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觉沙龙(100):《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2011-11-25 23-48-37 来源:正觉网 作者: 点击:次
正觉沙龙之一百
《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2009年09月11日
主持:妙天、妙青、妙信
阿弥陀佛,诸位师兄好,我们每周五19:00——21:30在本群共修,本期即今晚主题:学习《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学习之后,将礼请仁炟法师在线答疑。
在学习《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梁武帝和志公禅师。
一、宝志公禅师简介
宝志禅师(418--514),亦作保志,南北朝齐、梁时高僧,金城(今甘肃兰州)人,俗姓朱。相传一位朱姓妇人听见鹰巢中婴儿啼哭声,从树上把他抱下,扶养长大,所以经中描述他的长相说:“面方而莹彻如镜,手足皆鸟爪。”
此外,志公禅师一生的事迹也充满着传奇色彩,例如以丹青驰誉于南朝的张僧繇,曾受梁武帝的诏请,为宝志禅师画像,他一时兴起,以指端轻轻地朝面门一剺,竟现出十二面观音像,妙相殊丽,或慈或悲。使素有第一佛像画家之称的僧繇,竟无法成笔。世人除了称宝志为禅师外,因为他的种种神迹及慈悲行,亦尊称他为宝志公、志公或宝志大士。
齐建元年间,宝志禅师更是屡现神迹,几天不进食,也不觉得饥饿;又常讲一些他人不能理解的话,但事后发现他所说的话都一一应验了,所以江东一带的官员、百姓都很尊崇他。可是齐武帝却认为宝志禅师妖言惑众,于是将他囚禁在牢狱之中。神奇的是,人们仍旧见到他在街市上游走,前往探监时,却又看见他的确是在牢狱中。一日,宝志禅师对狱卒说:“门外有人用金钵盛饭来,你赶快去取!”狱卒犹豫地走到狱外一瞧,果真是文慧太子送饭来给宝志禅师。当这件事传到齐武帝的耳中,他才将宝志禅师迎入宫中,居于后堂,但仍然禁止他自由出入。
直到齐亡,梁武帝即位,立刻下诏:“大士宝志,迹拘尘垢,游甚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之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可以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使宣化。”在两位武帝之间,地位截然不同的宝志禅师,从此悠然自在,游化世间。他与梁武帝之间的事迹,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
“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这是形容佛教法服海青缝合的广袖。据说广袖的缝合,便是宝志禅师的杰作。梁武帝信佛虔诚,然而夫人郗氏却是生性忌妒,不信佛法。某日,郗氏准备了许多肉包子,请宝志禅师及其弟子们前来应供,心想:“和尚们若吃了肉包子,便是犯戒;若拒绝不吃,便是违逆后旨。”想要陷僧众于两难之中。宝志禅师早已知晓郗氏心怀不轨,在临行前,要众僧将海青广袖的袖口缝合,袖筒中暗藏馒头。当入宫应供时,一手把包子放进空袖筒内,一手取出馒头来吃,终使郗氏的诡计无法得逞。
梁武帝曾经藉由志公禅师的神通力,见到地狱众生的种种苦相,宝志公告诉他,钟声可使地狱众生暂免受苦。武帝于是下诏天下寺院,击钟之时,要舒缓其声。又梁武帝在即位之初,采用严刑峻法来治理国政,宝志公透过神通力,让梁武帝亲眼见到先王在地下受苦的怵目惊心惨状,终于废除锥刀之刑。这无非是以宗教力量影响君王,令行仁政,以发扬佛教慈悲的宗旨。
