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期:《圆觉经略说》--南怀瑾著、《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著 20160526
2016-07-05 20-30-12 来源: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作者: 点击:次
【沙龙编排】
2016-05-26正觉寺 【正觉沙龙】 (第379期)
1、19:30—20:07(37分钟)【正觉影音】----主持人:吉香
2、20:07-20:10 (3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3、20:10—20:30(20分钟) 《圆觉经略说》——南怀瑾著----主持人:妙觉
20:30—20:33(3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4、20:33—20:57(24分钟) 《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著----主持人:吉安
20:57—21:00(3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主持人:妙玉
【主题学习】
接上期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萨
成佛渐修的法门如何
修行人一共有几种
如何修止
如何修观
如何定慧等持
如何修禅那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接下来是威德自在菩萨上场。真正的威德是道德的成就,而不是权势大、地位高。密宗里有大威德金刚的修法,在此不讲。威德自在菩萨的含义是德性的成就,自然解脱自在而威仪庄严。他从座位上站起来,行礼如仪,向释迦牟尼佛提出问题。他提什么问题呢?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他说感谢大慈大悲广为我们分析说明如何学佛而成佛,从任何一条路都可以随顺进入佛的境界,使我们修习菩萨道的人晓得心就是佛,进入自心光明境界。承蒙您老人家圆满清净的音声教化,使我们明了不须劳苦修行就可以得到真正佛法的利益。
这是威德自在菩萨的赞叹之词,先恭维一番,然后再将主题提出。
“世尊,譬如大城,外有四门,随方来者,非止一路,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惟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并修行人总有几种?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佛啊!您所说随顺觉性的道理,譬如一个大城有四个大门,可以从东方进城,也可以从西方进城;可以从南方进城,也可以从北方进城;不只一条道路。一切菩萨成就的方法各有不同,各种庄严佛国亦有所不同,成就菩提的方法,不只一种。您所说“心即是佛”的道路太高了,大家不敢相信,而且也认识不到呀!
希望佛大慈大悲为我们再开个广大的法门,告诉我们成佛渐修的方法,以及修行人一共有几种,使我们这些参加法会的菩萨以及未来求大乘道的众生,能够快快悟道,然后,游戏于如来大寂灭海。
悟了道的菩萨们一切都在游戏中,宣扬佛法度众生也只不过是游戏而已,此乃大自由、大自在也。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话讲完了,跪下来拜,如是三清,终而复始。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时,佛告诉威德自在菩萨说:好的!好的!你们能够发心为了一切大乘道的菩萨,以及将来的众生,问我成佛的各种方法。你们好好仔细地听,我为你们说明。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非常欢喜,在座大众静默聆听。
“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与一切法,同体平等,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无上妙觉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至高无上正等正觉,在此不用梵音,译为无上妙觉。佛法没有秘密,真正的大道没有秘密,所谓的密宗只是一种方法而已,道是天下的公道,遍诸十方,无所不在。天下的真理昭昭彰彰,人人都可以认识得到,学佛就是悟得真理,真理是什么呢?就是悟到“心就是佛”。悟到了“心就是佛”的真理,就可以了解到不管是悟与未悟都一样平等,成佛与未成佛一样平等,在生命的本体而言,成佛并没有多一分,不成佛也没有少一分。佛说你问我修行的方法有几种?实无有二。真理只有一个,所以许多佛教寺庙的大门或大殿上写著「不二法门”。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几种。”
