实践他的本愿。
于是国王悬赏征求能够航过大海、经过无数次远航的老手,来做这次到大海中寻宝的领航人。这时有一位大臣向大王说道:“大王!有一位对大海十分熟悉的老人,他曾经从事过无数次的远航。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他的话,他一定能够带领我们找到如意摩尼宝珠,而且也能够带着我们安返家园。”
国王听了这位大臣的话之后,心中十分欢喜,大大奖励了他一番,并称赞他的博学多闻。这时大王心中盘算着,这次航行十分重要,我应该亲自驾临这位老人的住处,来恭迎他,请求他出海带领我们安全地往返于大海之中。因此,国王就亲自驾临了这位老人的住处。当他从车驾上慢慢地下来之时,轰动了附近城镇的居民。周围的民众都感觉十分惊奇,想不通为什么国王会来到这样一个穷乡僻地。
国王来到这位老人的居处,恭敬地向这位老人说道:“长老!我为了使人民生活幸福,要到大海中去寻找摩尼宝,但需要一位识途的向导。我知道你曾经在大海中远航多次,对大海中的一切情况都了若指掌,我郑重地恳请你来担任我们这次航行的向导,而且希望能够立即出海,所以希望你马上跟随我出发。”
这位老人听完了国王的请求之后,大吃一惊地告诉国王说:“大王!这是万万不可以的!大王是万全之躯,您千万不要到那充满了各种险恶与危难的大海之中。要到大海中去探宝,那是生活困苦的穷人为了存活下去,才不得已前去玩命的事情;而且要在大海中探宝并能够取回,那是十分困难的。大海的浪潮十分汹涌又急湍,是人间极险恶之处;大海中有种种的怪兽,有可怕的鲸鱼,也有凶恶的大龙,更有可怖的食人血肉的罗刹鬼女,以及许许多多的魔障,这些都会伤害我们的生命。如果要到大海中,而能够安全活命回来,机会实在是太少了。何况尊贵的大王!您的双眼已经失明,在大海中更增加了许多不可知的危险,所以我现在恳请大王,希望您断了这个念头,万万不能前去。”
本故事未完。下期继续学习。
《古今持诵大悲咒感应事迹》——来自网络
小儿惊风暴亡,菩萨垂救回生
南亭
一个阴沉沉的上午, 微风习习, 鸦雀无声。 这种天色, 偶然遇着人间的惨事,使人有倍觉凄惨的感觉。
包家孀妇的家里,坐着一屋子的亲亲眷眷,而这些人的脸色,也和天气一样阴沉沉的, 大家只有唏嘘嗟叹, 对于包家孀妇所遭遇的惨事, 都感到爱莫能助。包家的少奶奶呢, 她坐在床铺的边沿, 对着已因急惊风而死的未满三岁的小宝宝——包蝶仙,哭得死去活来,几乎泪尽而继之以血。许多亲眷们都束手无策,比较看得开的人,就劝包家孀妇说: “人死不能复生,你还是应当自己保重。孩子已经死了,可以把他拿去埋了,免得你见景伤情,哭个不了。”包家少奶奶,双手捧住泪眼, 从床沿起来, 向大家要求说: “各位亲眷, 家里家务忙的都请回府,不忙的请在这里帮我看守孩子。 我的孩子还有一线希望, 我尽了我最后的心, 然后死而无怨。并且孩子死了,我再也无法活下去了。”说罢,点燃了一根长香,跨出大门,三步一拜,一边大声念观音菩萨。花了几小时的时间,才拜到三里以外的观音庙, 她的额头已经皮破血流了。 到了观音庙, 点烛焚香, 又是伏地大哭。恐怕苏东坡的“泣孤舟之嫠妇”,亦无此哀怨之切。包家孀妇边拜、边哭、边诉苦。拜罢还是哭着转回家,半路上远远的看到女佣人边跑边喊: “少奶奶!少奶奶!别哭啦!小宝宝有办法啦!”包家孀妇一听到这消息,不知是真是假,是梦中,不是梦中,不禁脱口而出:“有办法啦?有什么办法啦?”女佣人说: “少奶奶,你出门未久,就来了一位老太婆,她自己说会医急惊风。我们向她磕头,请她进来。 老太太把小宝宝放在地上, 出针挑刺小宝宝的全身, 然后又把小宝宝放到床上,并且嘱咐说,不要动他,明早天亮,能见到蚊帐帐前钩的时候,他就会活转来,可以用温开水慢慢喂他。说罢迳自走了。”包家少奶奶,三步并作两步的奔回家,要家人赶快将适才的老太婆请回来,可是四周寻找,杳无踪迹。包家少奶奶知道这一定是观音大士前来救苦救难的, 于是摆起香案来叩谢如仪。 而已死的孩子, 这时已周身转暖。 守至天明, 果然双目睁开, 手足舞动的哭起来了。这一位绝处逢生的包蝶仙先生,成了大画家,名闻遐迩,活到六十三岁,才去世的。
这个灵感故事是现在服务于教育厅的包本中居士写给我的。 她是浙江人, 她的三叔祖包延辉, 在二十一岁才娶杭州戴文节公之孙女戴蕴芳小姐为室。 二十二岁包延辉不幸夭亡,留有遗腹子,阅八月而得一男,三岁未满,患急惊风暴亡,因而有此一故事。
(一九六五年七月廿一日《觉世旬刊》二九五期)
观音救拔飓风难之感应
李富贵述 乐建吾写
我是在一家公司远洋船上担任大副的职务,这艘船叫“亨达轮” 。在两年前离开台湾而远行世界各大港口。
