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期:《圆觉经略说》--南怀瑾著、《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著 20160429
2016-07-01 14-02-47 来源: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作者: 点击:次
【沙龙编排】
1、19:30—20:07(37分钟)【正觉影音】——主持人:吉香
2、20:07-20:10 (3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3、20:10—20:30(20分钟) 《圆觉经略说》——南怀瑾著(14)——主持人:妙觉
20:30—20:33(3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4、20:33—20:48(15分钟) 《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著(8)——主持人:吉安
20:48—20:50(2分钟) 休息、大家发言分享学习体会
5、20:50—21:00(10分钟) 亮点《何谓水陆法会》《水陆大法会攻略(之一)——成为内坛功德主》《水陆大法会攻略(之三)——您的发心》——主持人:妙玉
【正觉快讯】
1) 博山正觉寺启建2016水陆法会公告 /fileroot/sygg/10040.html
2) 水陆大法会攻略(之二)——写牌位(红牌位&黄牌位)/fileroot/2014dxcxjx00015/10321.html
3) 【寺院公告】义工招募——2016年春季佛商禅修班、水陆法会 /fileroot/sygg/10041.html
4) 【亲近观音,体验自在】2016禅修茶道第二期初级讲习班开班 /fileroot/fjxw/10295.html
5) 【寺院新闻】传统文化进寺院 墨香妙笔结佛缘 /fileroot/fjxw/10296.html
6) 【寺院新闻】四月芳菲显 禅茶相见欢 /fileroot/fjxw/10297.html
7) 【禅修快讯]2016第二期禅修茶道初级讲习班圆满 /fileroot/fjxw/10306.html
8) 【禅修快讯】6月17日至19日禅修茶道初级讲习班将在成都举办 /fileroot/2014dxcxjx00015/10196.html
【主题学习】
接上期
第五章 弥勒菩萨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尊师重道”,但是,到了现代似乎已经没有了。小学里还有一点,小学生刚上学,老师早,老师好,那是真的,到了五六年级就差了一点。等到了国中、高中又更差了。至于在大学这一阶段那就更谈不上了。有许多同学在路上遇见老师,假装没看见,假如跟你翘个下巴,那已经很了不起了。因此,有很多教授对他的学生全不记得,当然这种现象教授本身也有责任。像清朝的年羹尧之所以能够成为大元帅,他老师的教育关系很大。所以,他对老师非常尊重,不只是敬重自己的老师,对请来的教儿子的家庭教师,古人所指的西席先生,也极为尊重。他特别在西席先生的门号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不敬师尊,天诛地灭”,下联是“误人子弟,男盗女娼”,包含了两方面警世的含义。他只要在家里吃饭,一定陪着西席先生吃。有一次,厨子端上一盘鸭掌烧豆腐,是这位师傅喜欢吃的,太烫了,把老师给烫着了。年羹尧把筷子一放,眼睛一瞪。过了一会儿,厨房端出一个人的人头出来,另一说法是一只手,那位厨子被砍了,当然这是年羹尧威风的过度膨胀,却也可作为尊师重道的一个衬托、比喻。即使你考取了状元,当了宰相,回乡来见启蒙老师,还是要把官服脱掉,跪下来向老师磕头,表面是礼貌,其实是感恩。你不这样做,别人看不起你。现在不一样,钱多了,地位高了,学问就好了似的,其实学问是金钱能买得到或地位能换得来的吗?