佛说若是一定要加以分门别类,这其中的数量太多了,但是依众生性向的差别,归纳起来有三种。哪三种呢?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静慧发生,身心客尘,从此永灭。”
第一类的人,属于大菩萨的种性,“悟净圆觉”,他悟到了心就是净土,此心本来清净,本来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你的心从来就没有龌龊过。就是有龌龊,坏事想过,但是,它沾不住的。心同虚空一样,有乌云密布的时候,但是,下过雨以后,还是干净的。不管天晴也好,阴雨也好,虚空仍是虚空,毫无障碍。学佛要先悟到此心本来清净,本来圆满。这个很难唷!虽然很难,但是,也很容易。如何容易?只要你悟到“平常心就是道”,就可以了。此心本来清净,好好的,何必另外再求个清净?但是,有些人喜欢。
“以净觉心,取静为行。”很多人认为内心清净才叫修行,把自己的念头静在那里,用什么方法静呢?“由澄诸念”,什么是澄呢?把一杯浑水静止摆在那里,摆久了,水中的杂质慢慢沉淀下去,水就澄清了。所以,很多人一打坐静不下来,妄念反而特别多,怎么办呢?不理它,如同那杯水慢慢就澄清了。
念头澄清了以后怎么样呢?“觉识烦动”,又起个妄念,很讨厌。你不要讨厌它,释迦牟尼佛讲过“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不要讨厌人家,它来也蛮好嘛!认清妄念是第六意识在动,不要讨厌它,慢慢你就晓得每一个妄想与你都不相干,如此用功下去,需要时间,时间就叫功夫。所谓功夫,就是方法加上时间,加上练习,加上实验,然后得到成果。
“静慧发生”,不断地静下去,于是另外开发一个境界,“身心客尘,从此永灭。”我们的妄想都是客,来了会走,留不住,你的主人则没有动过。例如各位坐在那里,我讲的话,各位都听进去了,这个话是客,属于外来的,什么是主人呢?你听到了,觉得有道理,我懂了,这个是主人,他没有动过。我们心理上的动态是心理的客尘。什么是生理的客尘呢?打坐腿发麻、发胀、气脉通罗!这里动了!那里跳了!这些是属于身体上的客尘,知道就好,不理它。你不理它,一切不管,慢慢就过去了!可是,一般人都被生理上的客尘拉着走,哦!气脉通了,不得了了!于是,便玩弄气脉、功夫去了,心也就无法真正静下来,这样修行怎么会有成果呢?
“便能内发寂静轻安,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
身心客尘澄清了以后怎么样呢?“便能内发寂静轻安”,注意!这个“内”不是指身体内部,此内是不分内外之内,不以自体为标准,所以,中国的禅宗称身体叫“色壳子”,或叫“臭皮囊”。你慢慢静下去,身心澄清了以后,由寂静而发生轻安,身体轻灵,心理清明安详,生理上的酸、胀、麻、痛都没有了,内心宁静平安。其实念佛也可以达到轻安,但是,我看到你们打念佛七,走着念,坐着念,一天忙死了。走着念、坐着念,没错,但是,要慢慢地念,不能急着像赶集一样。只要方法对的话,也可发生轻安,头顶清凉。
轻安只是第一步,还有其他很多境界。佛说:“由寂静故,十方世界诸如来心,于中显现,如镜中像。”因为寂静到极点,十方世界诸佛的心在你心中显现。为什么诸佛之心会在你心中显现呢?因为“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此方便者,名奢摩他。”
这个方法称为奢摩他,奢摩他翻译成中文是“止”的意思,这是真正的大止观,不是小止观,小止观中六妙门中的最后一步“净”,是这里的第一步。
关于这一段“寂静”与“轻安”的止--奢摩他,再作补充说明。求止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守窍、炼气、念佛、观想……等,都是把心念专一止于一点上,这些修法也属于奢摩他,但是,这是属于小乘的奢摩他。这些修法有四个原则,第一步是求得“专一”,止于一点。第二步骤是“离戏”,离开了“空”的境界,离开了“有”的境界,离开了“非空非有”的境界,离开了“即空即有”的境界,这叫“离戏”,离开了戏论,戏论就是说笑话。达到了“空”的境界,不要以为了不起,不要以为“空”就是道;“空”是戏论、笑话,“有”、“非空非有”、“即空即有”这些境界都一样是笑话。离开了这些笑话,算不算“寂静”?还没有。接下来,第三步是“一味”,在静中,在动中,始终如一,始终不变,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也不受内心情绪的干扰。第四步是“无修无证”,不须用心做功夫,也不认为证得什么道。到此阶段,才是“寂静”,无事不定,无时不定,无处而不定,这才是大乘的止。