宝志禅师圆寂后,梁武帝为他兴建开善寺,并在锺山立塔纪念。宝志禅师留下许多赞颂诗偈,收在《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九,分别是:<志公和尚大乘赞>十首、<志公和尚十二时颂>十二首和<志公和尚十四科颂>,其中<志公和尚十四科颂>中的菩提烦恼不二、持犯不二、佛与众生不二、事理不二、静乱不二、善恶不二、色空不二、生死不二、断除不二、真俗不二、解缚不二、境照不二、运用无碍、迷悟不二等,最能显示这位神异禅师洒脱自在的本地风光。
二、梁武帝简介
梁武帝姓萧名衍,字叔达,兰陵都里人,萧何丞相二十四代的孙子。父名萧顺之,曾做过丹阳的县尹,母亲是后来尊之为张太后的。武帝生来状貌奇伟,虎目龙颜,颈项有一道圆光,右手有纹印曰武。天纵奇才,幼而好学,允文允武,多才多艺,六艺皆精。至于阴阳星相各种学问,无不精通,虽登大位,日理万机,仍然手不释卷。他是魏晋以来的一位博古通今的英明皇帝,而且也是一位信佛虔诚的佛教帝王。
舍道奉佛,诏文述志
武帝在未信佛教以前,是崇奉道教的,对于道教的教义有深刻的研究。可是,佛教高深的教理,使他深深折服,因此,便决心舍弃道教,皈依三宝。天监三年佛陀圣诞的那一天,他跪在佛前,宣读舍道归佛的诏文。今录数语如下:
“维天监三年四月八日,梁国皇帝兰陵萧衍稽首和南十方诸佛法僧,伏见经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若不逢值大圣法王,谁能救接。……弟子痴迷,耽事老子,历叶相承,染此邪法。今愿发菩提心,弃迷归正;愿未来世中,童男出家,广弘圣教,化度含识,同成正觉。宁在正法之中长沦恶道;不乐依老子教暂得生天。涉大乘心、离二乘念,祈愿诸佛证明,菩萨摄受。弟子萧衍和南。”
梁武帝当时最崇敬的是法云、云光、宝志三位法师。每当法云、云光二位法师讲法华经时,均感天花飞集,武帝以为他们都是证果的高僧。有一天夜里,他独自在便殿焚香,遥请三位高僧,明日中午到宫中应供。可是第二天中午,准时前来赴斋的只有志公禅师一人,法云、云光二法师没有他心通,当然不知道武帝昨夜在便殿焚香邀请他们了。
天监二年,有一天,武帝问志公道:“国有难否?”志公用手指指喉和颈(暗示侯景),再问“享国几何?”答道:“元嘉元嘉。”(宋文帝元嘉至三十年,重言者过元嘉也。)武帝大喜,以为加倍于文帝之年。时革命之初,武帝临政苛急,志公假神力给武帝,使他能够看见过去的先君,受苦地下,从此武帝才开始恤刑行仁。
有一次,武帝与志公登钟山的定林寺。志公指着前面的独龙阜说:“此为阴宅则永其后。”武帝问:“谁当得之?”曰:“先行者得之。”天监十三年,大士示寂。武帝忆想当年之言,就以二十万金易其地,为大士建浮图五级,上面镇以无价之宝,并敕王筠勒碑。出葬时,武帝驾车亲临致典。大士忽然现身云间,万众欢呼雷动,声震山谷,自是道俗奉祀。
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1)
昔日萧衍帝(即梁武帝)心中乐善好爱修行,礼拜志公和尚为国师。惟有郗氏皇后,心不信善,造业深重,死后堕落,作一蟒蛇之身。武帝得师,究竟指明,心向修行。一日宫中夜卧不睡,起往乘凉,须臾之间听得殿下蟋蟀之声。武帝举眼一观,只见一条蟒蛇,直至殿下。帝见失色,叹而言曰:“朕宫严洁,何更有此蛇怪?”只见其蛇,口作人言,告知我主:“不要心惊。妾今不是别怪,乃是王宫中郗氏遭贬。妾因在生,不信佛法,至今堕落,得此苦报。尚且无穴藏身,肚中肌饿,遍身鳞甲,多诸毒虫,恒抱痛苦,无有休息。只得奔投,乞赖我王,慈悲为怀,悯念昔日,夫妇之情,施恩救拔。吾若得脱此苦,衔环当报,不负主恩。”
武帝见说,魂飞魄散,闷倒龙床,良久方苏。不见蟒蛇,坐守天明,嗟叹而曰:“人苦不能行善,岂有超升之分。”是故即发诚心,投拜志公和尚。启问师曰:“不知我郗氏夫人,何因缘故,死后堕作蟒蛇之身?”
