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期:《教你学禅修》、《禅定十事》(23)20151211
2015-12-21 15-16-24 来源: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作者: 点击:次
【沙龙编排】
1、19:00—19:10(10分钟) 【正觉快讯】----主持人:吉香
2、19:10—19:44(34分钟) 《教你学禅修》——仁炟法师著(11)----主持人:吉红
19:44 —19:47(3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3、19:47—20:16(29分钟) 《佛经故事》(143)----主持人:吉日
20:16—20:19(3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4、20:19—20:25(6分钟) 法师开示:《禅定十事》(23)----主持人:妙觉
20:25—20:30(5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5、20:30—20:43(13分钟)《持诵观音菩萨圣号、大悲咒感应事迹》来自网络(48)——主持人:吉海
20:43—20:46(3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6、20:46—21:00(14分钟)亮点《品茶之味 悟茶之道———博山正觉寺义工品茶会小记》等两篇----主持人:妙玉
【正觉快讯】
1、博山正觉寺文化发展中心招贤纳士/fileroot/sygg/9503.html
2、欢迎公司团体或个人参与 协办、赞助、鸣谢、随喜 禅修茶道祝吉祥音乐会/fileroot/2014dxcxjx00015/9607.html
3、欢迎融入福慧之源—博山正觉日行一善/fileroot/2014dxcxjx00015/9482.html
4、【寺院公告】2015博山正觉寺《乙未年阿弥陀佛圣诞法会》公告/fileroot/sygg/9654.html
5、点点温暖聚正觉 六和楼供暖换新貌/fileroot/ftzx/9714.html
6、拂尘除垢,快乐出坡/fileroot/ygfc/9715.html
7、师父的背影/fileroot/xdfx/9699.html
8、信仰的力量/fileroot/xdfx/9717.html
【主题学习】
《教你学禅修》——仁炟法师著
第七章 禅修答疑
(根据释仁炟法师在博山正觉寺佛商禅修班、大学生禅修夏令营答疑的录音整理)
32. 问:平时生活工作中怎样结合禅修?
仁炟法师:大家平常要有禅修的意识,知道自己是在禅修,只要有时间可以在宿舍自己的床上打坐、坐禅,或者是椅子上都可以打坐。
而且在你散步的时候可以练习行禅。走在林荫小路上,或者是湖边,或者是路边,不一定结手印,可以把手背在后边,别人不知道你在行禅,以为你在散步、在漫步,实际你是在行禅。
无论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要有禅修的意识,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这就是修禅定。所以,祖师大德们讲,行住坐卧、动静语默,皆是禅定。
随时随地要有修行的意识,觉知当下,修行当下。这样时间长了,日积月累,坐禅、行禅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33. 问:师父,我想问什么是入定的状态?
仁炟法师:入定的状态,有很多层次,也有很多境界。有一种定状可以跟大家描述一下。就是到了定境以后,你身边的事看不见但是听得见,一切声音都能听得见的。别人说话的声音,说什么都知道,了了分明。但是,虽然是能听见周围的声音,但是像隔着一个世界,心中了了分明很清楚,这是一种禅定状态。
古大德讲,定中做活计,千圣不传。仁炟也只能给你透露这么一点。
仁炟有首诗《定状》:
定境离言相
定状犹可说
静心无旁骛
内外两无涉
了然诸尘境
清楚亦明白(bó)
专心志不移
好恶俱超脱
描述的就是禅定状态。
34. 问:如何降服腿?
仁炟法师:当腰酸腿痛的时候,有三种处理方式。
第一种是不要管他,继续你的观呼吸,观察出息、入息,腰酸腿痛是自身在调节,身体的调节,调身。修禅定,有调身、调息、调心的过程。七支坐法是调身,安般守意法是观呼吸,调息。腰酸了腿痛了不要管他,放松,不要被那个境界牵着走。
第二种处理方式是将意念,关注在双腿的酸痛上,随着呼吸,用意念使疼痛的部位放松。
人们修禅定,练习打坐都要经历降服腿痛这个过程。一般的功夫浅的人,二三十分钟就开始腿痛了,酸痛了。功夫深一点的,可能三四十分钟,四五十分钟。
腿酸腿痛会出现在腿的不同部位,先由脚腕开始往上出现酸痛,最后是臀部,臀部一关过了,那整个全身通过。
第三种处理方式,如果感到很麻、很痛,非常酸,受不了了,坚持不下去,痛到干扰到你内心的宁静了,怎么办呢?可以换换腿,但是要继续保持觉知出息、入息,对出息、入息要了了分明。总之不要失念,要保持对出息、入息的了了分明。
尽量地延长打坐时间,循序渐进,一般打坐能超过两个小时,腿部的气血、经络、筋骨也就全部畅通了。
35. 问:请问如何对治打坐时不好的念头?
仁炟法师:有的人打坐出现不好的意念,甚至骂佛、骂菩萨。出这样的念头,自己心里就要想,这叫作意。要自己心里想,我是修行人,要做佛弟子,要做正信的佛弟子,不做魔子魔孙。那个不好的想法是魔的想法,我做为正信的佛弟子,不能有这种坏想法,坏意念。然后开始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会慈悲加持你,佑护你。包括韦驮菩萨,护法龙天也会佑护大家。
用这样的意念对治以后,慢慢的坏念头就会减少,乃至于消失。
36.问:打坐时候的呼吸,呼气时,要一口气呼尽再吸气吗?
