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期:学习大迦叶尊者(2008年8月29日)
2011-11-16 17-56-46 来源:正觉网 作者: 点击:次
妙佳:师父开示:从本期正觉沙龙开始,学习讨论佛陀的十大弟子。第一期:今天讨论学习苦行第一的大迦叶尊者,望大家积极发言,由妙凡和妙道两位居士主持本期正觉沙龙。 佛陀十大弟子传─摩诃迦叶尊者
宣化上人 讲述
灵山拈花传心印
破颜微笑直承当
祖祖法灯照沙界
僧僧慧命满大千
金色头陀袈裟幢
弥勒尊佛续圣田
摩诃迦叶功勋大
尽未来际恩无边
1. 姓氏大龟,名毕钵罗。「摩诃」也是有「大、多、胜」三种意思。摩诃迦叶,就是「大迦叶」。「迦叶」是梵语,翻译为「大龟氏」。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呢?言其他祖上在修道时,看见一只大龟,背负着一个图,他祖先就依照这个图来修道,所以就以大龟作为姓氏。摩诃迦叶,又有一个名字,叫「毕钵罗」。毕钵罗,是树名。为什么以树为名?因为他父母亲没有儿子,于是向大毕钵罗树的树神来祈祷求儿子:「树神啊,你给我一个儿子吧!」所以就得个儿子。
2. 身有金光,能隐日月摩诃迦叶,又有一个名字,叫「饮光氏」,又叫「光波」;饮,是「喝」;光,是「光明」。怎么叫「饮光」呢?言其它身上有一种光明,是紫金光色,这种光超过一切的光,可以吞没一切的光,把其它的光明都遮盖住了,犹如把其它的光给饮了一样。无论是灯光、日光、月光、星光……,一遇着大迦叶尊者这种金色的光,都显不出它们的光了,就都变成黑暗,没有光了。好像电灯有五百度的光,迦叶到了这个地方,五百度的光就不亮了,他这个身上的光超过五百度以上,到一千度、二千度,把这个五百度的光就给喝了。所以这一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要知道的,不要以为说迦叶不喝水而喝光,这是一种错误的。
3. 佛像装金,感有身光这位尊者,怎么他身上会有光明呢?这说起,也有一个公案。在过去毗婆尸佛灭度之后,有一座破庙,不但颓坏,连塔也倾倒了,佛像就像在露营似的风吹雨打,身上的金也都没有了。这个佛像,也不知道谁给他戴上了这么一顶草编的斗笠来遮着雨。这时有个穷女人,一看到这种情形很痛心,发了慈悲心:「这佛在这儿被雨淋风吹,这怎么可以呢?我一定要给佛造个庙,一定要给这尊佛装金!」佛身上的金都脱落了,她想给佛像再铺金,但这要很多钱的。这穷女人虽然发了这种心愿,可是她有一种坚固的真心,于是各处向人家化缘要饭。「有志者事竟成」,她每天所化来的钱就买金子,大约要了十几年的饭,也就积蓄了很多金子,大约修庙也够了,给佛铺金也够了。她就请了一个冶金师,叫这个造金子的工匠,把金子给化了,给佛好贴金。这冶金师一看她有那么多金子,说:「喔!你这么穷的一个人,怎么能得这么多金子呢?」她说:「我以前看到佛像的金都脱落了,就发心去要饭化缘,要了十多年饭,积存了这么多金子。」这么一讲,冶金师见到这女人这么样诚心,他也发了心,说:「现在,妳补修庙宇,给佛安装金身,这功德是很大的。可是,这功德不要妳自己做,我们两个人两份做好了──妳出金子,我出工,我也不要钱了。」其实这金匠就是看这个女人一片赤诚,便对她有一种好感,生了爱心了;所以他就说,他要两份做这功德,不要她一份做。把佛像身上铺金装好了,庙也盖好了,这冶金师就向这个女人求婚了:「妳心地太好了!我这一生没有遇到比妳再好的女人了!我本来想独身的,现在我遇到妳这么一位知音,你可不可以同我结婚呢?」这个女人一想:「哦!他心地也不错,我请他来给佛装金,他只要一半的工钱。这个男子的心地不错!」答应了,两个人就结婚了。因为给佛像装金、整理佛像功德的缘故,所以感到生生世世身上都有紫金光色,相貌也非常圆满。他们两个人发愿,生生世世都作夫妇,但是生生世世都要一起修道,弘扬佛法。
4 .金色头陀,最能修苦摩诃迦叶尊者就是当时的那位冶金匠,这个穷女人就是紫金光比丘尼;由于给佛装金的缘故,两个人身上都放金光的。身上也就有金光;等到二十岁时,他的父母亲就要给他定亲结婚,他说:「我一定要找着女人这个身上有金在今生,迦叶生到摩竭提国的一个很富有家庭里,富可敌国,摩竭提国的国王又拜他做师父。迦叶一出生,光的,我才和她结婚;如果我找不着,就不结婚。」以后果然在另外一个国家,就遇着一个女人身有紫磨金色的光,所以他们两个结婚了。结婚后,就一起修道。修什么道呢?以前这迦叶是个外道,什么外道呢?事火外道,专门修火的功夫,供养火,向火来叩拜。之后,觉得世间都是变化无常,不究竟的,于是和他太太就约定要修道。等到摩诃迦叶一百二十岁那时候,才遇着佛,又一起出家,跟着释迦牟尼佛修道。在今生,迦叶出家作比丘,他的太太也出家作比丘尼,叫紫金光比丘尼。跟佛出家修道,两个人证罗汉果之后,才知道原来两个人生生世世都是做夫妇。他们发愿生生世世做夫妇,是修道的;生生世世都要修道,都要皈依三宝、出家了道的。他们虽然是夫妇,但只有夫妇之名,而没有夫妇之实;这有什么证明呢?因为他们两个人身上都有金光,如果实实在在是夫妇的话,他们都不会有金光的!虽然铺佛金,但是他们所行所做,若不保持他本有的这种功德,就不会有光明。所以,你不要发愿生生世世做夫妇,愈做愈远,做到地狱里去了!要修道才可以!