讲到师的邪正如何分辨?实在很难。我们学佛要谨慎,自己没有择法之眼,不要随便跟着人家乱学,或者人云亦云。而自己当老师的人更要小心,不要误人子弟,断人慧命。
“善男子,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开发未悟,乃至示现种种形相,逆顺境界,与其同事,化令成佛,皆依无始清净愿力。”
这里讲到学习大乘佛法的正题。大乘菩萨的唯一动机是大慈大悲救人救世,大悲心也叫大菩提心,大乘道的第一动机是发大悲心,没有救人救世的悲愿而来学佛,那是自私自利,修不成佛道的。
“大悲方便”,行菩萨道,除了大慈大悲之外,还要有方法。方便可以勉强解释为方法,不要以为慈眉善目才是慈悲,手持宝剑,金刚怒目也是慈悲。像回教的教主默罕穆德一手拿经一手拿剑,信不信?不信、不做善事就修理你,这是中东地区沙漠国家的做法,姑且引用来对大悲方便作为一种类比的说明。
在座各位特别注意!“菩萨唯以大悲方便,入诸世间。”大乘佛法只有以“大悲方便”入世,而非出世。而且菩萨入世是不拘形式,没有一定的形像,也不一定以佛学的名相来讲佛法。民国三十九年,我刚到台湾时,有一天一位朋友来告诉我,我的一位同乡死了。怎么死的?我这位同乡得了肺病,搭船要到澎湖,航行到夜晚,碰上台风,船被刮得触礁,快要沉没。他的朋友找个救生圈给了这位太太,叫他赶紧带着孩子走。过了一会儿,他的朋友看到他还站在那里,又去找一个救生圈给他,叫他赶快跳。他看看,有一位年轻人没有救生圈,又把自己手中这个救生圈送给年轻人,最后自己跟着沉下去了。什么是菩萨?这就是菩萨。菩萨在哪里?就在人世间,就在社会里。
菩萨永远是济世救人,教化人家。“乃至示现种种形相”,这就要看《华严经》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事迹,善财参了五十三位大善知识,有做屠夫的,有做皇帝的,有做妓女的,有做比丘的,有作比丘尼的,有卖唱的,也有修外道的。真正的佛法不拘于形式,并不一定非要剃个光头,披个袈裟,敲个木鱼,才是对的。
什么叫“逆顺境界”?顺境界者,慈悲教化,就像许多佛公公、佛婆婆们,碰到人就阿弥陀佛,你好啊!我好啊!一脸佛像,满口佛话,这是顺的教化。逆境界者,逆的教化,比如横眉竖目做强盗的,就像今天报纸刊登有八个抢银行的,临刑前忏悔,叫年轻人不要干这种事,这也是一种以身说法,反面的教材。当年我在四川,与袁老师去一个庙宇,沿路上都是朝山的人,三步一拜的善男信女非常多,走都没有办法走,路的两边则跪满了讨饭的乞丐,没有鼻子的,瞎一只眼的,断一只手的,各种怪模怪样都有,有些长得真不敢看,我身上装的钱,一路走,一路丢。后来,我的老师问我,你看到菩萨没有?我说没有呀!老师说你是瞎子!我说我真的没有看到,他说跪在道路两边的都是菩萨,你还送钱给他,供养他,与他结缘呢!这也是逆境界,告诉你人生是那么的苦。
菩萨就是与这些穷苦的人生活在一起,“与其同事,化令成佛”,这是具有菩萨种性的人,从无始以来,就有这种清净愿力。假如没有这种清净愿力,没有发起这种大悲心,光是盘腿打坐,吃吃素,念念佛,嗡隆嗡隆念几个咒子,这样就想成佛,成吗?
“若诸末世一切众生,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应作是言:愿我今者住佛圆觉,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二乘,依愿修行,渐断诸障,障尽愿满,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证大圆觉妙庄严域。”
什么叫作“于大圆觉起增上心”呢?有一个原则要把握住,我们的自性是本来圆满清净的,叫作大圆觉,但是,现在却在迷糊中,如何找到原来的大圆满,大清净觉性?如何起修?“起增上心”就是希望求得觉悟,那么,第一步要怎么走呢?如何起步呢?--“当发清净大愿”,学佛的第一步就是发愿。发愿就是一般所讲的立志,立定志向、目标。“愿”就唯识学来讲,也是欲,但是,也有所不同。所以,改个名称叫“愿”。为了自我满足,自私自利叫欲。牺牲自我,超越自我,为了利他,发起无缘之慈、同体之悲名愿,此谓清净大愿、大悲大愿,或者大行大愿。总而言之,菩萨道有四个方向、目标--慈、悲、喜、舍,这是四大行愿,一切的修行都要朝这个大方向去做。换句话说,学佛的人做人做事,离不开这四个字的内涵、标准、原则。到了最后,连“慈悲喜舍”也要舍掉,达到大圆满清净觉性的境地。