再说“轻安”的情形,初步的轻安,由头顶发生清凉,然后下降遍及全身。清凉以后,便是得暖。得暖不是发烫、发热,得暖是有温暖的感觉,但不是发烧。得暖是全身的肌肉、骨节、经脉都柔软了,所以,打坐入定的人,不可以拉他,不可以碰他。得“暖”以后,再进一步是得“顶”,自己的精神可以与天地相往来,与宇宙合一。到了这个阶段,已经不是气脉通不通的问题,气脉只是初步而已。再下来是“忍”,把一切忍住截止,所有烦恼妄想,以及忧、悲、苦、乐都切断了,但不叫作“空”,如果还有一个“空”的境界,那是戏论。经典上说大乘菩萨可以得“无生法忍”,没有生起动的作用。再进一步是“世第一法”,在这个世界上是第一等。“暖”“顶”“忍”“世第一法”叫作四加行,修任何一个法门,乃至外道法门,在功夫境界的阶段上,都有四加行的作用。四加行都成就了,才是大乘真正的“轻安”。
修行打坐种种的法门,都是在修止的阶段,止是定的因,定是止的果。但是,一般人的修止,初步的止都止不住。禅宗临济祖师临终时留下一首偈子:
“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我们的心念像流水一样永远在流,杂念妄想停不住,怎么办?杂念妄想不要怕,它像空中的灰尘,只要心静下来,你知道杂念妄想很多的那个“知”,就是“心经”所谓“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这个“知”它本身没有杂念妄想,它犹如虚空无量无边,这个“知”没有形相,没有名称,叫它是佛也可以,叫它是道也可以,叫它是“圆觉”都可以,可是一般人都认不到。即使你认到了,悟了,不要以为就到了没事了,吹毛用了急须磨,吹毛是指非常锐利的宝剑,拔下一根毛髦放在剑锋上,吹一口气,毛髦就断了,还要注意修行,我们的心念用过了就要丢,随时在止中,随时在定中。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是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
刚才讲止,现在讲观。讲到止观,其实,止中有观,观中有止。一般的修行方法中,如道家的守窍,守丹田,都是求止。又如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这也是修止。而现在哪里呢?当你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唉呀!糟糕!我又乱想。你知道在乱想,这就是观。所以,止与观是同时,换句话说,不止不能观,有止才有观,有观才有止,止与观的作用在一起。但是,其中有所差别,例如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这是止;能不能真念到一心不乱?这就靠观了。观是什么?观是慧的因,慧是观的果,般若智慧是观行的成果,观修到了,般若就出来了,得大智慧成就,成佛了。
我常告诉各位,你们修行,有一本书叫作《小止观六妙门》,不晓得你们读过没有?修止观有六个步骤,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据我个人几十年看来,许许多多的人修了几十年,都还在那里数息,我坐了几个钟头了,数了多少息了,几百下了,几千下了,干什么呢?你在学会计?还是当出纳?而且,很多人在数呼吸的时候,还拼命想把呼吸的气留在丹田,留得住吗?你去解剖尸体看看丹田有气吗?
为什么要数息?你心静不下来,不能得止。一上座,先听自己的呼吸,一,二,三……,等到自己的呼吸由粗变细,再静下去,耳朵听不见自己的呼吸了,只有感觉来去,乃至感觉到鼻子都没有气了,胸部也不动了,只有小肚子轻轻地很久动一下,这样才叫“息”。到达了这个地步,不要数了,换第二步“随”,随着这个息定下去。第三步“止”,把呼吸都停掉,这时才没有杂念,内发的寂静轻安就来了。得止以后要起“观”,不起观,那是外道定。观是用智慧观察,转入修慧的境界。观行成就了以后,第五步是“还”,还我本来面目,空也不住,有也不住。最后达到“净”心净则国土净,修持到此地步,所谓“不移一步到西方,端坐西方在目前”,这才是真正唯心净土。
为什么提这些?现在《圆觉经》准备讲观,我随便告诉大家修观的道理。修止是定学,修观是慧学,希望大家有个初步的概念,才能了解本经的重要。
接下来,我们看《圆觉经》原文。注意!《圆觉经》这里所讲的观,不是普通的观,而是大菩萨境界的观。
“若诸菩萨悟净圆觉”,证悟到了自心净土的圆满觉性。“悟净圆觉”很难解释得清楚,希望有心修持者多多努力,自己去证悟,否则,讲得再好,仍是隔靴搔痒。悟净圆觉是菩萨见道的境界,见道以后才能修道,道都没有见到,你修个什么?所以禅宗的五祖告诉六祖:“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佛说菩萨悟净圆觉以后,见道以后,“以净觉心”,什么是净觉心?就是现代人很喜欢提的禅宗六祖的那首偈子: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境界就是净觉心。