迦叶尊者跟佛出家修道之后,专行苦行头陀。在佛的弟子里,是年纪最长的;可是他虽然年纪这么长,愈老愈有精神、愈有力量,什么事情都苦干,最吃得苦、最受得苦、最能修苦行,所以迦叶尊者是「头陀第一」。「头陀」是梵语,翻译为「抖擞」,就是抖擞精神,打起精神来,勇猛精进。打起精神,就是要你不怕苦、不怕难,愈苦愈来干,愈苦愈去做去,像迦叶祖师那么样;你看!迦叶祖师那么老了,还是行头陀行。
5. 头陀行门,圆满梵行头陀行,有十二种。这十二种头陀行,是住持佛法的一种表现。若有人行头陀行,佛法就久住世间;若没有人行头陀行了,佛法就该灭亡了。十二种头陀行都是什么呢?就是所穿的衣服有两种,食的方面有五种,住的有五种。
(一)着粪扫衣。一般人已经不要的衣服或布,就把它丢到垃圾里边;出家人把这种的衣服拣回来,洗干净了,做成衣服来穿,这叫「粪扫衣」。穿这种衣服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好处可就大了!第一,令你没有贪心,没有一种好好的心。穿上这种衣服,旁人一看:「啊!这个老修行穿这么破烂的衣服,这才真正是个修道的人,我们都应该照这样学!」因为你这种的影响力,就令其它的比丘也都发起道心来了。所以既止自己的贪心,又息人家的贪心,这岂不是好处?这好处,你说能有限量吗?所以说这个好处太多了!也就是现在一般修道的人所穿这个衲袍,叫破衲衣;又叫「百衲衣」,衣服上,左补一块补丁、右补一块补丁,补得补丁不知道有多少。出家人叫「衲子」,也就是说穿这种衣服,是一个破衲衣。
(二)但三衣。但,就是「仅仅的」;就仅仅有三衣,没有其它的东西,所谓「身边无碍物,自无烦恼生。」这也是教人常常知足,不要贪多的物质。三衣,就是主衣、七衣、五衣。主衣,又叫「大衣」;梵语是「僧伽黎」,翻译为「二十五条衣」。这二十五条,每一条有二长一短的、有三长一短的、有四长一短的,合计起来是二十五条;这表示是种田的「田」相,所以又叫「福田衣」。若入王宫、升座说法、托钵乞食时,都可以穿主衣。七衣,又叫「郁多罗僧」,就是「入众衣」,礼忏、拜佛、听经时要穿这个衣。五衣,梵语是「安陀会」,翻译为「作务衣」,就是服劳执役、出入往还、迎宾待客;一切时、一切处,都可以穿这个五衣。所谓「三衣钵具」,在拜垫上的布,这叫「具」;比丘吃饭的碗,这叫「钵」。
(三)常乞食。自己不立烟炊、不做饭常,常去托钵乞食。在暹罗、缅甸、锡兰,斋主把菜饭都预备在一个碗上,放到一边;哪个和尚先来到他这儿乞食,他就跪到地上,把这一碗斋饭顶到头上,倒到你钵里,然后叩三个头。每一个家庭,都是那样子供养三宝。哪个和尚先来到他这儿乞食,他就跪到地上,把这一碗斋饭顶到头上,倒到你钵里,然后叩三个头。每一个家庭,都是那样子供养三宝。
(四)次第乞。次第,一家挨着一家,不拣择,把你的分别心没有了;所谓「不能拣择,平等乞食。」平等,也不能说那个有钱的,我不向他来化斋,我去化那个穷的去;也不能说,那个穷的我不化,化那有钱的去。要一个门口挨着一个门口,一天化七个门口;这七个门口如果都没有人给供养,这一天就不吃饭了。大迦叶是个苦行头陀,一天只吃一餐,他化缘不化有钱的,专门去化穷人。他的思想怎么样?说:「这个穷人太可怜了!为什么他穷呢?就因为在前生不晓得作功德,所以今生就穷了。我现在去度一度他,令他在三宝的面前种点福,来生他就会有钱了,就会富贵;如果他不种福,来生就更苦、更穷了!」所以大迦叶专门化穷人,越穷他越去化缘。你穷不是吗?才应该供养。有这一个要饭的化子,迦叶尊者就向他化缘,这要饭的就说:「我穷到没办法呀,所以才要饭。」 「那你不好把穷卖了吗?」「穷还能够卖吗?」「能够卖!」 「怎样卖法呢?」 「你布施,你就不穷了。」 「我什么都没有,我怎能布施呢?」「你不还有一罐子饭吗?你要来的饭,你把这个布施了,那你就不穷了嘛!」「这个饭,谁能要呢?」 「你给我,我就要!」 那么这要饭的就说:「好吧!」他跪下顶礼三拜,然后把这一罐又馊又酸的饭,就供养了。迦叶尊者当面就把这一罐子饭吃了,就给他回向:「你从今以后解决贫穷,永久不受贫穷。」当天,这个要饭化子就死了,升到忉利天上去了。你看,以人间这种要饭的化子,极穷之人,这因为宿世没有布施,今生才受贫穷;但是他有这么一罐子馊饭,他把这饭布施出来的这种福报,就能够使他生忉利天享天福。这迦叶尊者若不是慈悲,若讨厌这个饭不能吃,那就不能够做众生的福田了。为什么每天必要乞食呢?是「为长人天福,慈悲作福田」。因为你供养他的一顿饭,能够增长你很大福报。所以佛在世的时候,这个乞食是为众生的关系,为众生作福田。像暹罗、缅甸、锡兰这些南传的国家,如果街上没有和尚来乞食化饭,一般的人都会发愁;若有和尚来化饭,这都欢喜了,因为这个福田给送到家来了。
(五)日中一食。就是早晨也不吃东西,晚间也不吃东西,只在中午十一点到十二点这个时间来吃饭,这叫日中一食。但是一般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日中一食就是持午;其实不是!持午,就是早晨吃、中午吃、晚间不吃。日中一食是很好的,可惜不容易做得到。为什么?民以食为本;一切人都有吃东西的食欲,饿一点,就想吃东西。早起也饿,晚间也饿;好是最好,不容易做得到。好什么呢?节省很多麻烦;你少吃两餐,就少大便、小便几次。「日中一食」这种的功德,说也说不完的;总而言之,你少吃一点东西,就少一点麻烦;吃得太多了,麻烦就会多了。「日中一食」这种的好处太多了!日中一食,是依照佛的制度、佛的规则来修行的。制度就是规则,就是规矩。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候;佛只有中午来应供;等过午未时,这是畜生吃东西的时候;晚间就是鬼吃东西的时候。出家人为什么晚间不吃东西呢?就因为你晚间一吃东西,这筷子、碗一响,鬼就想来同你抢东西吃。可是人吃的东西一到鬼的口里就变成火;一变成火,鬼就生瞋恨心,就要跟你打灾了,令你生病。所以修行的人,晚间不吃东西,就是这个原因。
(六)节量食。节,是节约,就是少吃一点。吃东西,不要因为这东西好吃,吃完又想吃,这就没有节量了。无论怎么样好吃的东西,我每天若吃两碗饭,我一定就吃两碗;不能说这东西不好吃就吃一碗,好吃的就吃三碗,这就没有节量。每个行头陀行的出家人,本来吃两碗可以饱,我吃一碗半,少吃一点;总叫它差一点点,不要吃得太多了。因为你吃太多,肚里没有地方存这个饮食了,就要做很多的工,到厕所去很多次。
(七)过午不饮浆。过了中午十二点钟也不饮浆。浆,譬如苹果水、橘子水、茶水、牛奶、豆浆,这都叫浆。过午之后,真正行头陀行的人,就不饮浆。行头陀行,有的行一种头陀行,有的行两种,有的三种,有的四种,有的五种、六种、七种、八种、九种、十种、十一种、十二种;有的完全都行的,有的单行一种的,这没有一定,量力而为。
(八)阿兰若住。梵语「阿兰若」,译为「寂静处」,就是在人很少的地方,也很少人到的地方,没有一切杂乱的声音,就是不喧闹的地方。有一句俗语说:「眼不见,嘴不馋;耳不听,心不烦。」在寂静处的地方,就是很容易用功修行,很容易入定;这个地方,是在山林里边,离城市很远的;这叫「阿兰若」,又叫「阿练若」,就是修道人一个最好的修道地方。
(九)树下宿。修道人,以天地为庐、四海为家,到处都可以住。这个树下,既可以避雨,又很凉爽,所以在树下住;可是每一棵树底下住,不能超过三天,只可以住两宿。为什么不可以超过三天呢?因为真正修道的、清高的比丘,不希望有缘法,不希望有人认识他,而来供养他;所以在每一个地方,住两宿就走了。这是因为不求任何人的好供养,所以在树下住。
(十)露地坐。在树下,还有遮风挡雨的树叶子。在露地宿,就是也没有树木,也没有房子,就在露地那儿打坐,既有月明、又有星朗;所谓「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异味,略得少人知」,这月亮到了天中间、风在水面上来的时候,这种天然的生活,是很少人能领略到其妙处的。在露天来住,真是以天地作他一个大房子,这种生活非常自然。