发愿是学佛的第一步,释迦牟尼佛在这里教我们如何发愿。这一段等于是大乘菩萨的发愿文。我们做任何一件佛事,如拜佛、打坐,都先要发愿,看你的目标是求什么,一般人拜佛求什么呢?求菩萨保佑,保佑你一家大小平安不要生病,做生意发大财,都是在求利,都是自私的功利主义思想。菩萨很难做唷!人家磕一个头很简单,脖子弯一弯,你就要保佑他这样那样,保佑不到,便说这个菩萨不灵。当菩萨很可怜的!你看看人的心理,磕个头,要求那么多!做了一件善事,就要求善报,何况磕个头算不了什么善事。真正学佛发愿不是这样,释迦牟尼佛在这里说,“愿我今者住佛圆觉”,希望我求取佛道,例如在念佛、打坐、念咒、观想、参禅时,能够进入佛的清净圆满觉性之中。
同时,还要“求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学佛的须靠善知识指引,所以,学佛者都希望能够遇到真正有所成就、具备正知正见的明师。善知识不仅代表人,也代表经教,经典也是善知识。经典分为了义教与不了义教,了义教是彻底的佛法,是我们的善知识;不了义教是方便教育,仅作为参考之用,不能算是大善知识。“莫值外道及与二乘”,不要一开始走路,就走上外道,什么叫外道呢?心外求法就是外道。那么,什么是二乘呢?声闻与缘觉。
我们讲到这里,常常碰到出家或在家的朋友们,有很多的见解都属于外道而不自知。在我个人的观点看来,现在很少有真正的佛教,都掺和了许多外道知见,譬如以打坐来说,有人说子午卯酉的时辰不可以打坐,而另有人则说非在子午卯酉的时辰打坐不可。子午卯酉的时辰能不能打坐这是道家的观念,而且这还不是正统道家的观念。真正的佛法是破除了时空的观念,哪里受子午卯酉的限制?又如看风水选日子都是同样的道理,真正一个学佛的人,应该是时时大吉,方方大利,万法唯心嘛!
讲到外道,我劝各位不要随便骂人家外道,你懂不懂这些外道?不懂,随便说人家是外道,这是仇恨心理,看别人不起,如此则违反学佛的道理,学佛的人应该尊重任何人。
佛要我们发愿,希望学佛时不要碰到外道,以及声闻、缘觉二乘。在我们一般的观念里,声闻与缘觉总不是外道吧!声闻与缘觉是罗汉境界,怎么是外道呢?不!你翻开《楞严经》看,佛在最后讲五十种阴魔,还在骂声闻与缘觉属于外道。为什么呢?他们还在“心外求法”,欢换句话说,还没有彻底明心见性,虽然到了罗汉境界,只明白了一半,还未圆满。依《圆觉经》来讲,还没有达到大圆觉境界。在禅宗而言,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传禅宗,他讲到“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没有证得菩提以前,所以的修持包括持戒、修定、修慧,都属于“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都属于外道知见。
以上是释迦牟尼佛教我们的第一段发愿文。接下来是第二段发愿文。
“依愿修行,渐断诸障。”希望碰到具有正知正见的善知识,了解真正的佛法,由此慢慢修行,切断了各种障碍。有哪些障碍呢?归纳起来有事障与理障。事障,后世加上一个学名叫作烦恼障,什么叫烦恼障?例如我们打坐,心里杂念纷飞,静不下来,或是腿痛发胀,这些是烦恼障,也是事障。理障呢?知见不明,智慧不开,不能明心见性。这些障碍无法马上排除,必须渐渐断除。愿力越坚固,则越容易得到佛菩萨的加庇。很多人在佛菩萨或某某上师前面磕个头,菩萨啊!你加庇我!好像只要磕个头,什么事情都不要管了,菩萨会帮忙我,这是什么心理?依赖心。所以,我常常对年轻人说:你不要来学佛啊!先去学做人,人都做不好,如何学佛呢?对不对?例如这种求加庇、求加持的依赖心理,如何能学佛呢?所谓加庇是你自己本身先健全起来,然后加上庇护,互相感应。自己不努力,自己不用功,佛菩萨想加都加不进去,想庇都庇不上去。