当本年八月二十日, 我们的船航行到纽约临史旁的一个码头里装货, 已经装满了四千吨肥料, 准备次日启航运往另外一个港口。 就在当日晚上, 一个强大无比的飓风, 正对着这个港口吹来, 大约八点到十点半左右, 海水猛涨了二十公尺。这时船上的钢缆也被吹断了, 船就象跳摇滚乐一样地载浮载沉, 随着浪头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地在港里乱撞起来。只听得风声怒吼,天色一片昏暗。这一条码头有三艘船,二艘是军用运输船,我们的船开入港里,被指定了这个不利位置,是夹在两艘军船的中间。 好象那两艘军船的钢缆也被吹断了, 随风漂舞着, 不停地撞击着我们的货轮。 风力越刮越强, 船身喳喳作响, 浪涛声又似千军万马呼啸而来, 真令人有魂飞魄散之感。 船上的人们都异常紧张不知所措, 船长下个紧急命令,令全体总动员,并穿上救生衣待命。此刻船身略有倾斜,舱下抽水机声轧轧不停,天空上飓风夹杂着被吹破的碎片,不时掠过,呼啸而去。有时一些碎片,打在甲板上,甲板上变成了垃圾堆,破碎的东西,泥砂与水的混合物,但这些谁也无暇再去理睬。 我只好安慰船员们不要紧张, 船在码头没有什么危险。 天晓得,其实象这样猛烈的飓风, 一万多吨的轮船也恐难逃噩运, 但我不得不给大家打下一剂镇静剂呀! 这时我勇猛不停地默念观音圣号, 心中也不断地祈求菩萨冥中加被,保佑全船船员的平安。
夜深了,不敢阖眼,心中仍朗念圣号。午夜一点钟左右,感觉到船身猛然摇荡了一下,紧接着是剧烈的震动,三艘船均被风吹浪推送到岸上来,可想而知,风力大到如何程度了。不知怎的,我们的船反而吹到最里面,另二艘船反而吹到外面,这样子可以挡住一下迎头风啦!真是菩萨庇佑。直到第二天清晨水退后, 才知船被风刮到一个罐头工厂里面。 这个罐头工厂已面目全非,煞是凄惨,房舍及机器设备均被刮走,不知去向。这种风较台湾的台更为厉害,岂止千百倍哩!我们的船,头尾已被撞毁,中间也有损坏,所喜全船人员, 无人受伤, 只是受了灾变时的惊吓而已。 但在我们外面替我们挡迎头风的军船,损坏比我们惨多了。次日,码头上布满了军警,维持劫后余殃的秩序,一切交通完全断绝,州政府召来大批工人抢修, 三天以后才恢复正常。 这次飓风的袭击, 单就这码头地区,就死亡人数达一千多名,房屋、店铺也均破碎支离,何况飓风吹袭的广大灾区,真是不敢想象。
事后我想,如果船不被推上岸来,恐怕早在港湾里翻筋斗,那岂不惨透啦。这都是仰仗观世音菩萨的威神之力,冥冥护佑的,才挽救了全船的生命。经云:“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飘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大概我是应了“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我记得以前看方伦老居士写《今愿室文存》 ,也是方老居士一人称念菩萨名号,军舰屡逃劫运。其中一段写着: “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我年十一,在楚同军舰上,任轮机长,担任长江下游防务,转战苏、皖、鄂三省,日日遭到日机的搜索轰炸。每当敌机投弹时,我便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结果一年之间,全军五、六十艘大小军舰,几乎被炸得精光,只剩三、五艘尚能行动。但是楚同军舰却人物平安, 毫无伤损, 全舰没有一人划破了一块皮, 流过一滴血,也没有发现过象笔杆大小的炸弹洞,这不能不算是奇迹。……”
由上文所看,方伦居士,当时也应了“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这段经文所示的这个感应, 当然也是不可思议。 我想佛教徒应在公共场所及舟、车、机上,随时念菩萨圣号,以是因缘,大家必可蒙受其利。笔者补充:本文中如此大的飓风,甚为少闻,经查证有关报导,证实绝非虚言。
五十九年五月份台湾版中文 《读者文摘》 第四十页 “飓风浩劫亲历记” 一文,正是描述那次飓风的实况。文中谓本次飓风“可美儿”为西半球纪录中最大风暴,……把三艘货轮从港湾吹上岸。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十一日《觉世旬刊》四五○期)
【正觉亮点】
【寺院新闻】慈悲送祝福 仁炟法师在广州禅茶心苑新年开示/fileroot/fjxw/9835.html
* 下期预告 *:
2016年1月29日(周五)晚上7:00-9:00,由吉安、吉津、妙觉、赵玉燕、妙玉、吉红、妙翠等主持。
主题学习栏目学习: 1、《教你学禅修》——仁炟法师著
2、《佛经故事》来自网络
3、《古今持诵大悲咒感应事迹》来自网络
【回向文】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共修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公能行上人,愿师公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父仁炟法师,愿师父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博山正觉寺,愿寺院早日顺利圆满建成,发扬光大佛教,利益无边众生,培育造就僧才!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给所有参加沙龙共修的同修们,愿业障消除,心想事成,福慧双增,早证菩提!
(2016年1月22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