仁炟法师:打坐的时候,出息、入息,是很自然的,不是说把气出尽了以后,瘪瘪的了,然后再吸气,不是这个样子,很自然地呼吸就行了。
不是用胸腔呼吸,用腹部呼吸,要养成习惯。比如躺在床上的时候,他自然就腹部呼吸了。坐起来的时候,有时候就容易胸部呼吸。腹部呼吸能增强自己的元气。
37. 问:在行禅的过程中,可以一边走一边念圣号吗?
仁炟法师:可以。行禅时,可以一边走,一边念圣号,要有节奏地念。
行禅中念圣号,要把意念关注在圣号上。行禅时不念圣号,可以把意念关注在脚的运动上,觉知脚的提起、移动和踏下的过程。这是两种不同的行禅方法。
念圣号时,就不要再观照脚的“提-移-踏”,这样会分神。用一种方法行禅,不要把几种方法掺和在一起。
38. 问:我想请问,今天讲的止和观的禅修,目的是为了寻找自性。就是为了尘和自性区分开。比如刚才说耳根圆通,我们自性有闻,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尘缘,各种各样的声音等等,所以才有了各种分别心,分别这是流水声,这是牧笛声等等。我们通过止和观的过程,最终要分清闻是我的自性,其他的都是尘。是要达到这个目的吗?
仁炟法师:要搞明白,什么是声尘?什么是闻性?刚才咱们讲了“观”的禅修,以“闻声之观”为例,讲述如何修观。闻声之观,就是听闻声音时,明了声音如何产生、如何显现、如何消失等因缘聚散的过程。
要明白,闻性是自性的显现。耳根具有闻性,闻性是我们的自性,在耳根就叫闻性。通过声尘作用于耳根,所以我们听到声音。
声音来了,是它的动相。然后再经过你的意识分别,判断是木鱼声,这是你意识分别的过程。
咱们要明白闻性是什么?声尘是什么?耳识是什么?产生耳识再进行判断,是木鱼声还是其他声音,然后是喜欢和不喜欢,出现情感。是这闻声思惟的过程。也是思惟观修的一种方法。
有声音,叫动相。没有声音,叫静相。声音显现、消失。而闻性明了觉照、不来不去。
39. 问:在专注出入息的时候,为何会有身体僵直僵硬的感觉?
仁炟法师:如果觉知出入息的时候,觉得身体僵直或者微微有僵硬的感觉,这时候就是意念太专了,精神过分紧张造成的。
这时候,就不要观想出息入息了。可以做几次深呼吸,呼气的时候念,“松、松、松”,做几次深呼吸就可以了。把身心放松下来,身体僵硬的感觉就会消失,这样就好了。
40. 问:禅定与神通有何区别?
仁炟法师:禅定和神通不是一个概念。禅定是修行的一种方式。神通是超乎人类自然能力的表现形式。
修禅定能修出神通来,但是不可以执著神通。
有的巫婆也有神通,她的神通不是自己的,是附体的动物仙或者鬼仙的。将来人家餍足了就走了,那个巫婆什么都没有。
所以大家要老老实实地修禅定,不要求神通,更不要为求神通而修禅定。要发大愿、发大心,为解脱烦恼、开启智慧、证悟菩提而修禅定。
要“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到一定程度神通自然会有。神通也是一种智慧,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一般修到明心见性自然就会出神通。
但是有了神通不可以执著神通,不可以用神通来追求名、利,追求了名、利容易入魔。
41. 问:静坐时念佛能不能出声念?
仁炟法师:开始上座时,可以出声念佛,声音要小,用金刚念法,用自己能听得见的声音念佛就可以了。先是口念耳闻,再到心念耳闻,心念心闻,反闻闻自性。出声念佛就不用看出息入息了。
静坐念佛,也可以配合出息入息念佛。打坐七支坐法,然后默念,吸气时候念“阿弥”,呼气念“陀佛”,一呼一吸正好“阿弥陀佛”四个字。要缓慢匀细地念,随着呼吸来念,这就可以了。这个念佛方法非常好,很容易摄心。
42. 问:腰腿不好能不能静坐?
仁炟法师:腰腿不好也可以打坐,通过打坐可以调身心、调身体的。打坐的人时间长了身体会越来越好,不会添病,只会治病,不要害怕。
43. 问:禅定一两年不吃饭会不会损伤身体?
仁炟法师:不会损伤身体。他是从宇宙中汲取大量能量,而且在禅定状态下,新陈代谢非常非常缓慢。
仁炟从 2002年到 2006年,四年的时间日中一食,饭量也不增加,不是说一天三顿的饭合到一顿吃了,不是那样子的。不吃也不饿。包括现在也是,不吃我也不饿。仁炟每天都有两个小时以上的禅坐。
禅定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就能跟宇宙自然界进行能量的交流交换,不吃饭或者吃的很少,也精力充沛。
古德云,要想修成功,肠胃就要空。但是,也不要刻意不吃饭,搞饥饿修行法,那是外道所为。佛教重在修心,重在心性的修炼。
到了一定程度,腹内发胀,不吃饭也不觉得饥饿,而且精神、身体都很好,就可以过午不食,或者日中一食。再修到一定程度,进入到长时间的禅定状态,自然就不吃饭了。
44. 问:禅定,具体该怎样解释呢?