(十一)冢间坐。就是住到坟墓旁边去。为什么在坟墓住呢?因为正可以修「无常观」,知道人生是无常的,无论早晚迟速都是会死的,都会变成一堆白骨头。自己能有一种警惕心,看见这是个死人,知道自己将来和这个人也是一样会死的,如果不修道,死的时候来了,那怎么办呢?所以在坟墓上坐着修道,能觉悟这一切都是无常的;自己就不会懈怠,不会懒惰,不会忘了修行,不会生出种种的贪心、种种的瞋心、种种的痴心,就不会有所执着了。
(十二)常坐不卧。就是「胁不着席」,在那儿常常坐着,不躺着睡觉;因为人躺着睡,就愈睡愈想要睡,不愿意起身用功修行。常坐不卧,他坐着睡一阵,就醒了,就很容易用功修行、参禅打坐;所以这个「常坐不卧」,对于修行人是很有帮助的。有的人行头陀行,单行一种:或者单单穿「粪扫衣」,或者单单「但三衣」,或者单单行「常乞食」,或者单行「次第乞食」,或者就修「日中一食」,或者单单就修「节量食」,或者单单修「冢间坐」,或者单修「常坐不卧」;摩诃迦叶虽然年纪很老,可是对这个十二种头陀行,他都能如法修行,而且还都修行得非常圆满,所以他是「头陀第一」。
6、行头陀行,佛法住世佛看见摩诃迦叶,这么样子苦干,都很不忍心看他还修头陀行。有一天,佛在说法,摩诃迦叶来,佛就让了半边座给他。为什么他分半座给摩诃迦叶呢?因为迦叶年纪太老了,大约也一百四十岁了。佛就劝他不要行头陀行了!年纪老了,恐怕受不了!虽然佛这么劝,迦叶尊者笑一笑,还是照样行头陀行。「大迦叶:佛陀!头陀苦行在我并不以为苦,反而感到很快乐,我不为衣愁,不为食忧,没有人间的得失,感到清净解脱的自由。佛陀教法中的头陀行门,就是一种最严肃的生活方式,能习惯于这种生活,便能吃苦,便能忍耐,便能甘于淡泊。佛陀!我为了直接巩固僧团,间接的利益众生,我欢喜愿意不舍苦行,请佛陀原谅弟子的执着!」 佛看他还是照样行头陀行,这么样受苦吃苦,忍苦耐劳的,于是就深深地赞叹他:「啊!在我法之中,有摩诃迦叶这样行头陀行,我佛法就能久住世间!他是对佛教最有贡献的!」佛这么赞叹他。因此,大家都说迦叶尊者,他是头陀第一。 「 佛陀听后,非常欢喜,看看大迦叶,又看看诸比丘,说道: “将来正法的毁灭,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坏,而正在僧团的腐化与崩溃!大迦叶的话说得很对,要弘扬佛法,让真理之光永照着世间,则必先要巩固僧团,要巩固僧团,就必须过严肃的生活,我的正法,如大迦叶尊者,就能负责住持!”」
7. 闻法起舞,欢喜忘形《华严经》上说:「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你想要明白佛的境界,你就把你的意清净了,好像虚空那么清净。有一次,释迦牟尼佛讲实报庄严土的色、声、香、味、触,迦叶尊者一听,本来他在那儿入禅定,他听着,自自然然就跳起舞来了。你看!那么有定力的老修行!他想起实报庄严土那种美妙的境界,他就欢喜得跳舞起来;你没有到这程度,你不知道!所以这个妙法令人欢喜得都忘形了,都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了,这才是得到法喜充满!他的国土非常清净,是以瑠璃为地;因为他因地修清净的苦行,清净的头陀行,所以得到这个果报。又有种种宝树在道的旁边,用金子作的绳来界道。谁看见这种境界,谁就欢喜。人身上也常常放香,国土也常常放香。在虚空里头,常常有天女散华。这个国土,地非常平正,没有高山、小山、丘坑。为什么?因为摩诃迦叶在因地时,修平等的慈悲,修心地修得平,所以他的国土地也就平整,没有小山、大坑,也没有瓦砾荆棘,没有秽恶,没有不净的情形。他的国土,没有一切的魔事,就是没有烦恼。为什么没有烦恼?就因为这国中的人民,常常都修禅定,有定力;所以就有魔事,也变成没有魔事了。虽有魔王波旬这个魔和魔民;一般的魔子、魔孙,他们都护持佛法,就都不破坏佛法。为什么?因为迦叶祖师修种种的头陀行,所以把一切的魔军都战胜了,魔王归服了,也变成了护法。你看!为什么修道要行头陀行?行头陀行,就把魔王都变成不是魔王了,变成护法。所以你修道,你若真正有修行,最初来磨你的人,将来都是你真正的护法。如果你没有真正的修行、没有真功夫,那魔王就是魔王,不会变成护法。光明如来这尊佛的寿命有十二个小劫,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9. 灵山拈花,传佛心印摩诃迦叶在佛教里边,是占最重要的地位。佛在大众弟子里头,说摩诃迦叶是第一个大弟子。有一天,佛在灵鹫山说法的时候,大梵天以金钵波罗华持以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坐到他身上,来给众生说法。佛坐在梵天的身上,对着百万人天,拈华微笑。当时一切的弟子愣然,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谁也没有什么表示,唯独摩诃迦叶破颜微笑;这一笑起来,佛知道迦叶尊者懂得他的意思了。 所以这叫「拈花微笑传」;传什么呢?传佛的心印法门。佛就说:「我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以心印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我已咐嘱摩诃迦叶。」又复以金缕袈裟,嘱咐他说:「你拿着,保护着它,把它交给将来成佛的弥勒尊佛。」摩诃迦叶就向释迦牟尼佛顶礼,说:「我要恭恭敬敬地依教奉行,我要保护这袈裟。」所以迦叶尊者为佛教的初祖,西天第一代的祖师。「祖祖法灯照沙界,僧僧慧命满大千。」祖祖相传这个衣钵,以心印心这个法,是法脉相传,这叫「法灯不灭」。这个灯光虽然是小,但是传的地方很多,所以照满恒河沙世界。每个僧人的慧命,也就是佛的慧命、法的慧命,也是僧的慧命,遍满大千世界;世界各国,差不多都有佛法。
10. 佛临涅盘,尊者错失释迦牟尼佛化缘已尽,教化众生这个缘已经了了,那么就要入涅盘了。佛就在二月十五日,在双树林下临涅盘时,十方微尘的众生都来了,除了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没有参加以外,所有的众生都来参加这涅盘盛大的法会。阿罗汉能知道八万大劫的事情,可是摩诃迦叶也是个大阿罗汉,阿难也是阿罗汉,神通也不小,他们为什么就不知道佛入涅盘呢?为什么这么样重要的事情他们都不知道?这两位尊者,一位是佛传佛心印的弟子,是初祖。一位是接续佛的心印,所谓二祖。可以说是最亲近的弟子,可是佛入涅盘的时候,他们两位失去这种最后的机会。他们把一切的神通不知道都到了什么地方去了? 那时候,有人说阿难着魔了,阿难他为什么会着魔?就因为他管闲事管得太多了,自作聪明,结果到紧要的关头一点都用不上了。他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亲自看见佛入涅盘,给佛当侍者当了四十多年,最后那么离开佛。你们想一想,这位老迦叶平时离佛很远的,不管闲事的,入了金刚定,也不出定;连佛入涅盘他也不知道了,那不叫金刚定,那叫老定,老了;坐那个地方什么也不管了,真是「弥陀佛各顾各,摩诃萨不管他」了,连佛入涅盘他也不管了。你们各位研究研究,我说的不对嘛!一个不愿意管闲事的,一个就愿意管闲事的,这两位一个太过,一个不及;又没有见到佛最后的一面,变成佛教里头一个大的遗憾,这也因为他们平时种因种得不太圆满,所以才有这样子情形。我说的要是有点意思嘛!你们各位想一想!