讲到这里,请诸位小心!现在人喜欢说大话,一讲到禅就提六祖的这首偈子,好像自己就是六祖似的。其实,各位不要忽视六祖的师兄神秀那首偈子,那首偈子并没有错,那是真讲实际修行的功夫: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正是修行的境界,平实用功,随时拿把扫把,把自己的内心扫干净,纤尘不染,这是真修行。做到这步功夫以后,再进一步,可以谈到六祖的那首偈子,把心如明镜的境界还要打破,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佛菩萨的境界,这是智慧成就的境界。普通人没有达到,未证言证,未悟言悟,这是撒谎,犯大妄语戒,罪过非常大,万万不可。
到达了悟净圆觉,心如明镜以后,“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由前面修定的境界,到达真正净觉的心境,自然了解知觉自己的本心本性,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以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这些都是幻化。幻化并不是没有,例如看电视、看电影,我们所看得的影像就是幻化。修行到达了这个境界,才知道宇宙万象以及我们的生命、身体、思想、感情、知觉这些都是幻化。由幻化所生的东西,无法永恒存在。例如我们人类的历史,几千年来、几百年来的人事物到哪去了?你看《三国演义》开章那阙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是多美的文学境界,也是最好的佛经,不用佛学名词描写人生的幻化,多美!又如《红楼梦》的“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人生一切都是幻化,眼睛所看到的都是幻化,我们自己也是幻化,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诸行无常。
“即起诸幻,以除幻者”。修行到一切如梦如幻的时候,真空中要生出妙有来,所谓“性空缘起”,在空的境界里自己起观,观出东西来。修行真到达了此一地步,可以在一念之间,把自己变成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不只是想,而是真的,别人看到的不是你,而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比如,以前在大陆上,一位能海法师,到西藏学密宗,回来以后,开了一个密宗黄教的道场,修大威德金刚,大威德金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三个头,一个头有三只眼,三十六只手,每只手上各拿一件法器,十八只脚,脚下踏着男人、女人、死人老虎……什么都有,行者一弹指刹那之间,要把自己观想成大威德金刚。能海法师经常昼夜不分在大殿中修法。有一天晚上,有人进殿一看,能海法师不见了,大殿里多了一尊大威德金刚。这就是“即起诸幻”的故事。
为什么要“即起诸幻”呢?“以除幻者”,以幻除幻,以楔出楔。例如念佛,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因为念头太多,用念佛号来除掉念头,其实,阿弥陀佛这句佛号也是妄念,以妄念除妄念。
“变化诸幻,而开幻众”。修行必须“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空中可以生起妙有,妙有又须化空。空有之间,任运自在,“变化诸幻”。我们是幻众,不信,八十年后一定没有你了。像释迦牟尼佛就是“变化诸幻,而开幻众”,讲了那么多佛法,留下了不少经典,他自己也是幻化,他的确来过人间,但是,后来又消失了。
“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因为菩萨明白众生是幻众,所有一切均是幻行,不执着幻化,不为幻化所困,而能起幻。救度众生,这是幻行,大慈大悲之心。菩萨之慈悲即是菩萨之烦恼,但是,他在烦恼中有其不烦恼的一面,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幻化。
“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灭。”
佛说一切大乘道的菩萨从此幻观开始修,渐次增进,一步一步慢慢地进步。“彼观幻者,非同幻故”,这个能够知道幻化的,能够起幻观的,与幻化并不相同。例如牙痛,疼痛的感觉是幻,但是,那个能知道疼痛的并不痛,疼痛与他毫不相干,要从这里去体会,注意!这是传大法唷!