仁炟法师:禅定,印度话叫禅那,翻译成中文就是静虑、静思惟的意思。如何修禅定呢?简单讲,就是打坐。
大家要学习打坐,通过打坐能增加定力,通过打坐还能聚我们的精气神。天有三宝日、月、星,人有三宝就是精、气、神。打坐可以聚集我们的精气神。
舍利子大家都知道。修行的人命终以后火化了能出来舍利子。它怎么来的呀,它就是精气神的聚合。不修行、不打坐的出不来舍利子的。
修行强调“戒、定、慧”三无漏学,由戒生定,由定开智慧,这是修行的必然过程。打坐修禅定,有了定才能开启智慧,有了智慧才能没有烦恼,得大自在,所以大家一定要坚持打坐。
45. 问:可不可以在床上打坐 ?
仁炟法师:可以在床上打坐。
问:在床上打着坐可以诵经吗?
仁炟法师:可以。
问:只要是不躺倒就行是吧?
仁炟法师:对,别躺着念经。躺着诵经,是对佛菩萨不尊重、不恭敬。而且,背部竖直打坐,才能更好地调养身心。
如果因为身体问题,或在病中,也可以躺着听佛经、念佛号,重要的是一颗恭敬心。
46. 问:在集体宿舍人很多,诵经打坐都不方便,可不可以把打坐改成静卧?
仁炟法师:也可以,行的。念佛要默念,躺的时候不要出声,默念,也可以数息。最好是右侧卧,吉祥卧。
47. 问:我有一个收获不敢相信,我对一个同事修慈悲心两三次以后,她对我的态度确实有很大的改变,很和蔼,笑容满面。有这么快吗?
仁炟法师:不要怀疑!脑电波的速度每秒 30万公里,什么概念呢?一秒钟绕地球七圈半。
无论对谁进行慈悲心观修,六个步骤、四个祝福,这个人的脑电波就能立即收到慈悲的正能量。不能怀疑它的效果。一有疑惑,效果就会打折,乃至失效。是你自己给自己的脑电波设置了障碍。
48.问:同修的两个人,我对他们进行慈悲心观修为啥没有效果?
仁炟法师:找自己的原因,不要找别人的原因。
49. 问:打坐的时候,我的身体有时候会摆动是怎么回事?
仁炟法师:因为佛经、佛咒、佛号都具有很大的能量,诵经、念咒、念佛的时候,有的时候头会发沉,有的时候印堂穴会跳动,这都是正常现象。
但是身体摆动就不是正常现象,这叫自发功,练气功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仁炟见过很多自发功的人,仁炟本身就是个气功爱好者,虽然没有正儿八经地练过什么气功,但气功见识得不少。
有的人打坐,坐那里身体开始摇起来了,前仰后合,或者不停地转动,这大部分是什么原因呢?很多是附体。
不是自己的身体有了什么变化,或者出现什么神通,很多是外界的生灵附到人的身体上,这叫借体修行。人家借咱们的身体修行,咱们什么也得不到。
遇到这种情况,要告诉自己,身体不要动,将心专注在佛号、佛咒上。不要以为打坐时身体摆动是好事情。如果是因为外因,最好立牌位超度人家,跟人家结个善缘。
这些事情,大家诵《楞严经》就知道了。不要在那里还挺高兴,打着坐、念着经还晃悠着,这不是好现象,要警惕。
50. 问:打坐念佛的时候念念就睡了,很昏沉,其实也不是特别困,念经也是这样,念念就睡着。
仁炟法师:这是入了糊涂定了。人家入定是清醒的,她是念着念着入了糊涂定了,思想跑到爪哇国去了,这叫神不足。佛教有种说法叫“气足不思食,精足不思淫,神足不思睡”。诵着经就困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说明你神不足,要增加睡眠。睡够它,养神,把神养足了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51. 问:我看书上说打坐时候要意守丹田或意守眉心,是这样吗?
仁炟法师:根据仁炟的体会,意念集中到哪里好呢?集中到鼻子尖,最好。祖师大德们讲,尤其是女众,如果长时间地观想你的丹田,意念集中到下丹田,容易得血脉病。如果长时间意念集中在眉间,印堂穴,这个血液容易往头上走,容易得脑血栓或者说脑溢血。集中到鼻子尖就好了,就是鼻子尖下头,鼻孔周围,这是最安全的。
52. 问:我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也没有禅修的这种经历。在今天早上,上座的最后一个阶段,突然看到了白光形成的一个老头的形象,特别清晰,出现云雾缭绕的山脉。我想请问师父这是不是妄想?
仁炟法师:这个情况可能不是单纯、简单地打妄想。是你在进入寂静的状态,你的第八识活跃了。平常第八识是不显现的,平常显现的是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第八识是藏识,也叫阿赖耶识。
无始劫以来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储蓄在第八识里。当你静下来以后,你的藏识调动,把你无始劫的东西翻出来了,这是一种回忆。说不定哪一生哪一世在哪见过的,印象深刻,现在显现出来。
53. 问:请问修学净土法门与禅宗的禅修是否有区别,在佛学理念上有没有相冲?