11. 结集经藏,功德弘广有人行头陀行,那么正法就会住世,所以因为什么迦叶祖师能降伏诸魔,一切天魔外道都向他都屈服,就因为他梵行修得圆满了。还有,这个结集经藏的功德是很广大的!在释迦牟尼佛入涅盘之后七日,迦叶祖师就秉承佛的命,召集五百大阿罗汉,在王舍城外,七叶窟那个地方结集经律论三藏。他结集经藏,这个功德是无量无边的,说不完那么多。「摩诃迦叶功勋大,尽未来际恩无边。」在佛教里头,摩诃迦叶尊者的功劳是最大的,谁也不能和他争第一。佛的金口都许可说他是第一个大弟子,所以他的功劳是最大的。我们这些佛的弟子、佛教徒,就是尽未来际想要报答摩诃迦叶尊者这种恩惠、这种恩泽,也没有个边际,我们是报答不完的。
12. 金缕衣钵,转授弥勒你们想不想见摩诃迦叶?摩诃迦叶没有圆寂,现在还在这个世界上。释迦牟尼佛入涅盘之后,摩诃迦叶尊者就到中国云南鸡足山在那儿入定。由佛入涅盘之后到现在,已经有三千多年,可是他还是在那个地方入定。入的什么定呢?就是灭尽定。灭尽定,就是灭受想定,灭尽第六意识了,没有分别心;经过百千劫这么长的时间,也就像这么一弹指的时间似的。所以就几万年都可以坐的,入这灭尽定。他入定做什么呢?在那儿,他等到将来当来下生弥勒佛出世成佛的时候,要把释迦牟尼佛的金缕僧伽梨衣、四天王所献的钵,交给弥勒尊佛;因为这衣是佛佛相传的,所以他就在那等着弥勒尊佛出世。那么他所应做的事情才做完了。到鸡足山去拜摩诃迦叶的时候,可以看得见他吗?可以。佛教就讲的一个「诚心」。你有诚心,就可以看得见;没有诚心,就看不见。所以在鸡足山,很多修道的人都到那儿朝拜迦叶祖师,给迦叶祖师叩头顶礼。在鸡足山常常有三种的光──有佛光、金光、银光。到鸡足山,如果有诚心,就会听到山里边有钟声;但是可以听见钟声,可是看不见这个钟。这个钟声,在全鸡足山几百里地以内都可以听见,所以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这个地方是一个圣地,也是一个圣处。
13. 化身老子,缘度震旦道教中的老子,你们各位知道他是谁吗?老子就是迦叶祖师来着。这个迦叶祖师,也是一个佛教开入先锋;他知道中国大乘根性者很多,不过要是没有人预先到这儿,开一条比较浅显的路,这些人是不容易接受的。所以迦叶祖师就发愿化身老子来到中国传道教,由浅入深,广度一切有缘的众生。孔子是「水月童子」化身来的,颜回也是「月明儒童」化身来的。他们都是因为要到中国来开辟大乘佛教,所以就先化身来到中国提倡道教、儒教的理论,将来好和佛教合而为一。圣者阿罗汉大迦叶尊者不愧是我们的第一代祖师,以身示教,树立了实践头陀的典范!以上内容是宣化上人宣讲的。
大迦叶祖师菩萨,虽在定中,还在加持、度化众生呢!我们的师兄妙著,就曾在梦中见到大迦叶尊者。梦中她见到一位长者,额头高耸形成一个包突出,正在给人治病。她说当时觉得这位长者长相奇特,挺好奇的,就围拢去看…….。她那时也是刚入佛门,对各位佛菩萨示现的形象还不太认识呢,醒来也没在意。过了几天,她来正觉精舍拜见师父时,在全堂佛像里突然发现了她在梦中见到的那位给人治病的长者--他就是站在释迦牟尼佛左边的大迦叶尊者!她很高兴,能感应到祖师菩萨!我也随喜师兄的功德,祈愿祖师佛菩萨能与我感应道交,得蒙加持!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大迦叶祖师菩萨!
妙凡:大迦叶尊者是佛陀十大弟子中苦行第一的。「头陀行」为心甘情愿地自我偏苦、吃苦的修道生活方式。佛陀入般涅盘之前,拒绝任命他的接替人,而是鼓励弟子们要以法和律---教义和持戒----作为自巳的导师,因为他游化人间45年所宣说的法,巳足以让弟子们找到所要迈向的解脱之道。虽然,比丘们没有推选出佛陀的继承人,但是在他一入灭後,僧团即刻对一位散发著雄力和权威特性气息的隐居长老生起格外的崇敬,这位人物,就是大迦叶尊者。大迦叶之所以被尊称为“头陀第一”,连释迦牟尼佛都对他非常尊重,就是因为他不管是衣、食、住各方面,都离不开这十二种道行,随时注意,从未间断,精进不已的修持着。佛陀在世时赞叹大迦叶尊者:有人像你一样修苦行,佛法就可以长久住世,若没人修苦行,佛法就要灭亡!我们的师父正是以这种大无畏的头陀苦行来化导群生,荷担如来家业。以下禅偈,是大迦叶尊者告诫出家人,对出家生活之四资俱(衣、食、住、医药)的要求要修习少欲知足:我从山上茅蓬下来,进城去托钵乞食。我谦恭地走向一个人,一个正在用餐的麻疯病人。他以鳞片状染病的手,拈起一撮食物供养我。当他将这撮食物放进钵中时,一只破裂的指头在钵中翻转。我在一处墙脚边坐下,吃著他布施的这撮食物。我食用时和食用後,全无厌恶的感受。残渣碎物为食,腐臭尿液为药,林间树下为居,拾缀碎布为衣;巳经克服欲望的人,是真正随遇而安者。有的人行头陀行,单行一种或者数种,摩诃迦叶虽然年老,可是对这十二种头陀行,都能如法修行,而且还都修行得非常圆满,所以他是“头陀第一”。这迦叶尊者若不是慈悲,若讨厌这个饭不能吃,那就不能够做众生的福田了。为什么每天必要乞食呢?是「为长人天福,慈悲作福田」。因为你供养他的一顿饭,能够增长你很大福报。所以佛在世的时候,这个乞食是为众生的关系,为众生作福田。像暹罗、缅甸、锡兰这些南传的国家,如果街上没有和尚来乞食化饭,一般的人都会发愁;若有和尚来化饭,这都欢喜了,因为这个福田给送到家来了。
我们崇敬大迦叶尊者,他的一生是伟大的,是不朽的。他的精神也是现代学佛人的榜样,他对佛法深深的执着,对苦行丝毫不放松的精神,到了老年依然不放弃他的苦行生活。任何一个时代,苦行者的号召力总是相当大的,因为他能过一般人不能忍受的生活,所以会引起一般人的好奇而渐至恭敬。任何一个时代,苦行者的号召力总是相当大的,因为他能过一般人不能忍受的生活,所以会引起一般人的好奇而渐至恭敬。
世尊具法眼,从法饶益、义饶益的立场称扬大迦叶尊者的头陀行,他说头陀行具两方面的益利: (一)头陀行,可以多所饶益,度人无量,广及一切天人得度。 (二)头陀行在世者,如来之法亦当久住於世,设法在世,益增天道,三恶道便灭,亦成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乘之道,皆存於世。修苦行的人,晚上是一直坐着,不躺下来睡的,就是平常所讲的“不倒单”。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感到人生在世,短短几十年,昼夜六时,时时都得精进用功,不能荒废。所以不管是初夜、中夜、后夜都不肯休息,要经常坐着用功。出家人有很多是修这种不倒单的工夫。
从大迦叶尊者的事迹中,可以看到他老人家的常人难及: 1、 求道之心常人难及; 2、 修道的坚定,常人难及; 3、 对正法的传承与流布,常人难及。大迦叶尊者的这种修行精神值得当今学佛人的学习,我们要依照佛陀的教诲去修行,真正的万行苦行就是和自己的烦恼习气做斗争,如理如法的去修行,这是最难得的,这也是最难的,需要我们刻苦的去体会,去修行。
佛灭度后,当时由阿阇世王为外护,在毕波罗山侧的七叶窟前,建造精舍集合五百比丘,作为佛灭度后僧团第一次的安居处。在安居期间,从事三藏圣典结集工作,在佛灭度后,迦叶能主动挑起统理大众的重担,结集圣典,避免教团的分裂,在佛教史上具有重大贡献。领导众弟子结集经藏是迦叶尊者对佛教的一件不可思议的贡献,佛教能够传到今天,我们今天还能听闻佛法,与大迦叶尊者率众结集的壮举是分不开的。 今天我们有佛经读诵,有佛经可以研究,完全是迦叶尊者当年领导结集的功劳!