志公答曰:“此郗氏娘娘。只因不信佛,嫉妒六宫,不敬三宝,不修片善,祇说此间,便是天堂,不必另求天堂。倚福受福,不信因果,不惧罪业报应,广造无边恶业。不堪言也。所以随业受报,打失人身,作一蟒蛇之报也。”
帝复请曰:“乞赖我师,佛力究竟。云何忏悔,得度他去?”
禅师答曰:“若要救拔超度,然当我主发心。合宫斋戒大办斋供,延请五百高僧,启建道场,称扬佛法。我皇亲自礼拜,检寻藏典,礼忏诵经,求哀忏悔。毕竟出离苦海,超生天界也。”
武帝见说心生欢喜,即发诚心,合宫斋戒,依师之言,命请五百圣僧,修建道场,投佛忏悔。圣僧检寻藏典宣出大藏灵文十卷,号曰梁皇宝忏。帝乃诚心恳切,仗承三宝威光,接引郗氏灵魂,现出蟒蛇之迹,直至道场。
坛下盘缠几匝,丑恶惊人。僧众登坛礼佛诵经,行道绕旋。果然郗氏受恩荐拔,即脱蟒蛇之体,获得天人之身。影现云端,礼谢而去。良因已竟,因果昭然。自后武帝,又加信心,精进修行时时不昧良因,刻刻搜寻义理。
帝又复曰:“已蒙指示,超拔夫人。如是观之善恶业缘,受报好丑,如影随形,果然不昧。吾今复问:‘寡人今作一朝人主,未知前世,作何功德而来?'请师究竟。”
志公答曰:“我主欲问前世,修因之事。吾今不便言说。”
武帝闻言,心中惭愧。又复问曰:“朕今拜你为师,云何不说?弟子愿欲闻知。”
志公答曰:“我皇前世,是个樵夫。只因上山砍柴,遇见山间灵坛古庙,庵宇朽烂,惟有古佛一尊,雨淋日晒,无人侍奉。汝自发起善心,将己头上箬笠一个,遮盖佛身。佛以天眼观见,有此善心,赞言:“善哉善哉!贫苦布施,甚为希有。汝于来世,当作上人。”是故今生,得此福报也。”
武帝见说,心中喜悦。自思念之:“苦舍这些,就得为帝,我今更作大福不难。”厥后武帝,又敕圣旨,遍行天下:建立五里一庵,十里一寺。不觉日久岁深,武帝惹得大病,仍去问师:“寡人今发大善,遍造庵宇,今且大兴善因,如何反加大病耶?”
志公答曰:“汝说兴善因,我言作恶业。”
帝曰:“我师何故说话颠倒了。以前说我舍笠盖佛,今得帝位。是故我今发大善心,敕旨建庵,兴崇佛事,更是大福。云何说我造恶也?”
师曰:“我王前世,舍笠盖佛,乃是无意之中,倾心布施,故得大福。你今敕行天下,广造庵宇,自己又不舍财施利,惟使天下百姓之力,但为主上造庵,以此人人受苦,个个艰辛,磨杀世人,不知几何。所以天下军民,尽皆怨叹。虽是真命天子,难当万民尤怨。故曰:‘汝是造业人也。'”
武帝闻说,心中惭愧,复问师曰:“吾今太子,遍身疮疥,日夜不安,未知是何缘故?”
师言:“皆因此业累及于他。”
帝曰:“如此万望吾师,究竟寡人如何忏悔得生福也?”