仁炟法师:修学净土法门与禅宗终极目的是一样的,祛烦恼、开智慧、成就佛道,但修行的方法有区别。
净土法门以念佛为主要方法,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目标。
禅宗以禅修为主要方法,以开悟见性为修行重点。透过自身修证,从日常生活中参究真理,追求明心见性,即真正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
佛教讲戒定慧三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修行任何法门都需要定力。净土的念佛,本身就是一种修禅定的方法。建议多读诵般若方面的经典,要圆解佛教。
佛教是不二法门,是一不是二,不管修什么,都是为了解脱。学佛是没有相冲的,各宗各派也不会对立。《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54. 问:行禅时候意念该集中在哪里?
仁炟法师:行禅有多种方法。比如,行禅时观察脚的“提、移、踏”。就是大家在行禅的时候,注意行走时自己脚掌的移动:提起、移动、落下;脚步移动时和身体重心的变化;随着重心的移动,观察脚掌触地时的触受。
这些观察很细微,还可以更细微,如观察脚的“提、升、移、落、踏”等等,目的是制心一处,在行走的过程中修习禅定。
55. 问:打坐越坐越烦躁是什么原因?
仁炟法师:打坐遇到烦躁的时候,也不要管他。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你在把你的身心静下来的时候,你潜意识中的,在你第八识里头,一些贪瞋习气,就会浮现到意识表层,以瞋恨烦躁的情绪表现出来。
遇到这种情况,你不用管他。遇到轻安的状态,你也不用管它。只管心里了了分明,继续修习禅定就好了。时间久了,你功夫深了,这些贪瞋的习气,也会逐渐减少。
本期学习到这里,下期继续学习。
《佛经故事》
去往来世,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身体
一天,佛和弟子们在罗阅只城外的一颗大树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见正,心里正在琢磨一个问题:佛说人死有后世,为什么不见有人回来报告呢?我要问一下佛陀。还没开口佛已知道,世尊就先说道:弟子们,你们看这棵树,本来只是一颗种子,现在已长成茂密的大树,起初是种子时,还没有树根、树干、树叶和果实,在地水火风四大的因缘作用下,种子才发芽,芽再生茎,茎再生叶,叶再生花,花结果实,展转变易,虽然已经不是原来的种子,但又不离原来的种子。你们说,这些根茎花果还能再变回原来的种子吗?弟子们都回答:不能。-
佛告诉弟子们:生死也是这样,无明愚痴为本,犹如树的种子,种子虽小却能长成大树。无明愚痴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贪爱,爱生执取,执取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缘。有了身体,就有老死,死后识神随生前善恶之行,去往来世,遇到有缘父母,再受形体,生起新的六根,熏染新的习气,另受苦乐,加上环境的转变,都已经和前世不同,不能再恢复到原来的身体、习气、住所,犹如大树不能恢复为种子一样。-
比丘见正起座长跪,向佛请问:我有生以来,见到不少人去世,比如父子兄弟夫妻朋友怨仇离别,或相爱或相憎,为何不见死后识神回来和活着的人当面报告呢?是什么令识神有所隔碍?愿世尊分别解说,令我等断除疑惑。-