对于大迦叶承佛遗命留守鸡足山以待弥勒下生的典故,同时被南传、北传及藏传所承认。这世界共有两处鸡足山,一在中印度伽耶(Gaya)之北北东25余公里处,佛陀伽耶(Buddha-Gaya)之东北32公里之处;另一处则在中国云南宾州县西北50余公里处。据古代佛教文学记载,Buddhagupta 于第十六世纪历经此圣山后,有关鸡足山的事就不曾再有传说。中国人相信它在大陆的云南省。然十九世纪时,一些考古学家依据义净、法显、玄奘大师等的著述,引据鸡足山的地理位置,应该是在离菩提伽耶东北边的三十二公里处,或那烂陀寺南方六十四公里的地方。虽然时隔将三千年的时间了,现代学佛修行已经很少这种头陀苦行了,因为时代的背景各个不相同,但大迦叶尊者的这种修行精神值得当今学佛人的学习。我们要依照佛陀的教诲去修行,真正的万行苦行就是和自己的烦恼习气做斗争,如理如法的去修行,这是最难得的,这也是最难的,需要我们刻苦的去体会,去修行。
『杂阿含』一一四一经中大迦叶尊者回答世尊问义而说:我观察所得,阿练若头陀行有二种益利:「现法得安乐住义,复为未来众生而作大明。」这就说明了头陀行的二大功能是: (一)现法住乐,即禅坐行道时能住於安乐。 (二)为未来学道之人树立典范榜样。 从中可以看出,为正法久住,尊者又担负了多大的重担! 我们了解到迦叶尊者个人修持的头陀苦行,为法忘躯的愿心悲苦,以及对佛教的卓越贡献,尊者的事迹是永远值得我们礼敬与效学的! 传说大迦叶尊者活到一百多岁,传法给阿难,就到王舍城西南八里多的鸡足山,并坐发誓说:我今以神通力使身体不坏,用粪扫衣覆盖著。等六十七亿年后,弥勒降生成佛时,将来此访问,即把释迦佛的衣钵献给他,并协助他教化众生。
如意妙融: 1、前一段我读了《释迦牟尼佛》传记,如醍醐灌顶,又读了《佛陀十大弟子传》,更感到对于我们的现实太有指导意义了。我向师父汇报了我的心得,师父说:好,我们在正觉沙龙大家一起学。平时我们都是读诵大乘经典,了解的都是佛菩萨大智慧、大神通,都是如何放无量光、出无量微妙音、无量相好、无量的功德…..我们在仰慕赞叹的同时,也不知不觉中,把这些大菩萨境界、把只有在禅定中或者高智慧中才能见到的佛菩萨的庄严报身境界,拿来看待、要求自己身边的人、要求自己的师父……. 太殊胜了,我们仰慕赞叹、效仿的同时,仿佛总缺了点什么…
2、而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成佛,他示现的是肉身的人,他的弟子们也示现的也人的形象,都是一个凡夫肉眼可以看到的….. 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普通的人,有着人的各种要求和特征:有脸、鼻子、眼睛、嘴巴….不是肉髻,不是千手千眼,普通人也看不到他们放光,他们和我们一样是人。
3、我们可以看到:佛也要吃饭,也要托钵乞食,佛也会生病、也要看医生,佛也要洗手洗脚,佛也要上厕所,佛也会有不肖弟子,佛也有生老病死,佛也有呵斥、也有微笑,佛成佛了也改变不了释迦族被灭族的命运。
4、看到佛陀的弟子,他们的情况:看到他们从幼年的成长到跟随师父佛陀修行; 看到他们是如何跟随师父佛陀修行的;看到他们作为弟子如何对待他们的师父佛陀的;看到他们一个僧团如何和合相处的;看到他们中捣乱的比丘,如何捣乱的;看到佛陀如何教导他们的,他们又如何听从教诲的;看到大家意见不统一时,修行方法不一时,大家如何协调的;看到他们是如何互相随喜的;
5、看到他们对于佛陀的做法不理解时,他们私下嘀咕、议论佛陀的教育方法时,佛陀如何解释和开导的;看到一个弟子一种习性,佛陀是如何因缘施教的;看到佛陀对待弟子们态度、方法不同时,比如对于弟子,佛陀有的宽容、有的严厉时、有的劝慰、有的呵斥,弟子们在不同的教育方法下是如何看待的他们的师父佛陀的。看到诽谤、陷害佛陀的恶性比丘,他们的因缘果报;看到在一些外道的破坏下,佛陀和弟子们是如何对待的;看到佛陀的居士弟子如何护持、弘扬佛法的,他们因此而感得的果报; ……
6、我们看到这一切,不是只是了解一个故事,增长佛教知识。而是他们也是人,我们也是人,他们也有师父,也有团队,也有烦恼,他们也追求解脱烦恼、离苦得乐,他们对于佛法、对于师父有时也有疑惑,他们和我们一样。我们如何效仿学习,他们是如何解脱烦恼的,他们如何跟随师父修行的,他们是如何恭敬师父的,他们是如何团结协助的,他们是如何弘法的….. 这些对于我们现在的修行有何意义,有何启迪?是佛陀的境界而不是凡夫的境界,但佛陀也是人,是成了佛陀的人。
7、我捧着书读诵着,如甘露灌顶,很多我的修行的问题,我不知道如何处理时,佛陀教育他的弟子时,也告诉了我,我仿佛走到他们身边,和他们一起听佛教诲,太殊胜了。更加感恩我们的师父,他要求我们深入经藏,不仅要读诵大乘经典,也要读诵小乘经典,在一门深入的基础上广学多闻,避免法执,和我执我见。感恩本师释迦牟尼佛、感恩佛陀诸弟子。
释迦牟尼佛原是古印度毗舍罗卫国的太子,19岁出家,29岁得道,在印度讲经说法49年,80岁涅盘。释迦牟尼佛49年来举行过300多次法会,其讲经说法以教育人为主要内容,其弟子汇总成《大藏经》。
佛陀在世时赞叹大迦叶尊者:有人像你一样修苦行,佛法就可以长久住世,若没人修苦行,佛法就要灭亡!我们的师父正是以这种大无畏的头陀苦行来化导群生,荷担如来家业。
大迦叶尊者的故事来源于以下经典,现在星云大师、黄忏华居士等编撰的《释迦牟尼佛传记》、《释迦牟尼佛略传》等,以及佛教动画片,大都也参考与以下经典,也证明相关的典故是真实不虚的,不是民间传说。
[参考资料] 《杂阿含经》卷十六、卷三十二;《增一阿含经》卷二十、卷三十五、卷四十四;《大迦叶本经》;《有部苾刍尼毗奈耶》卷一;《毗尼母经》卷一;《中本起经》卷下;《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摩诃迦叶度贫女经》;《迦叶赴佛涅盘经》;《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大毗婆沙论》卷一三五;《大智度论》卷二、卷三;《付法因缘传》卷一;《佛祖统纪》卷五。 以及:《频伽藏经》、马鸣菩萨的《佛所行赞》等
8、佛陀的弟子,有在家与出家之分,在家的弟子,千千万万,其数之多,很难用数目去统计,就是出家的弟子,光是证得阿罗汉果的常随众的比丘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之多,其他分散在各地的以及后来出家证果的尚不算在内,在这些弟子中,更有最特出的所谓十大比丘弟子。
十大弟子,各有专长,他们所修学的道行,各有各的成就,被人公认的是: 1、大迦叶──头陀第一 2、舍利弗──智慧第一 3、目犍连──神通第一 4、须菩提──解空第一 5、 富楼那──说法第一 6、迦旃延──论议第一 7、 阿那律──天眼第一 8、优波离──持戒第一 9、阿难陀──多闻第一 10罗侯罗──密行第一 大迦叶是十大弟子之首。 这十位尊者,帮助佛陀教法的宣扬,都有不可磨灭的功劳,直到今日,他们和佛陀同样的令我们后人景仰!