所谓加庇的道理,就是我们自己中国文化本有的观念。古德云:“自助天助,自助人助。”你要想得到别人帮助,自己先要站得起来。如同跌倒了,躺在地上叫说:“你们来加庇我啊!我站不起来呀!你们抱我到家里,抱到床上,还要喂我吃饭啊!你们要加庇我啊!”你们说这像话吗?只要你们依教修行,努力用功,自然会得到佛菩萨的加庇,你真有愿力,自然可以得到佛菩萨的加庇。我经常碰到学佛的人来说:老师啊!见了你回去以后,境界好得很,老师你加庇我。我说:别胡扯了,那是你自己用功。还有更妙的,有位同学告诉我说:在美国有一个人完全得到我的加庇,才有如此成就。其实,我连他是谁,名字都忘了,我哪有那么大的本事?我的手哪有那么长伸到太平洋那边去加庇他?一切都是他自己的努力。
又如基督教的圣经提到一些麻疯病人看见耶酥,赶紧求耶酥救我啊!这些病人摸了耶酥的衣袍,病一下子就好了,跑下来感谢耶酥。耶酥说:不要感谢我,感谢你自己。对呀!为什么感谢自己呢?信则得救。耶酥此话很高明,一点都没有错。可惜圣经因为翻译的关系,很多话、很多意思都走了样,表达得不理想,假如耶酥再复活看到这样的圣经,一定伤心透了。
“障尽愿满”,请注意这四个字。你说我也做好事,也信佛,也皈依,也吃素......等等,好像都没有效果,业障还是那么重。抱歉!这些都毫不相干。事障与理障总归叫业障,业障包括善业、恶业、不善不恶业。造善业则有福报,造恶业则有罪报,不善不恶则有无记报。什么是无记报?就是莫名其妙的事,例如走在街上莫名其妙地被车子撞着了,都是无记报。因为业障深重,修行不能上路,所以所求不能满愿。
若能“障尽愿满”,便自然解脱,自然自性清净,自然“便登解脱清净法殿”,见到自性大圆满的境界,觉性清明,“证大圆满妙庄严域”。
以上是释迦牟尼佛答覆弥勒菩萨的结论,下面是把以上所讲的内容,再归纳为梵文押韵的句子,等于中国的诗词。但是,翻译成中文时,很难翻成押韵的诗,因此,翻译的大师们另创造了新的佛教文学,叫作偈颂,脱离了平仄音韵的规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及与贪嗔痴,不因差别性,皆得成佛道,二障永消灭。求师得正悟,随顺菩萨愿,依止大涅槃。十方诸菩萨,皆以大悲愿,示现入生死。现在修行者,及末世众生,勤断诸爱见,便归大圆觉。”
“弥勒汝当知”,弥勒菩萨你应该知道。
“一切诸众生”,所有一切的众生。
“不得大解脱”,不能得到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都是因为贪欲的缘故。
“堕落于生死”,堕落在生死轮回之中。
“若能断爱憎”,假如能够断除憎恨埋怨以及喜爱嗜好。
“及与贪嗔痴”,以及断除贪嗔痴。
“不因差别性”,内心达到无分别的境界。
“皆得成佛道”,自然就成佛了。
各位念佛的时候,内心有无爱憎?有爱憎。爱什么?爱阿弥陀佛,憎什么?憎妄想。唉!念佛不应该想股票,罪过!罪过!赶紧再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看是不是都在爱憎之中?假如你对佛既不爱,对其他的妄想也不憎,自然清净,净土现前。
“二障永消灭”,一切修行的大原则就是去除烦恼障与所知障。
“求师得正悟”,然后还要求得大善知识的明师指引,明师很难找,也很难辨认,谁是我们的明师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的明师,他的经教还在,学佛要以佛经为根据,直接向佛经求取正法。
“随顺菩萨愿”,悟道之后,发大慈大悲菩萨之愿。
“依止大涅槃”,悟道成佛以后,依止大涅槃,在哪里涅槃呢?就在世间,不垢不净,毕竟清净。不要以往成佛以后就不来了,而是“悲不入涅槃,智不住三有”,悲智双运。
“十方诸菩萨”,十方诸位大菩萨。
“皆以大悲愿”,都因为本事的大悲愿力。
“示现入生死”,再度来到五浊恶世众生,所有佛教的精神是积极入世救世救人的,而非消极逃避现实。