志公答曰:“我主若要忏悔,仍然快敕圣旨晓谕天下,即将钱粮赏给工资,自然有福,太子安康。若欲修诸善事,不得空劳众力。若用众力者,务宜偿赐工资,或是矜孤惜寡,爱老怜幼。或有僧道及贫子,来化讨者,宜当发心不得轻欺。为僧有善者,身贫道不贫,故来化引者,能令汝等为善事故。若空慢他去,元是自己错过了也,自后你家,祖宗烦恼,香火神不安矣。”
武帝又问:“人不修善作福,祖宗香火神为何生烦恼?”
答曰:“人家祖宗或有生前未修善作福,死后久滞幽冥受苦,专望阳世子孙为善积福,有善因相助,能得沾恩减罪。所以子孙不为善事者,他无所靠,故生烦恼。人家香火神,正是门丞户尉、井灶神君、土地神等,掌管人家住宅,亦复爱人行善,亦可同沾善力也。”
帝又问曰:“僧道修行,信是好事,如何又要去化缘?”
志公答曰:“我佛释迦如来,有大慈大悲,悯念众生,犹如赤子,平等救度。佛在兜率天上,观见一切众生,虽得人身在世,只知恩爱贪恋,但知受福,不肯作福,只知造业,不知忏悔,受尽阳命,死入幽冥,受大苦恼,无有出期。
故从兜率,下降人间,托生净饭王宫,为悉达太子,弃舍皇宫,雪山修道成等正觉,普度众生。法说四十九年,教启三百余会。教化佛门弟子,住在一方一所,且要教化一方人们,回心向善,修办前程。正是与佛掌教,所以佛陀欢喜,龙天拥护
若为出家者,游手好闲,不务究理,不肯看经念佛,不去搬柴运水,不顾常住,空消信施,辜负四恩,如此之人罪业不轻也。若是好僧道人,早晚之中,务要勤参三昧,苦下殷勤之心,勿起懈怠之意。
看见常住淡泊,或是庵堂佛像朽坏,应当发起勇猛精进之心,募缘修整。施主钱米,不可私自受用,务要公平正直,交入常住,公使公用。乃是化缘者之功德也。
古人云:难行能行,难做能做,方是出家之佛子,学道之好人。是以天宽地阔,男女善心者多。若不去化他,纵有钱米,他也无处下手作福田,乃是僧道有过,枉在空门,为人无慈悲心,不肯引他出苦。僧道善人,化到你家。汝若悭吝不舍,是自己当面错过了也。”
武帝又问:“有等不善僧道及俗子,不务正事,作队成群,打哄过日,冒借善事为端,提疏化缘者如何?”
志公答曰:“化缘者,其中有论。若是真正僧道、善人来化缘者,事因端正,不作伪事。或是创立庵宇,装塑佛像,或修桥砌路,或供佛斋僧,或建修道场,或念佛诵经,或隐关坐禅。一切公用者,其事不伪,功德难量。
如或在世,懒惰过日,不务做个好人,不顾父母家乡,投入山门,依然懒惰,饮酒吃肉,愚迷邪见,不听师言,不肯屈下身心,参求明师开示,不读经书,不持戒律,不知修行因果,不惧罪业报应,虽在山门,不顾常住,又不尊上礼下,不顾佛祖门风,只图自己身命之乐。又将提疏,各处化缘,冒端强化,忘因昧果。
世人不能辨其真伪,见他来化,即施与他。他将施主钱米,不当重意,或将俗家,给送六亲眷属,或将结交朋友姊妹,奸曲为亲。邪心炽盛,求情注欲,糊作乱为,污名一出,退息十方信施,败坏佛祖门风,陷害一切好人,难行好事, ——如此者,古德云: 是地狱抽芽,是畜生群聚,是光头百姓,快脱袈裟来,快出山门去,且自做俗人,莫与我同住。
又有一等俗汉,装个善人样子,冒将某处,一件善事为题,各方抄化,诈人钱米,肥家润己,养子供妻,——这等呆人,可悲可痛,一朝罪报,神鬼不容。以上冒端抄化者,莫言有福,带累父母,六亲眷属,同入地狱,受苦无尽。
自己一日命终,如犹落汤螃蟹,怎求解脱也。所以好心为善事化缘者,自然有其下落,化有钱米,自无私曲,公平正直,知因识果,成就好事。莫说招提公物,就是人供一个果子,亦不可私昧,要将供众结缘。以此公心,可学佛心也。
武帝又问:“人用钱米,供佛斋僧,功德如何?”