这里世尊作了种种譬喻,解答见正比丘的问题。佛说:识神没有形象,若身作福,则识神随着福业转生,不能回来向人报告,为什么呢?譬如冶炼家将矿石炼成铁,成铁后铸成铁器,铁器还能恢复为矿石吗?识神离体,住在中阴身,犹如矿石已炼成铁,从中阴身转受新的身体,则犹如将铁铸成铁器,原来的形体就消失改变了,不能再恢复为原来的识神。今生持五戒者,来世得受人身,另有新的父母,识神便有六种隔碍:一是住在中阴身,不得复还;二是入于胞胎之内;三是出胎时受挤迫剧痛忘失以前的识相;四是呱呱坠地后痛忘失以前的识相,生起新的所见所想;五是出生后就贪着食物,忘失旧识;六是慢慢长大,受到新事物熏习,忘失旧识。譬如商人周游四方各国,如果心里只想着其中一方,就不会想到其余三方。识神因为这六种隔碍,不能恢复为原来的样子,犹如种子长成树,矿石炼成铁,所以不能回来向人报告。又譬如制陶家以火将土烧成瓦,瓦就不能再恢复为土了。又譬如一颗大树,工匠将它砍下,雕琢成种种精巧的器具,如果有人把这些器具都集合起来,想让它们恢复成大树,这办得到吗?弟子们回答:办不到。佛说:识神于这一世行善行恶,临终随着业力转受新的身体,所见所做,都不是以前的身体,不能回来向人报告,犹如大树已断不能把木器集合起来使大树复生。又譬如化工师将砂石烧作红色颜料,再转为白色,再化为水状,颜料不可再变回砂石。又譬如水处于圆瓶,水体也随着变为圆形,若是方瓶,水体则现方形。生死也是如此,识神本没有固定的形体,随着善恶之行去投生受身,有的白,有的黑,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苦多乐少,有的乐多苦少,皆随善恶之行,如水随器。如果某个人一生造的业为畜生业,当然要随畜生形貌,象这样的情况,他也不能回来向人报告。譬如蝮育,生在土中,没有叫声,没有羽翼,但它一得到生成条件,便蜕变成蝉了。这蝉便飞行着树,鸣叫不休,能把它放进土里,使它还原成蝮育,能成吗?诸弟子回答:不可能,蝮育已经过了蜕变,脱阴住阳,身形化异,不久将会死亡,或为鸟雀啄食不得回复作先前的蝮育了。佛言:人的生死也是同样的道理。命终身死,神识迁徙,接受新身,受色受想行识五阴的覆盖,见闻习惯各所不同,生死更迭,不得永住,是以难有报告各自的因因果果。如树上的蝉不可能回复到原来的蝮育一样。--
佛告诸弟子:譬如一截生肉,过很长时间不食,则臭败生蛆,现在把它还原成原来的鲜肉,做得到吗?诸弟子回答:不可能了,这肉已腐败,哪能回复原来的鲜洁。佛言:生死也是这样,人在世间,身口意三业作恶,死则神识迁徒恶道,或堕地狱身,或畜生身,或鱼虫身,在生活意识上与人类相去万里,因它们的罪业如罗纲一样笼罩意识,也失去了人类的聪敏,它们更不认识自己了,更难以报告它的前生一切境遇了。就象这截臭肉,不可能恢复原来的鲜洁。佛告诸弟子:又譬如月晦夜暗,将五种颜色不同的东西放在黑暗中,叫千人万人前来辨认,其中能有某人能分辨出青、黄、赤、白的颜色吗?诸弟子回答:就是叫巨亿万,无央数的人来辨认,都难看见什么物事,何况五种颜色。佛说:如果有人拿了火炬来照呢?诸弟子回答:那情况说不一样了,有了光明,人就能辨别五色。佛言:如果有一个蠢人,他背着光亮,走进幽深莫测的黑暗中,而且很远很远,相看出五种颜色的色彩,能见到吗?诸弟子回答:愚蠢的人背明向暗,愈进愈黑,当然永远也看不见五种颜色了。-
佛告诸弟子:人的生死也一样。一切百姓、空行、蜎飞软动之类,已经禀形受命,都是由颠倒妄想所造成的幽暗,没有修道的善行,不修身养性,未得慧眼,就想了知神识生死的趣向,就想知道阴阳异路的真实报告,当然如月晦黑夜中去辨别五色一样,终归是徒劳无益的。如果依教奉行,坚持戒律,修三十七道品,摄身正念,清净梵行,就如同跟随拿了火炬的人,自然就能见到五色,如随佛听教,依教修道,便能了生死,洞视五道神识往来的升降善恶处,如火炬明照颜色,历历分明。人若不修身养性,违背经戒,随流入俗,邪命养身,割断正法,于法味真谛,不信不乐,更不肯奉行,就象愚蠢的人背明向暗,世世障蔽,劫劫染污,终究无法看清生死的真相。佛告诸弟子:人这一生禀受身形,肉眼所见现在之事,父母亲属等,明明白白,然而不能看见知道前世从哪里来,当今生老死往生后世时,再受新的身形,也不能认识了知今世之事,为什么呢?一生一死,识神转迁,十二因缘,无明愚痴是其主,迷糊暗钝,一转生即不认识了。譬如煮炼白丝,染成各色,青、黄、赤、黑,改变了本有的白色,难以还原原来的洁白,生和死的变换,也如白丝一样地改变了颜色,人的心念如同法则,一念即成,试想在这一生中,心念万端,赏善罚恶,各随业使,故身已灭,新身未久,生死的法则当然是痴妄与暗蔽来形成的。如果你想了知一切业因苦果的由来,就必须修学高尚的品德,清净的梵行,以回归到菩提正道的真如妙性。你自然会彻悟一切本来,如沉睡的人醒了一样。