“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灭”。再进一步,把那个能知道的也把他拿掉,因此一切幻相永灭。
讲到幻相,现代的社会中,精神病人越来越多。19世纪的绝症是肺病,20世纪的绝症是癌症,未来21世纪的绝症是精神病。尤其搞修道、打坐的,很容易走上精神病,因为在打坐中看到东西了,一不小心就精神分裂去了。正统学佛的就要记住佛在《金刚经》所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现在《圆觉经》所讲与《金刚经》所讲的,一模一样,表达方式不同。学佛千万不要着相,不要被幻相牵着走,越平实,越通俗,越好。
“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这些菩萨所修的如梦如幻观行,渐次增进,慢慢有所成果这个方法叫作三摩钵提。三摩钵提就是止观等持、定慧等持。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
佛说学大乘道的菩萨们悟到了我们心本来是清净的,本来在圆觉中。以此净觉心,不取幻化,不被外界的幻境所骗,也不要以为我打起坐来,内心空洞洞的很宁静,哦!这就对了,这就是佛。打起坐来很清净,不打坐就没了,这是生灭法。修之则有,不修则无,这是靠不住的。佛法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如果在增一点、减一点上面搞,就偏差了,有些人一入佛堂,看到佛像,就觉得好清净,哈!你被佛堂的幻化所骗了,打坐念佛非得在佛堂,然后面对着佛像,再点个檀香,这样才清净,这是取幻化、取静相。不要以为在佛堂才有佛法,到了厕所就没有佛法;念佛一定要在佛堂念,在厕所就不敢念了,万一你坐在马桶,突然要死了怎么办?不垢不净,佛法遍一切处。
“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绝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我们修道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被身心所障碍住了,打坐刚有一点境界,腿就不对劲了,屁股也坐不住了,这是身的障碍。再来就是心的障碍,思想杂乱,念头来来去去,静不下来。所以佛叫我们修梦幻观,不取动相,也不取静相,彻底明白身心就是我们的大障碍。
“无知觉明”,这四个字可真妙了,这一句在文词上不通,无知与觉明是互相矛盾的,却摆在一起,这是有其道理的。无知与觉明是同样一个东西,没有悟道以前是无明,是无知,我们天天在用,能思想,能感觉,能造业,我们用了一辈子,还不知道他是什么东西。悟道以后,你就明白他是空的、幻的,“不依诸碍”,不在身体上,也不在心念上,“永得超过碍无碍境”,永远超越身心的障碍,也超越无碍--空的境界。到此地步,有什么效果呢?“受用世界及与身心”,此时可以享受物质世界的一切,也可以转过来享受自己的身心。我们一般人活在世上,都被物质所用,都被身体所用,都被我们的思想、情绪、欲望所用,是不是这样?我们学佛修道,要反过来,善用其心。
“相在尘域,如器中锽,声出其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这个时候,活在世间,一样讲话,一样吃饭,一样做事,但是心中无事,“如器中金皇,声出于外”,他同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而内心是空的。此时,烦恼也空,涅槃也空,烦恼涅槃不相留碍。
“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如果能够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同时解脱身心障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一切烦恼妄想灭了,“生灭灭已,寂灭最乐”。“妙觉随顺寂灭境界”,无处不寂灭不清净,无时不寂灭清净,“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自己以及他人的身心所不能及,已经超越了人世间,此时,“众生寿命皆为浮想”,如同《金刚经》所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此方便者,名为禅那”,如此身心解脱了,这叫作禅。注意!这样才是真正禅宗的境界,不是一句话听懂了,一本书看懂了,云淡风轻便是禅,那毫不相干,云也不淡,风也不轻,身心都是障碍,没有用,那是狂禅、口头禅。
“善男子,此三法门,皆是圆觉亲近随顺,十方如来因此成佛,十方菩萨种种方便,一切同异,皆依如是三种事业,若得圆证,即成圆觉。”