志公答曰:“其福甚大不可量。若人有此信向自有无量功德。经云:供佛又礼拜,福等虚空无比量。
斋僧复施,如同行路著脚跟。譬如耕种田园一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然虽如是,全要后代修行人脱俗离尘,守戒清净,剃除须发,不离道场,参求明师,勇猛精进,明心见性,宏法度人,接引后来,报佛恩德。若有如是僧道,应受人间供养。所以舍财施主要信心不退,切莫生疑。异日有因缘,亦同得此道也。”
武帝又问:“世间人死后,请僧道建立道场,超荐父母,未审超得不得?”志公答曰:“譬如我主超度郗氏皇后,一般世人死后若有因缘,得值一个戒行僧道与他诵经礼忏,莫说一个亡魂,十个百个,亦可超得。莫说要作道场,他若肯到灵前嘱咐一声,承斯善力,即将超升,存亡两利也。
又复多见世人不知因果,请那饮酒食肉僧道,来作道场敲钹擂鼓,不以经忏为主,专事热闹为胜。不知教人清净斋素,反更令人杀生害命。又将酒肉熏污佛坛,休言超度亡人,反与父母增添重罪。
此等僧道,自己不怕地狱,如何度得亡人。古云:欲度他人,先须度己。果然度得自己出苦海,莫道度亡一个,但是汝等上祖先亡,并及乡中,枉死鬼魂,承他善力俱获超升。
叹僧偈曰:
有德僧人作道场 坚持斋戒讽经章
诚心礼佛多功德 利益存亡获吉祥
训僧偈云:
手提铙钹响叮当 饮酒茹荤做道场
熏秽佛经真可惜 亡人反更获灾殃
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2)
又问:“有等僧道,身穿好衣,受用好物者何故?”
答曰:“是他前世为善,布施结缘,修来之福。经云:‘殷勤还自受,福报反己当。'然虽如是,不可受福太过,务要知觉,早求解脱。切不可倚福受福,更要福中重作福,来生复胜此生人。今若昧却前因,不进修者,受尽前生福报,后来毕竟受苦也。”
武帝嗟而问曰:“凡为僧为道者,又复在山门中杀牲害命、饮酒吃肉、毁谤正法、坏佛伽蓝、为非作歹、损害常住者,何如?”
志公答曰:“如此之人,乃昔日如来初成道时,有一等妖魔嫉妒佛法,故来扰乱,却被如来束缚摧坏,心犹怀恨,要害佛法。于末法中,混入僧伦,一向信受邪师邪教,只言不用斋戒,只要心好,恣意杀生,烹煮食啖,相伴俗人传杯饮酒,共相作乐,占住庵堂,污秽净地。自称为佛门弟子,吾谓是光头百姓,又号魔家眷属,而今败坏佛门,死后决堕阿鼻地狱,苦不可言也。”
武帝又问:“世人得闻佛法,微妙广大,能度生死。有欲为僧学道,超出轮回,何故幼入空门,受师恩德,不喜为僧学道,反起邪恶狠心,将山门钱米搬去还俗、娶妻受用者,后日如何?
志公答曰:“此辈罪根深厚,福力浅薄,不信出家是解脱道,不知忏悔是安心行。这等人,从畜生中来,初转人身,邪心易炽,正法难知。吾佛法门中钱米,却是海外行粮,如同官物一般。或是念经礼忏,或是布施斋僧,种种皆是佛祖之余粮功德,庇荫修行弟子养膳。
三心不了,信施难消,况复搬去反俗,娶妻受用!畜发是生尾,眠妻卧铁床,有日无常到,追见老阎王。那时节,我蛇王菩萨,方才与他算数,将他所作罪业丝毫清算,打落无间地狱,自作自受。入地狱如箭,恰似秤锤落海,再无出期矣。”
又曰:“当初有个杨和尚,是个德行好僧,在山修行,功成果满。一日思维,云游参方,方才发足起程,就被蛇王(护法神)扯住:‘汝要还匹绢去。‘杨和尚曰:‘我在山门,并无过犯。为何要我还绢?