佛告诸弟子:人的神识是随了人的善恶二业而具备选择性,神识的本身受选择性的驾驭、死转往受,随善而善,随恶而恶,才幻变出万端形状来。如同火因柴的燃烧才出生火焰的相状,若然将柴弄湿或搬掉,火焰的相状也就幻灭了。未证得菩提道果,要在生死的苦海里沉沦,是因意识没有转过来。比如布满了灰尘的镜子,极度昏蒙,拿起来照照自己,一无所见,意识也如这镜子一样,一经藏污纳垢,便不识自己的本来面目,造成生死的流徒,招致的凄惨盈蔽,祸福牵连,便是这遗忘的真空妙有,如照蒙尘纳垢的镜子一样。又譬如深邃混浊的湖水,虽然虫鱼游历其中,而难以让人觉察。生死错综繁乱,忧愁与思虑闭塞了人的睿智,遂成为隔胎之迷,转世即忘,亦如这浊水的虫鱼一样不辨去来。譬如黑暗的夜晚,闭起眼睛往前走,什么都看不见,生和死的暗昧,随了灾殃与祸福,或喜或恼,即受制约,不识前世,和暗夜闭眼是同一道理。-
佛告诸弟子:今我为佛,慧眼清净,一切生死,往来三界,佛悉知见。譬如水晶、琉璃,用彩色丝线贯穿,青黄赤白,历历在目,佛见生死,亦如这贯穿的珍珠一样,清楚明白。譬如净水,清澄见底,其中的鱼虫、形状毕具,佛见生死,如见清水中的虫鱼一无遮蔽。譬如大桥,一切行人往来不绝,佛如旁观者一一明了。佛意高远,了知生死,如俯瞰山下村落人群一样,历历可数。佛告诸弟子:你们当随顺我的教导,即可具知千亿大劫的生死之事,怎么做呢?当修行三十七道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断除意识的垢染,消灭贪嗔痴三毒,疑惑结使瓦解消散,得到与佛一样的智慧,便知过去未来之事,如同揩净了的镜子,纤毫俱现。佛告诸弟子:世人所作善恶,死之后世,也都相互酬答报应,只是人没有得到清净的法眼,所以不见不知,不识其本。由于前面所说的六种隔碍,只凭肉眼,看不见酬答报应之本,妄说没有三世因果。未得道者,常作浊秽之行,为愚痴所没,生死转化,新受身形,肉眼不识,离开旧的身体系缚于新的身体,为生老病死四痛所扰乱,终究无法得知神识随善恶之行所受之业报。现世之人或受福,或受殃,或相怜,或相憎,这些就是宿世所作善恶之行酬答报应的验证。因为没有得到清净法眼,所以不见不知。如果没有修道之意清净之行,而想了知前世之事,认识报应的业果,就如没有手想要写字,没有眼睛想要看东西一样,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佛陀出世,阐扬经道,以开解人意,想要了知亲见识神于生死之间的来去,应当随顺佛所教导的三十七道品,收摄身心,证入禅定三昧,方可具知,识神的来去。-
佛告诸弟子:识神但有名字没有形体,随善恶之行,依地水火风四大为体,刚出生时身体尚小,六根的功能不完备,识见也小,所知也不多,随着年龄的增长,六根的功能逐渐完备,识神也随着身体,熏习种种贪爱欲望,日渐炽盛,到了年老的时候,四大所成的身体逐渐朽坏,识神也是不明了,六根的功能逐渐衰退。人在一生当中,经历种种无常变易,不能忆起过去的事情,年老时也记不起年轻时的事情,何况是记起前世的事情呢?由于隔阴之迷和胎狱的系缚障蔽,若未得道意,被愚痴疑惑染污,想要见到识神的来去,当面回来报告,是不可能的。人若没有道行,而想知道宿命之事,就犹如暗夜里穿针,水中求火,终究是见不到的。所以,你们应当勤行经戒,深思生死从何而来,终归何处,何因往来,所缘是什么。仔细地思维空无之法,得到净眼断除结使,则所疑自解。佛说此经已,见正比丘等五百人,及诸居士,皆得初果,诸菩萨得不倾回三昧,各起绕佛三匝,头面着地,作礼毕竟,悉随佛俱还精舍。 出自《佛说见正经一卷-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 译》
使小动物感到安宁的力量
有一天,佛带着弟子舍利弗来到祇桓,在那里歇脚。午后四时左右,佛和舍利弗从打坐中起立绕行。这时,一只鸽子正受到老鹰的追赶。鸽子惊恐不已拼命飞,想逃离鹰的利爪。当鸽子飞到佛的旁边停下来时,佛的步伐正经过那里。当佛的身影遮住鸽子时,鸽子感到全身安稳,不再惶恐和发抖,也不再出声。接着,当舍利弗的身影停在鸽子身上时,鸽子又发出叫声,惶恐不安的状态完全像刚才一样。
为什么在佛的身影里,鸽子无比安宁,而在舍利弗的身影里,却惊惶如故?