此三法门是哪三个法门?第一是讲修止,第二是讲修观,第三是讲修禅。这三种法门都是成佛最容易、最方便的方法,十方世界的佛都因此法门成佛。十方世界的菩萨有种种许多的修行方法,其中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皆依如是三种事业,都是从“止”“观”“禅”这三事业变出来的。为什么叫事业呢?成佛也是一件事,也是造业,造什么业?造善业,造成佛之业。若能圆满证得了,就成佛了。
“善男子,假设有人修于圣道,教化成就百千万亿阿罗汉辟支佛果,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一刹那顷,随顺修习。”
佛说假如有人学佛、修行、做功德,修于圣道。不只自己修,还能够教化别人,帮助百千万亿人修成了阿罗汉和辟支佛果,辟支佛又称缘觉佛或独觉佛,可以无师自通。像这类阿罗汉及辟支佛转生在人世间的并不少,到处都有,不过,一般人看不出来,要靠各位的智慧去找。虽然教化百千万亿人成就了阿罗汉果及辟支佛果,此功德多大啊!但是,“不如有人闻此圆觉无碍法门”,所以,诸位比他们还高,不过,光听到没有用,还要修。“一刹那顷,随顺修习”,听到以后要相信,马上依照佛所说的方法去做,这样的话,功德比前述的人还要大。
最后,佛作结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此时,佛重新以偈语再说一遍。
“威德汝当知:无上大觉心,本际无二相,随顺诸方便,其数即无量。如来总开示,便有三种类: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地,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灭,如彼器中锽。三种妙法门,皆是觉随顺。十方诸如来,及诸大菩萨,因此得成道,三事圆证故,名究竟涅槃。”
“威德汝当知”,威德菩萨你应该知道。
“无上大觉心”,一切众生本有的无上佛性。
“本际无二相”,在本际上,诸佛菩萨以及每一个众生都一样,并无差别。
“随顺诸方便”,随顺各种众生的修持方法。
“其数即无量”,其数量无限。
“如来总开示”,佛将其总归纳起来,便有三种类 有三个种类。
“寂静奢摩他”,第一种是修止的方法。
“如镜照诸像”,修止的方法要把自己心念拂拭干净,犹如明镜一样。
“如幻三摩地”,第二种是修观,观世间一切如梦如幻,以幻除幻。
“如苗渐增长”,幻观成就就是真空生妙有,性空缘起,所修妙行,如土中长苗,渐渐增长。
“禅那唯寂灭”,修禅那像发声的乐器,中心是空的。
“三种妙法门”,总归纳成此修止、修观、修禅三种法门。
“皆是觉随顺”,这三种法门都是成佛最容易、最方便的方法。
“十方诸如来”,十方世界一切佛。
“及诸大菩萨”,以及诸大菩萨。
“因此得成道”,都依此三种法门而成道。
“三事圆证故”,这三种方法都修成功了。
“名究竟涅槃”,就成佛。
本期学习到这里,下期继续学习。
《释迦牟尼佛传》 星云大师 著
第廿一章 成就无上正觉的佛陀
降伏恶魔以后的太子,志愿更加坚固,心中更加平静,深入在三昧的禅定境界中,已经到达无念无想的领域,可以说光天化日的觉悟世界,就将现在眼前。
在这个时候,太子已经能够知道久远以来的自己,生在些甚么地方,叫过些甚么名字,作过些甚么事情。百十万年,生死往来的历史,一切都能清楚了然。他觉悟到自己以及一切众生,无量阿僧祇劫以来,轮转在生死界中,有时作人的父母,有时作人的儿女,有时作人的老师,有时作人的弟子,都是有着因缘牵连的关系。可是,被现实所迷惑的人,却不知道别人都曾作过我们的眷属,终日给名利爱欲所囚,一点都不顾念他人。太子在这一切冤亲平等的真理上生起大悲的心肠,不觉双目滔滔的流下泪来。
太子此刻对一切森罗万象,心理上已渐渐的明白,对一切事理已有正确的了解。他更感到‘生’和‘死’本来是不二的,没有执着的必要,太子的心、生命,此刻已觉得明显的扩大,可以说,已经和宇宙同化了。
相反的,太子现在觉得烦恼是不可思议的东西,为甚么会有烦恼?这原因明明的浮现于太子的心中,太子欢喜得雀跃起来!他反覆的思惟吟味,终于知道自己证得正觉!这是一点不错的,他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地方,忘记了一切,对一切都没有分别,对一切都很明白,这绝不是睡眠,这是正觉,这是解脱!
我们现在不要再叫他太子啦,我们要尊称他为‘佛陀’!
已经开悟的佛陀,附带的证得五眼六通。他看这个世间,知道一切众生都是在六道轮回的生死大海中升沉,不觉生起无比的大悲心。这六道的众生(地狱、饿鬼、畜牲、阿修罗、人间、天上),终日营着虚假不实的生活,有清净的,有不清净的;有善的,有不善的;到了命终的时候,随着各人的造作,在六道中又受着种种不同的苦和乐的果报。