蛇王对曰:‘正是汝无过犯,是你当初在我常住,拿纸一张,包果子寄奉母亲去了。算至于今,该还绢一匹。
杨和尚曰:‘即今天下,一切不学道者,几多胡作乱为、败坏山门者,你都不去寻他。如何独来扯我?
蛇王曰:‘他众人不学好,胡作乱为,凭他自作自受,我岂不去寻他?等他阳命将尽,我不容他,铢录对算,打他地狱,受罪满足,罚出阳间,作种种畜生偿还人之夙债。你今肯入地狱,我也不来扯你。'
杨和尚曰:‘拿纸一张,如何要还绢一匹。'
蛇王对曰:‘我昔日在灵山会上,受佛嘱咐,教我管理山门常住之事。故我当时。对佛发大誓,愿毫茅寸草,什物诸般,凡是我山门物器,吾等尽皆掌管守护。十方信施进门有数,出门注簿日长三分,夜长七分,一日一夜,对充利息。我发誓:砖瓦成灰,吾才不管。所以算至于今,你该还我山门一匹绢去。'
杨和尚,见说分明,胆碎心寒,连忙拜倒,万望宽恩,容转俗家,办来还你。蛇王赞曰:‘善哉善哉。快须办来,还我去,免作负恩欠债人。'和尚回舍,即取丝银三两,填还常住,拜辞伽蓝。
乃作一偈警诫后人:
日操勤劳夜坐禅 免得伽蓝算饭钱
若不依吾言警诫 堕落地狱万千年
说偈已毕。只见云生足下,腾空而去
蛇王菩萨复作偈曰:
蛇狱灵王不可欺 威灵显应不思议
昔日灵山会发誓 茎茅寸草尽维持
侵害山门人绝种 偷盗常住祸相随
不信但观杨和尚 拿张纸去还匹绢
若不填还常住物 万劫轮回没了期
帝又问曰:“有等僧道,积聚钱米广多,虽无颠倒还俗、邪淫等项,又复悭贪,不肯布施作福,后日如何?”
志公答曰:“此等僧道,与俗不异,只是与别人,坚守财宝,自己亦犯悭贪罪报。一日命尽福消,所有财宝,悉属他人,自己无分。为僧有钱米余剩,切莫借与俗人,对他利息。若他填偿不了,僧道同受牵缠果报。但可修营功德,作诸善事,无罪有福也。”
又云:“ 吾佛门中人。切不可懒惰懈怠,放逸自恣。早晚之中,莫贪睡眠。若欲睡眠,不可脱衣,须防戒神起单不便。添香换水,钟鼓莫缺,念佛礼忏,功课勿缺,上报四恩,下资三有,如此行持,渐积阴功,终成道果。如或不信因果,不看经律,自执愚见,夸会夸能,毁谤三宝,破坏常住,轻慢师长,不识尊卑,如此之人,若不改过自新,当来必竟堕落拔舌地狱,受苦无尽。
武帝又问:“舍财宝造佛菩萨形像,功德如何?”
志公答曰:“此乃最胜无漏功德也。《大藏造像功德经》云:‘有人能于我法未灭尽时造佛像者,于弥勒初会皆得解脱。'当知此是三十二相因,能令成佛。又《优填王经》云:‘王白佛言:‘作佛形像,当得何福?'