9-1、舍利弗对于大迦叶尊者的访问 有一段时间,大迦叶尊者和舍利弗同在王舍城附近的耆阇崛山修道。那时,有很多的外道向舍利弗尊者问难,他们提出种种的质问中,有问:如来以后有没有生死问题,要说以后有生死?还是以后没有生死?或者以后既不是有生死,也不是没有生死?关于外道用四问方式,来问难佛陀生死的问题,舍利弗尊者便回答他们,唯有这个问题,不能说如来怎样。外道不满意舍利弗的回答,就讥讽道:「这几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的人,怎幺敢称是佛教教团的上座?所谓智能第一者,恰如婴儿一般。」外道嘲笑着蜂拥的走后,舍利弗徐徐的站起来,穿过满是绿色的森林,到不远的石窟中访问入定的尊者大迦叶。
9-2、舍利弗先把外道所问的问题,告诉大迦叶,随后就问道:「尊者大迦叶!佛陀为什幺对于外道所问的问题,不曾给过解答?」大迦叶即刻回答道:「如来的爱执已尽,心无烦恼,永远解脱,他的证悟甚深广大,是不能以迷情的四句所能问,也不能以言词回答。唯有这个问题不应问,故如来不给解释。」舍利弗听后很高兴,便告辞回到自己修行的地方。在诸大弟子中,常常互诉互督,互问互审,往复问答的切磋琢磨,所以,他俩的问答本不足奇,但对于大智舍利弗尊者所提的这个大问题,大迦叶能够随时答复出来,由此可见,大迦叶的修道是何等的深远! 如头陀第一的大迦叶长老所说偈:山林何其清,石岩何广平;猴鹿常出没,树花时坠溪。
10-1、视察教团时的不满 有一次,佛陀命令大迦叶到旷野城视察教团中的情形。朝晨,他着衣持钵入城,威仪严肃的行乞。他经过几条街道,发现人家见到他都把门关起来,他出城到乡村托钵也是同样的情况。他很怀疑,因为这里过去佛法很兴隆,为什幺现在人民对于比丘一点恭敬供养的心都没有?他找到过去认识的信者问道:「佛陀离开旷野城还没有太久,这里还有比丘在教化,怎幺大家这幺快忘记对三宝的恭敬,连比丘托钵都不肯供养?」
10-2、那位信者回答道:「尊者!自从佛陀走后,这里的比丘几年来大兴建筑工程,各自建筑房舍,说是佛陀允许的。本来,若是修建讲堂或精舍,以便弘法和集体共修,这是我们信众应该护持的,但现时此间的比丘,都是为了个人的安乐,建筑很多小小的僧房,挨门挨户的叫信众喜舍木料、砖瓦、绳索、运车等,信众感到这样的应付没有穷尽的时候,因此城里城外的人见到比丘就关门。唉!说来我们真对不起佛陀!」
10-3、大迦叶听后,心中非常难过,他很快的回到王舍城把这种情形报告佛陀,佛陀马上到旷野城召集这里所有的比丘,教诫他们不应该强请人家做过分的喜舍。佛陀说:「诸比丘!我的正法流传,就要依赖僧团的清净与高尚,人到无求品自高,你们不能向众生有所要求,你们应该贡献众生,你们不能让信众看不起。你们重要的任务是弘法度生,不是为自己的住处打算。假若,你们为众生建筑说法的讲堂,为僧团建筑共修的精舍,而不是为了自己,我嘉许你们的志愿!
10-4、「建筑很多小的僧房,供养少数人的享受,这样会分散教团的力量。门户对立,各自为政,更容易增加自私的心理!」佛陀向比丘们说后,回到王舍城,大迦叶留在那里重新建立人民的信心。尊者不为自己的住处,不为自己的生活打算,只是忙着把法喜之乐给人,等大家信解以后,他又出旷野城到其它的地方。以教团之祸为己祸,把该做的事情做完后,马上就离开,不为自己有所求而为法工作,他那种崇高的圣者胸襟与人格,实在是值得我们敬佩!我们一说到佛陀或罗汉,大家都会自然而然的想象他们如同枯木寒岩般的冷酷,对于人间,一点人情都没有,其实,并不是的,佛陀或罗汉,不执着世间五欲的爱染,高尚的情爱自然流露在其中。这种情爱,佛教称之为慈悲。慈悲的根苗,是被盛在智能的法船里,如同磁石般的引度众生,使他们朝夕能接触到崇高温暖的人格,改良自己的习气。佛陀与大迦叶,人虽二而心则一,师与弟子如两个容器盛着同样的水,一点不滞留而互相流动。佛陀待尊者如宾,如亲友,但尊者从不忘以师礼对待佛陀,他们之间洋溢着师徒温暖的情谊。
14-1、继承佛陀的衣钵 岁月像石光电火般的迅速,佛陀应身化世的缘满,就在佛陀八十岁的那一年,传出了佛陀将要涅盘的消息。在佛陀涅盘的这一年,先是目犍连为教殉难,然后是舍利弗回乡入灭,现在佛陀又将涅盘,在教团中到处都是愁云惨雾,为了正法流传,以及僧团的领导,佛陀早就注意继承的人选。现在的教团中,年老的大迦叶尊者,和年轻的阿难陀尊者,被公认为继承佛陀最适当的人选。尤其是大迦叶尊者,所谓灵山会上正法眼藏付嘱的拈花微笑,就是禅宗最初的典故。
14-2佛陀在拘尸那迦罗城涅盘的时候,大迦叶正在北方的铎叉那耆国领着五百比丘教化度众,他得知消息后,非常的伤心,星夜领着比丘们来到拘尸那迦罗城,有的愁眉不展,有的伏地痛哭。 但在比丘中有一个是六群比丘之一的跋难陀,却很欢喜的说:「你们何必要这样伤心?佛陀涅盘后,我们才可以自由,他老人家在世的话,会拘束我们,会管理我们,他常常说我们这个不好,那个不对的,真啰苏,也真麻烦!现在他涅盘了,我们正可以轻松轻松呢!」
15-1、乐于修苦行 大迦叶一向是安心修习他的头陀苦行。说起他的修习苦行,直到老年,无论在什幺情形之下,或是什幺人劝说,他都不肯中断他的苦行。对于大迦叶这样的人,不去度众生,而喜欢离群独居,过苦行的生活,比较积极的比丘们总不太同情,他利人的悲心可以说值得人敬仰,但他弘法的热情显然是不够。
15-2、除了佛陀,与外道辩论、教化僧团中诸比丘的大弟子,就是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位尊者,大迦叶是当佛陀与二大弟子在世的时期专心修道,期间或对在家的居士说法。当佛陀灭度后,能够代佛陀统理大众的实力,就是在这期间养成的,他如同巨钟一样,沉默的时候就沉默,但一遇到因缘,他就可以发出响亮的洪声。