佛陀觉悟的是缘起的正法,仔细的观察这个世间,流转的经过是十二因缘,流转的主体是苦。由这个主体展开,所以有生老病死的现象。人为什么会有‘老死’呢?因为有‘生’所以才有老死;再来观察生又是从什么地方而起的呢?这是由于一切善恶行为的业的结果,这个生绝不是由什么天神之力而生,生是没有自体的。这样说,生并不就是没有原因,好像竹子才破了一个节,其他的结都有关系,这个生死的原因就是行为的‘有’业,由于这个行为的有业所以生出‘取’来,如火要有薪才会燃烧,这个好比薪的取又从那里生的呢?这就是由于叫做‘爱’的而生,好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这个爱又是从那里来的呢?这是由‘受’而生的,好像感到苦痛就需要安乐,感到饥饿就需要饮食,希求(受)一切,所以对一切就生出爱来。受是爱的原因,这个受又是从那里生的呢?这一切的受是从‘触’而生的,感到一切的苦,想到一切的乐,因为有触才知道的。触是从那里生的呢?这个触是从众生自己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入’而生,好像一个盲人,他就不能完全生起六入的触力。这个六入是从那里生的呢?这是从‘名色’而生的,名色好比是芽,六入好比是茎是叶,茎叶是由芽逐渐而生长的。这个名色的根源又是什么呢?这是‘识’,识就好比生出名色之芽的种子。不过,有的时候,识是从名色生的;也有的时候,名色是从识生的,好似人有时候在船上前进,有时拉着船前进,也有时船与人同时并进。识是从名色生出来的,名色是从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而展开的。这中间有一种作用名叫‘行’,这个行的根结何在?这就是所谓‘无明’,亦即是生死的根本!由无明而起行,由行而有识,由识而展开名色,由名色而生六入,由六入而感触,由感触而有受,有受而生爱,有爱而执取,有取而造业,由于业而有生,有生即有老死,一切众生所以轮回流转的生生灭灭,都是这样。
一切众生和诸法都是由于因缘而生,现在佛陀终于从千辛万苦中证得这甚深微妙的真理。
为着便于了解明白佛陀亲证的宇宙人生缘起的真理,兹将十二缘起列表说明如下:
十二因缘:
过去二因:
无明-无明为过去烦恼的总称,它的体是痴,以迷闇为性,由此无明妄动,众生就轮转世间,故为生死之本。
行-行是造作为义,即依过去的无明烦恼,发动身语意的三业,而造成罪福,不动诸业,名之曰行。
现在五果:
识-识为初入胎识,即由过去惑业动力,使感异熟报体的阿赖耶识,遇缘托胎,以完成现实之生命体。
名色-名色为胎相之完成,名是精神,色是物质,即组织有情的要素,胎相初成,六处未圆,故称名色。
六入-六入为六根完具位,示名发毛爪齿位,谓于胎中,由名色渐次增广,因此诸根具足,故名六入。
触-触是觉触,为认识之开始,谓出胎后与境相触,生起认识,然因未能识别境界苦乐,故名为触。
受-受为领纳,即情绪作用,谓于触对境界时,而于违顺中庸境上,生起苦乐爱舍之感觉,名之为受。
现在三因:
爱-爱以染着为义,由受而来,即于相续之三有自体所取之三有境界,于乐爱合,于苦爱离,名爱。
取-取是驰取追求,由爱而来,即由种种之执取,于是三业繁兴,而集成未来身心之苦,因名为取。
有-有是存在之义,谓由爱着驰取之不已,发为纵我役物之行,而构成潜在业力,感后有报,名有。
未来二果:
生-生是未来受生,即由能生身心之潜在业力,而于六趣及四生中受生,完成未来之新生命,名生。
老死-老死为身心演变的必然结果,未来之世,既然受生,则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而与之俱来。
佛陀证得这宇宙人生的真理以后,又在菩提树下静思二十一日,圆融无碍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即说于此时,佛陀慎重其事的反覆吟味着他所觉悟的真理,思惟他所觉知的生死之源,最后他终于决定发出他正觉的宣言:‘流转的相是生,无明的迷惑是生的根源,众生如果想要不死,唯有不生,唯有断除无明。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皆灭。诸垢既净,自心清净而无碍的光明朗照,那就是能建筑真实的悟界,就能获得不生不死的解脱自在。’
已经成就正觉的佛陀,从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起来,他认为一切众生要解脱这个世间上生老病死的苦痛,唯有修学八种正道,了解这世间的实相是‘正见’,分别视察这实相是‘正思维’,不敢妄语恶口两舌是‘正语’,不行杀生偷盗邪行是‘正业’,过着合理的经济生活是‘正命’,努力精勤的修学正道是‘正精进’,正心诚意使精神集中的是‘正念’,积聚思索修养的深行是‘正定’,这是修学佛陀之法的人应修行的八种正道,心里是坦坦白白的,行为是正正当当的,断除‘我’与‘我所有’的执着,把从无明生出的薪火灭去,这才能进入真实的解脱,这才是究竟的第一义。
佛陀在正觉以后,就想起救度众生的大事因缘,他想起这个问题,心中不觉为了怜愍众生而难过起来,佛陀心下想道:
‘我现在已经遂了我久远以来的志愿,我已经成就佛陀的大法,但是,我现在不能去救济众生!因为我所证悟的真理,是与世人错觉所见的相违!我若用这究竟第一义的正道去向他们解说,必定遭到他们的毁谤和讥嘲。他们对无上至尊的佛陀,对清净究竟的真理,若毁谤讥嘲,与我并没有关系,但他们将来必定堕入恶道,遭受很大的不幸!你看,一切众生都沉没在贪嗔邪见的深渊中,他们怎么了解这甚深微妙的解脱的真理呢?不如我还是涅槃免得众生的毁谤而造罪吧!’