然福虽如是,造像画像,要择其精通良匠,同起敬心。《诸经集要》云:‘若佛师造像不具好相者,五百万世,诸根不具。第一用心,得上妙果。'
佛在《金棺敬福经》云:‘造像刊经,当与匠人同发心,清净斋素。'饮酒吃五辛之人不依圣教,造佛刊经数如恒沙,其福甚少。劫烧之时,不入龙宫。不敬之罪,死入地狱。主匠无益。若肯敬心斋戒,福报无量也。”
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3)
武帝又问:“僧道隐关坐禅,功德何如?”
志公答曰:“为僧道人,坚持斋戒,福德难量,何况一心静虑坐禅!扫除杂念,离诸妄想,细观万法皆空,心中不生一念,守到功成果满,必定成佛不虚。但要个好人护法,久远坚心不退。切莫好高骛远,亦要清规细行。
古人云:‘宁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又云:‘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不生成正觉。'法界人天应当供养。此则名为,真净福田也。——如是之人者,永嘉云:‘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消得。'所以舍财施主若能诚心诚意,功德岂可称量也。
武帝又问:“诵经功德,所得福田如何?”
志公答曰:“念经功德,不可思议。但须严净道场,如法持诵。猷列为三。”
武帝问:“吾师恒说。佛法平等,无有高下。如何复有三等?请为解说。”
志公曰:“佛法虽然平等,作福却有上中下。何以故?若人延僧到俗家诵经者,为下品。若人山间野地,作个供寮祈福者,为中品。若往山门中作答福、诵经者,为上等。
所以在家为污地,山间名净土。但凡属庵堂寺观,乃伽蓝净地。诸佛神祇,常住不离,是故为上也。佛经浩大,不比寻常。经筵方启,龙天拥护;邪魔闻著,合掌皈依。所以香灯供果,时时勿缺。如有欠缺;即是轻慢圣贤不敬之罪,了不可休。奉事之人,也要知因识果,不可行动粗躁,动念经者之心。古云:一动念头,时隔如千里。
譬如行路,失却伴侣,所以获罪非轻。或是僧道嬉笑,无有诚心,不具威仪,不信经中之理,不解经中之义,心猿乱走、意马奔驰者,是他自己有罪,不涉别人之愆。若有诚心斋戒、礼诵如法、字句清楚者,何须定要许多?但诵几卷,功德甚多。若当嬉戏,纵多枉然。
偈曰:
念经不恭敬 纵多也枉然
依法无欠缺 方为大福田”
武帝又问:“不持斋戒僧道,礼佛经诵福德如何?”
志公答曰:“不持斋戒僧道,诵经礼佛,全无功德,有甚福田!经云:求福要斋戒,斋戒是求福。佛事门中,斋戒为本;若不斋戒,福从何来?《大乘戒经》云:口吃五辛酒肉,四十九日,污秽不净,尚且不敢登佛殿宝塔,何况礼佛诵经!
又《楞严经》云:吃五辛人,夜卧之中,有鬼来舐唇吻,受其污气,令人福德日消,罪障时增。《戒疏发引》云:提壶相劝,感五百劫无手足报。况自饮乎?噫为僧道尚不信斋戒,况施主作得有甚福田!枉费资财,徒劳心力。
《大藏经》云:昔有三个人,欲度大海,要过海东。有一大智士,就造一只船,渡海而去。又有一人,用一大牛,拽住牛足,亦渡海去。又有一人,不造船,不用牛,止用一猪,拽住猪尾,亦欲渡海。其猪焉能渡得海,连人拽下海底,反惹大笑难当。此喻上中下三等,优劣不同。所以求福要择戒行僧人。若不依此,甚为迷惑,如梦说梦也。”
武帝又问:“念经功德多少,请为指示?”
答曰:“《金刚经》、《弥陀经》、《观音经》、《地藏经》、《心经》,是无价之宝,载在大藏中。凡有念经祈福消灾者,须是志诚恳切,身体力行,举心动念,闲邪存诚,礼拜忏悔。斋主若无信心,亦莫起此念头。僧道若无斋戒,切莫起此贪心。
偈曰:
藏经功德大如山 劝君莫作等闲看
若无信心休贪望 僧道无戒也是闲
三乘妙法古今传 开度人天大因缘
生死海中念佛胜 人天路上作福先”
武帝问云:“拜塔礼佛功德如何?”