15-3、当初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位尊者,也曾劝过他忘去自我,发菩提心来从事弘法利生的真理运动,大迦叶总是坚定的回答他们说:「关于弘扬正法、教化众生,我实在是不行,忘去自我,多幺不容易啊!教导没有信心或恶智的人,我实在没有那种勇气和毅力。我愿意在自己的生活中,树立起更艰苦的修行榜样,让后来者对于少欲知足的头陀苦行知道尊重与实行。弘法利生的艰巨任务,全赖你们担当了。」
15-4、听了大迦叶话后的舍利弗和目犍连尊者,并不感到失望,反而称赞道:「长老能够在这方面树立法幢,也是非常难得,佛法是多方面的,各人可以依着自己的志趣实践自己的理想,我们为长老祝福!」大迦叶最不喜欢住在竹林精舍或是祇园精舍过团体的生活,他甚至厌恶那里的和乐环境,他喜欢的是在露天静坐、冢间观尸、树下补衣。他认为尸臭或骸骨,对于修无常、苦、空、无我、不净观等,才更合适。
15-5、虽然受到佛陀这幺高的慰劳,但他并不肯改变他的头陀苦行,他向佛陀说道:佛陀!头陀苦行在我并不以为苦,反而感到很快乐,我不为衣愁,不为食忧,没有人间的得失,我只感到清净解脱的自由。
15-6、「当然,有人说我这样生活太着重自利,像舍利弗、目犍连、富楼那、迦旃延尊者等,他们负起代佛陀宣扬的任务,不惧阻难,不惜身命,推动着真理的弘扬,使众生普沾法味,同获法乐。我虽然没有那股为人为法的热情,但我不会忘记佛陀对我的恩德,就是为了报答佛陀的恩惠,我才更要过头陀的生活。因为众生要能得救,全靠僧团的弘法,僧团中布教的弘法者,是人民的亲教法师,他必须自身要健全,才能担当弘法的工作,僧团本身如何才能健全呢?当然只有从严肃的生活中培养自己的德行。佛陀教法中的头陀行门,就是一种最严肃的生活方式,能习惯于这种生活,便能吃苦,便能忍耐,便能甘于淡泊,一心一德,为法为人!佛陀!我为了直接巩固僧团,间接的利益众生,我欢喜愿意不舍苦行,请佛陀原谅弟子的执着!」
15-7、 佛陀听后,非常欢喜,看看大迦叶,又看看诸比丘,说道:「很好!诸比丘有没有听到长老大迦叶的话呢?将来佛陀正法的毁灭,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坏,而是在僧团的腐化与崩溃!大迦叶的话说得很对,要弘扬佛法,让真理之光永照着世间,则必先要巩固僧团,要巩固僧团,就必须过严肃的生活,我的正法,如大迦叶尊者,就能负责住持!「大迦叶!你好好去修道吧,我不勉强你,你可照你的意思去修行。要见我的话,随时都可以来见我。」
16-1、三藏圣典结集 佛陀灭度后的九十日,结集法藏的典礼开始。起初,大迦叶为了选择结集的场所,费了一番苦心。竹林精舍、祇园精舍,都过于宽大,而且这些地方还有很多没有离欲证果的比丘住着,最后他选定王舍城东南的大竹林中一个很大的石室,这个石室叫毕波罗延石窟。
16-2、在静寂的林中,宽大的石室里,正是尘外中的尘外。五百阿罗汉的圣弟子,公推大迦叶、阿难陀、阿那律、优波离、富楼那尊者等为上首。尤其是尊者大迦叶以首座的身分,在大众之前数说阿难陀的六罪,责怪他尚未证得最高的圣果等,每一罪都下一筹,甚威严有如佛陀,一向如天之骄子似的阿难陀,在大迦叶之前,也不敢反抗,只得认错。大迦叶的伟大,由佛陀灭度,在那幺多圣弟子中,他能统理大众,并没有把教团弄得四分五裂一事就可以知道。在佛陀涅盘的时候,他的声望和权威,实在是如同盘石的重要。
16-3、当佛陀在世时,那英才焕发的舍利弗和目犍连二大弟子,在教团中内外活动,做着佛陀的股肱时,大迦叶是默默的修道,就是有一些活动,都是很有限的。但到佛陀和二大弟子涅盘后,所谓水落石出,居然负责领导起教团来,由此可以看出他高深的修养,和宽大的度量。尊者的作风是保守的,他没有像舍利弗和目犍连尊者那幺有积极进取的精神,今日的佛教,退隐的、山林的、保守的、苦行的气氛很重,受大迦叶的影响很大,这是不容否认的史实。
16-4、不过,大迦叶虽不能使波澜化为平地,但无论什幺难关,他都能坚忍着,安然的度过。将佛陀的真理之光,像稳如泰山似的普照大地,流传于无穷的未来,具有这种人格的,在当时的教团中,实在没有一个比他更适当的人选。 从结集三藏的第二天起,由阿难陀诵经,优波离诵律,再由诸长老将所诵之经、律检讨修订。所谓第一次结集三藏的神圣大业,就这样的顺利完成。我们能承受佛陀的甘露法雨,我们能拥有如大海之多的圣典,我们得感谢大迦叶尊者! 大迦叶走到阿难陀住的地方,付嘱法藏,要阿难陀继承,后来他就跃身虚空,到佛陀的八塔一一供养礼拜。 回到王舍城,他曾前去向阿阇世王告辞,守卫的说国王在睡觉,他就径往离王舍城西南八里多的鸡足山而来。山有三峰屹立,成鸡足状。半山以上,是蓊郁茏葱的树林;半山以下,长满了蔓草。
17-2、当尊者到达此山时,三峰裂开,自然形成他的禅座。他即刻以草席地而坐,并对自己说道:「我今将以神通力来保持这个身体,用粪扫衣来盖覆他,等六十七亿年后,弥勒菩萨降生成佛,我再去拜见他,协助他教化众生!」说完后,鸡足三峰就合起来,隐藏了他的身体。
17-3、阿阇世王知道大迦叶尊者入灭的消息,悲伤无比!马上往见阿难陀尊者,要他同登鸡足山一看,当阿难陀尊者和阿阇世王到达鸡足山时,鸡足三峰自然裂开,他们看到大迦叶尊者端然的入定,身上还盖覆了曼陀罗华。他两人供养礼拜退出以后,山峰又自然地合起来,他们回顾静寂的林中,尔后六十七亿年,尊者大迦叶将长期捧着佛陀的衣钵,在这山中等候弥勒尊佛的来访,再把佛陀的衣钵传给他,以这种遗风教化,令他们不禁钦佩万分!
17-4、像这样美丽、玄奥的故事,在很多经中都有同样的记载。从这里可以看出大迦叶伟大的人格,经万劫而不朽!有人说,伟人的精神进入造化的胸中,参入天地之至奥,而生命与无终的时间同样的悠长!从尊者大迦叶的故事来看,尊者的生命固然是无穷无尽,就是佛陀的教法也将无穷尽的流传下去!