佛陀从悲悯众生的心中,虽然流露出真挚恳切的关怀,但世界上若没有佛陀正觉的真理之光照耀,这个世界将永远的黑暗下去。希望求解脱的人类,失去佛陀的法雨甘露,将永远摸索不到自由解脱的门路,正在这个时候,天空忽然现出一群天神,向佛陀敬礼道:
“至尊至贵的佛陀!我们是一群天神,我们在这里向您致最恭敬虔诚的礼拜,我们是来祝贺您获得正觉的解脱。您在这个世间上,能走上不生不死的境界,实在是这个世间上所有众生的幸福与光荣。您像一盏慧灯,黑暗的世间需要您的光明。您不要忧虑愚痴的人类毁谤您的正法而造罪,这是他们自作自受!您应该依照您的本怀,传播您的福音,让那些迷途的羔羊,早日能够回头,早日登上觉岸。希望您佛陀,伸出慈悲的手,垂无缘的大悲,永作这世间上的救世主啊!”
佛陀听了天上善神至诚劝请的言辞,心中非常欢喜,即刻离开伽耶山菩提树下金刚座,怀着一颗救济众生的大悲心,预备向迦尸城的方向走去。
第廿二章 初转法轮教团成立
佛陀踏着慈悲的步伐,独自向迦尸城而来,途中,忽然逢到一个名叫优波迦的求道者,他见到佛陀威严的相好,不知不觉生起恭敬的心,用很尊敬的礼节站在路旁,待佛陀经过他身边的时候,跪下来问道:
‘您是一位甚么人?您怎么长得有如此相好?世间上所有的人,心像猿猴一样的狂乱,一刻都不能静下来,终日被爱执所囚,一点自由都没有。我留神拜见您,看您流露出的慈容,毫没有俗气和染着,看到您,我的一颗狂乱的心好像也都要静下来。你的容颜,有如明月似的圆满,又像湛然不动的水面,我在您这有着稀世相好的人物之前,真禁不住流露出我的欢喜之情。您是以甚么为宗?您的老师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的名字叫做优波迦,恳切的希望您告诉虚心向您请问的优波迦!”
佛陀注意看了优波迦一会,慈和的对他说道:
“优波迦!我的宗没有什么师承,我也没有什么同学朋友,我是自己觉悟来的妙法。别人所没有得到的我已经得到,别人所没有觉悟的我已经觉悟。这个世间上是没有一个人能够知道的,而我现在已能完全知道,这就是我所证悟的正觉。
“烦恼是可怕的怨敌,要降伏这个怨敌一定要有智慧的宝剑,这是我获证的最胜慧。
“我现在向迦尸城的方向走去,击着正觉和智慧的甘露法鼓,要唤醒沉睡在世间的迷人。
“优波迦!我没有骄傲的心,我不是名闻的奴隶,更不是一切利养的使役,我是专门为了流布正法,救济沉溺在苦海中的众生。过去我就有作一个船师在苦海中渡人的誓愿,现在我已具备渡人的条件,我应该去实践我的誓愿,让一切有善根以及与我佛陀有缘的人,都能得度。
本期学习到这里,下期继续学习。
*下期预告*:
2016年6月3日(周五)晚上7:30-9:00,由吉安、妙觉、赵玉燕、妙玉、吉香等主持。
主题学习栏目学习:
1、【正觉影音】——仁炟法师开示
2、《圆觉经略说》——南怀瑾著
3、《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著
【回向文】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共修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公能行上人,愿师公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父仁炟法师,愿师父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博山正觉寺,愿寺院早日顺利圆满建成,发扬光大佛教,利益无边众生,培育造就僧才!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给所有参加沙龙共修的同修们,愿业障消除,心想事成,福慧双增,早证菩提!
随喜各位共修功德!
本期【正觉沙龙】学习圆满,下期再见!
(2016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