答曰:“拜塔礼佛,功德无量。须当预先斋戒,沐浴更衣,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况多拜乎!经云:礼佛之人,从自足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王位之报。以此礼佛功德因缘。当得百福相好之身。
礼拜之时要五体投地,犹如品字模样。合掌当胸,恰似皓月团圆。三业投诚,一身端正,当如面对真佛真菩萨,不可左斜右侧,不得回头转面。谈论戏笑勿吐痰涎,污佛净地。香灯茶果,昼夜殷勤。礼佛如是,拜供亦然。
所谓毗卢塔、华严塔、多宝塔、阿育王塔、佛舍利塔。佛有无量宝塔,不可具说。凡欲礼塔,俱是八万四千拜为一藏。依前所说,拜塔礼佛,竭诚尽敬。若依此法奉行,当来必竟成佛。”
武帝又问:“念佛功德福田如何?”
志公答曰:“念佛功德,广大无比。虚空可量,福德无穷。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十六观经》云:志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又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必定见佛往生净土。”
复问:“放生功德如何?”
答曰:“放生功德,不可限量。经云: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只因迷妄因缘,遂使升沉各别,以其生死轮回,互为六亲眷属,改头换面,不复相识。若能发喜舍心、起慈悲念、赎命放生者,现世祛病延年,未来当证菩提。
颂曰:
放生合天心 放生顺佛戒 放生观音慈 放生普贤行
放生无忧恼 放生少疾病 放生嗣胤昌 放生官禄盛
放生免三灾 放生家门庆 杀生与放生 果报明如镜”
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4)
武帝又问:“世人多积财宝,勤加守护,凡所善事,不肯布施者如何?”
志公答曰:“此人前世,在因地中,布施结缘作众善因,今生得此福报。而今昧却前因,闻说布施作福,心生吝惜。《药师经》云: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是人受尽夙福,来生必受贫苦。如人下岭,一步低一步。其中复有贫苦者,又有减口斋僧,随喜积福,如人上岭,一步高一步,受尽今生之苦,再生必得其福。
偈曰:
施舍恰似井中泉 早期打去暮来填
待等三朝不去打 井水何曾满出塍
武帝又问:“世间之人,却有不平。贫者太贫,富者太富,苦者太苦,乐者太乐。是何因缘?”
志公答曰:“我佛观见其因,才说其法,教人要修。今生富贵者,系他前世,积功累德。现世贫苦者,是他前世,不肯修因。所以贫富苦乐,皆由夙世分定,谁人强求不得也。”
罗汉偈曰:
富贵贫穷各有由 夙缘分定莫强求
未曾下得春时种 空守荒田望秋收
武帝又问:“富贵之人正好享福,却有短命者;贫苦之人忧愁苦恼,有八十而命长者,如何?”
志公答曰:“富贵短命者,是他前世,肯修肯舍,虽然布施,不肯斋戒,又好杀生。富贵而短命,是以被杀生灵,俱在阴府呈怨,所以善恶业缘,罪福纤毫无差。如是祸福相连,还他自受,所以今生,正好享福。奈因短命,断他一半福田,以补生灵去了。又有孤贫八十而命长者,是他前世,不肯布施,虽无布施,为人不曾杀生害命。是故今生,注他命长受苦也。”
偈曰:
因果分明定不差 古今种豆岂生麻
善恶若无罪福报 圣贤岂肯信服他
志公答曰:“如此积善,有大利益,亦要信心久远,欢喜不退。若无喜舍,福田也薄。信施难发善心,僧道要知惭愧。戒律云:‘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不易。我食一粒米,耕夫汗淋漓。若然消不得,披毛戴角还。'须知勤事三宝,诵经礼佛,奉报四恩,现生长福消灾,异日同登佛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