佛说,这是因为舍利弗没有完全去除贪、嗔、痴三昧,所以,他的影子不能使鸽子感到安宁。
接着,佛要舍利弗观察这只鸽子的世代命运。舍利弗即刻进入宿命智的三昧,意欲观察这只鸽子的命运。然而,他只观察到鸽子过去的八万大劫,再往前就茫然一片。接着他又进入愿智三昧观里,他看到这只鸽子将来的八万大劫,再往后也是茫然一片。
佛告诉舍利弗说:“这只鸽子超越许多声闻与辟支佛(都是佛弟子的最高果位)所能知道的界限,在无限大劫里,始终都属于鸽子身。之后,待它的罪受完后,才能离开鸽子身,投生到五道里轮回,接着,才能出生为人。经过以后五百代,才能得到聪明的资质,会做一个在家信徒,尽心遵守五戒。之后,他会发心,希望将来成佛。另外,再经过数不尽的岁月,他会实践六波罗蜜,具备十德,这样才能成佛。待他度完无量众生到彼岸后,才会好不容易进入毫无欲望的涅槃里。"
我们的人生就像那只鸽子,一生都在惊恐中飞行,受着欲望、烦恼、贪婪、妄想这只老鹰的追赶。
惊恐不安,烦恼不堪,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就像只有完全去除了贪、嗔、痴三昧烦恼的佛影才能让小白鸽感到真正的安宁一样,尘世里每个惊恐的生命只有努力去除贪欲、嗔怒和愚痴的烦恼,才能生活得安宁自在,才能找到最终的精神乐园。
欲望太多,意味着痛苦太多。一个充满欲望的人,是最痛苦的人。
妄想太多,意味着神思太浊。一个处处妄想的人,是最疲劳的人。
大美无言,大音希声,大道至简。
越简单越快乐,越纯真越安宁。快乐安宁,才是生活的真谛。
【法师开示】
《禅定十事》(22)
(根据2012年7月7日仁炟法师于上海开示录音整理)
1、對治初心粗乱修止观
(1)止
1)繫緣守境止
2)制心止
3)体真止
(2)观
1)对治观
①不净观
②慈心观
③界分别观
2)正观
接上期
2、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
如果禅修时,心浮动,躁动不安,应该修止,制心一处,止其浮躁。如果心暗塞无记,或者失念发呆,或者昏昏欲睡,此时应当修观。
一切法分为善、恶、无记。自性本体无善无恶、非善非恶。一般所讲的善、恶、无记,是对后天自性的作用而言。一切众生都同时具有善、恶、无记三性。无记的原理就是无明,修定修慧就是要去掉无记。
《楞严经》说“圆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无记就是阴暗面,冥顽不灵,浑然不觉的状况,也就是无明。
初学者修禅定时,心散乱比较常见,心无记情况较少。如果是栖心修道、久修禅定的老修,容易出现无记的现象。因为将粗心、乱想暂时降服后,如果产生一种糊糊涂涂之相,不能发觉妄念,亦不是很昏沉,但记忆不明,念头不清。如果禅修者不能发觉,误以为这种状况就是清净,光阴由此糊涂过去,浪费时间功夫,非常可惜。无记的害处远远超过昏沉散乱。
禅修者若于静坐中,出现盖覆无记的情况后,应当停止修止,改成修观,既不昏沉,也不令境界不分明的暗覆无记现前。
如果禅坐时没有上述所说的无记昏沈,然而心浮动、轻躁不安;心浮动,即是心掉举;轻躁不安,即是身掉举。身心掉举、内外不安、心散念浮,是禅修障碍。如果出现,须立即对治,修止令其停止,不令心散乱浮动。
以上略说修习止观对治浮沉禅修障碍,学者须善于识别自己的情况应病与药。以止对治散乱,以观对治昏沉。即该止则止,该观则观。
3、随便宜修止观
随便宜,即是随自己之便,不拘于修止,亦不拘于修观,随自己意愿而修,惟求相应适合,惟求有益。
上面讲到的方法是对治心沉浮病修止观。但如果用修观对治心沉,心仍不清明,也不能获得佛法的利益,可以尝试用修止来对治。用止或观试验下,试验后方修,如果试验的方法与心相应,就用该方法进行禅修。
禅修者坐禅时,睡魔具多,本应该修观进行对治,但观修很久仍很困倦,可选择修止来对治,久久也能消灭睡病。也可以说以毒攻毒、身心清净,这也是用止来安心的功夫。
坐禅时,虽为对治心浮动而修止,但良久心仍不得安住,可尝试修观。若于观中,身心清明、寂然安隐,当知适合修观,即用观修来安心。
因此说“随便宜修止观”。善巧使用止观方法,令则心神安隐,烦恼之患息灭,证诸法门。
本期学习到这里,下期继续学习。
《古今持诵大悲咒感应事迹》——来自网络
菩萨示警幸免车祸
汪葛华
在五月十四日这一天,我的几位朋友,忽然发生远途旅行的兴趣,由我陪同合乘一部汽车自台北出发,经过新店、礁溪、宜兰,各地走马看花,连午饭都未吃好。由宜兰沿太平洋海滩的公路间回走,这是通达基隆的路,可以转回台北的。象这样赛跑似的旅行,我不但不感兴趣,而且觉得随时有发生危险的可能。但是大家都兴高采烈,我当然不便独异。在表面上与大家敷衍着,而心中则不断的默念观音圣号。这是我在前几年入医院动手术时,一位信佛的老居士教给我的,平日我已不断的持诵,而这次则有了特别的灵感。
车行过了富龙浴场,在一个独家村前,忽然发现一位穿白上衣不知是农是工的男士,向车上挥动手式,好象车上掉了东西的样子。我见了这个情形,连忙关照停车。到了车停以后,我们发现刹车坏了,车的后轮已离开车身。这地方是高山顶上, 下面即是太平洋,倘再向前开动,危险万状。这时那位男士,也已不见。
我们把车修理好了,对这事深以为奇。第一、车上的机件失灵,不是路上所可能看见的,他为什么摆手唤停呢?第二、这个地方只有一家住户,不见有人出入,附近数里内,更无人家,他是从哪里来的呢?第三、他既指挥停车,当然是一个好事的人,何以车停后又不见了?第四、事后我问同车的人,都未看见这位男士,只有我看见这位男士。由于以上四点,我认为这是持诵观音圣号的感应。
(一九六三年七月一日《觉世旬刊》二二一期)
避过车祸
游成文