18-1、据《佛本行集经》卷四十五〈大迦叶因缘品〉、《杂阿含经》卷四十一等记载,师为王舍城摩诃娑陀罗村人,大富婆罗门尼拘卢陀羯波之子。以诞生于毕钵罗树下,故取名毕钵罗耶那;又因出自大迦叶种,而称大迦叶。及长,娶毗耶离城迦罗毗迦村迦毗罗婆罗门之女,夫妇二人相约不耽五欲之乐,不同室而眠。十二年后,父母俱亡,乃舍财宝,缠白叠无价之僧伽梨衣,与其妇共出家剃发。不久,于多子神处(Bahuputtaka-nigrodha,在王舍城至那荼陀村之间)遇见佛陀,蒙受教化。八日后,发正智,于脱却自身之僧伽梨以奉佛,并穿着佛陀所授之粪扫衣之际,证得阿罗汉果。
18-2、师在俗时,以富裕闻名,然于出家后,少欲知足,常行头陀行。由于其人品、梵行为同辈所推崇,故被尊为教团之上首,亦深为佛陀所重。《增一阿含经》卷三〈弟子品〉云(大正2·557b)︰“十二头陀难得之行,所谓大迦叶比丘是。”
18-3、《杂阿含经》卷四十一载,师尝久住舍卫国阿练若床坐处,须发长生,着弊纳衣来诣只园,大众见师之衣服粗陋,无有仪容,而生轻慢之心。尔时,佛知诸比丘之心念,遂告师言(大正2·302a)︰“善来迦叶,于此半座。”时诸比丘心生恐怖,身毛皆涑,悉知师之大德大力。佛复欲警惕诸比丘,而称赞师之所得同于佛所得之殊胜广大功德。
18-4、《大般涅盘经》卷二载,佛有无上正法,悉付嘱于师;佛灭后,诸比丘当以师为大依止云云。
18-5、依《四分律》卷五十四、《五分律》卷三十等所载,师自波婆城归来的途中,闻佛入涅盘之消息,遂至拘尸那城礼拜佛足。不久,师为令正法流通,乃集五百阿罗汉,以其本人为上首,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佛法之结集。又,据缅甸《佛传》云,今日之‘佛灭纪元’,乃师劝当时之阿阇世王所制定。其后,师付法予阿难,着佛所授之粪扫衣,持己钵,登摩揭陀国鸡足山,敷坐入定,等待弥勒之出世。
安忍妙石: http://www.fgs.org.tw/master/mastera/books/biography/disciple/01.htm星云法师的十大弟子传
我觉得我们修行中就是安逸的环境太多,似乎自己也已经习惯了这种安逸的生活,自己有的时候连礼佛忏悔文都怕做,因为觉得天气热,想想磕头很辛苦,就总打退堂鼓。其实这种懒惰也是我们的敌人,连这一点小苦都吃不得,其他的苦行,更别提了。惭愧。 从大迦叶尊者的事迹中,可以看到他老人家的常人难及: 1、 求道之心常人难及; 2、 修道的坚定,常人难及; 3、 对正法的传承与流布,常人难及。
波罗蜜:身教胜于言传,"头陀行"的魅力和摄受力不可档啊。当年师父就是因为修苦行--三步一叩拜五台山,所受的种种身心苦难,一下子让我感动非常,觉得自己苦心寻找的师父就是仁达法师啊,情不自禁地发愿要一生跟随师父学佛,不离开师父。。。。。。 身教胜于言传,"头陀行"的魅力和摄受力不可档啊.当年师父就是因为修苦行--三步一叩拜五台山,所受的种种身心苦难,一下子让我感动非常,觉得自己苦心寻找的师父就是仁达法师啊,情不自禁地发愿要一生跟随师父学佛,不离开师父。。。。。
若有苦行头陀在,就令世人知道修行佛法的弟子有如此高洁的品行,所以信服佛法,供养三宝,所以就有正法住世!
“将来正法的毁灭,不在天魔外道的破坏,而正在僧团的腐化与崩溃!大迦叶的话说得很对,要弘扬佛法,让真理之光永照着世间,则必先要巩固僧团,要巩固僧团,就必须过严肃的生活,我的正法,如大迦叶尊者,就能负责住持!”」 我们了解到迦叶尊者个人修持的头陀苦行,为法忘躯的愿心悲苦,以及对佛教的卓越贡献,尊者的事迹是永远值得我们礼敬与效学的!
吉祥妙蕙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在讲经的时候,大迦叶尊者来了,其他比丘们不认得这是大迦叶尊者,就都投过来轻蔑的目光,有的比丘还阻止他走向世尊(释迦牟尼佛),世尊知道大家的心理,就说:“大迦叶!你来啦!我留了半座在这里,你赶快到这里来坐吧!” 诸比丘听佛这么一说,吓了一跳,想不到这位老比丘就是大名鼎鼎的大迦叶尊者。由此可见世尊很尊敬大迦叶尊者。
妙运:每当看到这些故事,就被佛陀的教导和尊者们的大智大慧、精进修行所感动,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757341705: 一时,佛在舍卫城,有一次,迦叶尊者(Kassapa Thera)在一个寂静的地方闭关了很久回到世尊身边。他须发皆长,衣衫褴褛。当时,世尊正为数百眷属传授妙法,眷属们见他如此模样,心生不悦,觉得他行为衣着很不如法。 此时,世尊悉皆了知眷属们各自的心念,心想:我涅槃 (Parinibbana)后,佛法全靠他来弘扬,他本已精通三藏(Tipitaka),具足种种功德,如果众比丘经常轻蔑他实不应理,他应该是人天诸众所应恭敬赞叹的大德,所以,我应在众人前宣扬他的共不共的功德。便告众眷属曰:“你们不要轻蔑迦叶尊者,我涅槃后,我的教法全由他来弘扬。”接着对迦叶尊者说:“迦叶,你来和我坐在一个座垫上。”众眷属顿时觉得,世尊此举真是希有,肯定是迦叶尊者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迦叶尊者来到佛前,右膝着地,合掌顶礼,禀白世尊:“释迦世尊,您是我的本师,您是我的善逝,我是您的声闻(Savaka)。”(此时,迦叶尊者已得戒体,此是旧仪规中的承诺得戒体)世尊对众眷属宣说迦叶尊者的功德:“譬如,我在一天、两天、三天乃至七天之间可以住于第一禅定,迦叶他也可以象我一样,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的境界,凡我所能得,迦叶一样能如是;如四无念、四无色界等我所有的境界,迦叶全部具足,我的神变如大变小,一变多,水不能溺,火不能烧,住于虚空等种种不可思议的神变,迦叶也一样具足。”(以上种种境界,《百业经》藏文版本中有详细讲述)听到世尊对迦叶尊者如此赞叹,众眷属自然生起了很大的信心。迦叶尊者受到了众人的恭敬,世尊又对众眷属作很多授记。时诸比丘赞曰:“世尊如此赞叹迦叶尊者,人(Manusa)天(Deva)诸众也生起极大的恭敬心。稀有!奇哉!”
据我所知,大迦叶尊者,修头陀苦行,平常修行从不讲无谓的话,言出必有益于他人;想想自己,真个惭愧!
释仁达:大迦叶尊者是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之首,他专修苦行,是我们每个佛弟子学习的榜样。释迦牟尼佛曾赞叹大迦叶尊者:有苦行头陀在就有正法在。
仁达是个普通的出家人,做一点普通出家人该做的普通的事,不值得大家赞叹、颂扬。而且正觉寺正在建设中,仁达无德无才无能,还不敢延请侍者。
博山正觉寺的目标是建成正法道场,欢迎广大喜欢修苦行、守戒律的出家人和信众到正觉寺来修行。正觉寺本着爱国爱教、普度众生的宗旨,以戒为师,提倡六合敬,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今天妙凡、妙佳主持的很好,随喜赞叹他们。其他信众也做了大量发言,大家很积极,望继续保持发扬,把正觉沙龙办得更好。
妙凡:感谢师兄们的大力配合,使今晚的沙龙能够圆满。让我们共同回向:
共修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以此殊胜功德特别回向博山正觉寺,希望正觉寺早日顺利圆满建成,发扬光大佛教,培育造就僧才,广利一切众生。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 (三称)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三称)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三称)
南无千百亿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三称)
(2008年8月29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