这是大病过后之下半年(民国五十二年)七月廿一日的事。晨起整理一切后,燃起三支清香,虔诚礼拜南无观世音菩萨庄严佛像,便开始着早晨的念佛功课。刚做完早课的一瞬间,我的右眼好象在大跳曼波似的,虽极力控制它,但始终未能生效。我曾默默的想,医学家说眼皮跳是一种神经衰弱症。同时脑海里又有另一种反应:这是不可能的,因今早起床后并未有眼跳之现象发生,只是在做完早课之一刹那间才开始的事,这可能是佛陀慈悲,冥冥中指示我今日可能会发生重大事故吧?……等等繁杂不一之思惟,后浪推前浪不停的澎湃着。我虽想极力去注意一切言行,但要从何处着手呢?真所谓 “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虽是如此,但是我还得处处提醒着自己,以防万一,俗云:“一分预防,胜过万分治疗。”
在上班之时,眼跳虽未减,但亦无增,犹似在继续着未跳完之舞。不久,农务课刘督导员来请我至奋起原料区测量排水,又言已向铁道课请了一辆巡道车。既言如此,我就要出差了,但想到我还在跳动的眼睛,于是又想不去,发生了矛盾的心情,真是进退维谷。但终于还是为公务至上,因做一位佛教徒,须能破除“贪”、自私心。故此时脑海里浮现着《佛说阿弥陀经》内有云:“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及《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上亦有云:“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此时的我心灵上无形中仗着佛陀之光,而破除这些无谓之烦恼而答应了他,整理一切测量仪器用具后,便上了巡道车。当我刚踏上巡道车之一瞬间,眼跳之速度遽然加急,一刻而停止。宁静片刻之心情,忽然随着眼跳“超速”而又起了一个一百八十度之大转变,顷刻间,宁静之心海又被烦恼所占据了。于是乎,内心便猜测着今乘此车,是否有车祸的预兆呢?否则眼跳恐不会如此“超速”,同时矛盾之心不自主而生:“不去吧!安全些。去吧!仗佛陀之力吧!……”正当万念交杂之际,巡道车汽笛长鸣一声,划破了我的沉思,巡道车已在轨道上缓慢加速前进,不久便出站,在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田野上,巡道车好似脱了缰的野马奔跑着。这时我一面欣赏着田间的美景及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另一方面在车上习惯的默念 “南无阿弥陀佛”或“南无观世音菩萨”之圣号。就如此的入站、出站,经过了无数的小站,穿过了五、六个村庄,正当吾车至土库的平交道时,照交通规则是火车速度减至最慢,鸣几次长笛,以警惕道路上之车辆。因平交道上两旁皆有建筑物障碍各方视线,故本厂亦在此处装设有自动示警电灯铃。 然此电灯铃可能遭受 “范迪” 台风的侵袭影响而失灵,致使我们车至而该铃未响,灯未亮。故使镇内驶来的一辆货运车以为轨道上无火车往来, 于是照速行驶而欲穿过平交道。哪知在铁道这一方面有一车辆正前进,亦欲穿过平交道。就双方皆欲穿过平交道前一、二秒钟,两车相距约八十公分左右,始发觉各车对方皆有车辆临前。在此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一瞬间,我想无论何人见此情景,必会坐立不安,或魂飞魄散了。车内的刘君见状已发出了尖锐的凄惨声,不由自主的失声惊叫,真使人毛骨悚然。而我们生命全权之委托者——司机先生,见状亦是手慌脚乱的紧急刹车,本来是一个红润色的四方脸,因过度恐怖已变成了青黄色的小脸。 然这时的我因自上车便开始默念圣号,故此时未知若何,不但不会惊恐,反而很镇静的高声念着“南无阿弥陀佛”圣号三声。这两辆发现于不及八十公分的车子,忽然平稳的一声“吱”紧急刹车了,这时两车相距只剩六十公分左右,若再近一点就会表演一场车吻。大家见此情景,因惊恐过度,于是顷刻间之悲惨哀叫声之后换来是一片寂静,大家好象是在聆听着法官判上死刑的宣告,然犹似南柯一梦。此有惊无险之景象在司机汽笛“笛”一声之下,大家好似听到法官之无罪宣判,于是双方各带着余惊未平之心情各庆贺着“死里逃生之幸运”,而向自己的前程迈进。
(一九六五年五月十一日《觉世旬刊》二八八期)
本故事未完,下期继续学习。
【正觉亮点】
1、品茶之味 悟茶之道———博山正觉寺义工品茶会小记/fileroot/fjxw/9705.html
2、国内五大宗教 佛教慈善贡献最多/fileroot/fjss/9680.html
* 下期预告 *:
2015年12月18日(周五)晚上7:00-9:00,由吉安、吉津、妙觉、赵玉燕、妙玉、吉红、妙翠等主持。
主题学习栏目学习: 1、《圆觉经略说》——南怀瑾著
2、《佛经故事》来自网络
3、《古今持诵大悲咒感应事迹》来自网络
【回向文】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共修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公能行上人,愿师公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父仁炟法师,愿师父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博山正觉寺,愿寺院早日顺利圆满建成,发扬光大佛教,利益无边众生,培育造就僧才!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给所有参加沙龙共修的同修们,愿业障消除,心想事成,福慧双增,早证菩提!
(2015年12月11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