“现在修行者”,佛又再三吩咐,现在修行的人。
“及末世众生”,以及未来末世的众生们。
“勤断诸爱见”,如何修行呢?努力勤奋去断除自己内心各种爱憎的观念。
“便归大圆觉”,自然大彻大悟,回归清净圆满的大觉性。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一切众生和诸菩萨如来所悟得的道有无差别
成佛是什么境界
什么是般若
什么是涅槃
什么是成佛最好最快的方法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这段当时印度见佛的礼仪,我们不再重覆讲了。
“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大慈大悲的世尊,你为我们大家详细分析解说如此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从来不曾见过,从来不曾听过。我们现在承蒙佛的循循善诱,身心舒畅,得到很大的利益。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
本期学习到这里,下期继续学习。
《释迦牟尼佛传》 星云大师 著
『为了免除被五欲捆缚的可耻,有眼睛的人为甚么要羡慕盲人?世间假若有富贵的人愿意贫贱,有智能的人要学习愚人的行为,那我可以再回到我的国中去做王子。』
『但是,我不是这样一个颠倒妄想的愚人!大王!因为我现在的希望是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而来救度世人,所以我节身、乞食、舍欲念、离恩爱,过着现在这安静自在的生活,免得未来堕入恶道,我就可以得到两世的安乐,甚至于还会更永久。所以请你不要替我可怜,反过来你应该替你自己想一想,王者的心常为权势名位所囚,一瞬都不能安乐,未来必定受很苦的果报。你是聪明德高的大王,你如此的厚情待我,所以我也用很好的心酬报你。』
『你劝我的是俗利,即使有了你所说的法、威权、五欲,只不过成为世间上的丈夫,但并没有正义与真理。为甚么呢?因为贪欲很强,凡事不知足,而能满足贪欲的物质却是有限的。假若能没有生老病死的忧患,那才可以叫做真正的大丈夫。 』
『大王!你说「老以后再出家」这句话你说得太天真了,为什么呢?我看到那些年老的人,气力衰了,体力弱了,青年的伟志雄心都没有了,死贼执着利剑一步一步跟着随在身后,伺候时机,送你残生,那里能听你老时遂志出家呢?无常好象是一个猎夫,拿着老的弓,执着病的箭,在生死旷野的叫做众生的鹿,必定是断命无疑,那能听你逃脱呢? 』
『生灭的法,不分少长,不分老幼,没有决定的年月,你说举行祭神大会,祈福利,求延命,这都是愚痴罪恶的行为。不崇正法,祭神奉祀,杀害生灵而延我的命,这不是慈悲的行为。不应杀的杀来祭祀,伤了生类的命,而想求得自己后世的福乐,这绝不是祭祀之法,这是迷妄的作为!』
『三界有为的果报,绝不是我的所愿,所有诸趣流转的法,如同飘动浮萍,绝不可依赖,我所以从很远的地方而来,就是为求证真正的解脱之道!』
『我听说阿罗蓝仙人善说解脱之道,所以我将去访问他,大王!你恳切至诚的话,我在心中诚挚的向你铭谢!祝福你国土安稳,善护人民,愿你仁德之光,像太阳一样照遍一切黑暗,布正法于天下,就这样好好的完你的天寿!』
频婆娑罗王听了太子这些话,深敬其德,心生欢喜,合掌向悉达多拜谢道:
『呵!世间希有的求道者!您现在的希望,我祈祷您早一点能够获得,到那时候,请你先来救度我吧!』
太子也感到频婆娑罗王不是一位平凡的大王,所以回答道:
『必定的!大王!我一定能如你的心愿!』
太子说后,即刻告辞,急急的寻路又往各处去云游参访。
频婆娑罗王和他很多的臣下,合掌拜送太子去后,他们在回归王舍城的途中都希望那正觉的日光早日再回来!
第十八章 访问阿罗蓝仙人
太子辞别频婆娑罗王以后,披星戴月,忍饥受饿的又开始踏上他追求真理的征途。有一天,他到了一座寂静的森林,森林中有一位阿罗蓝大仙人在那里修行,太子记起苦行林中一位苦行者临别时的介绍,他即刻就想走进森林往访这位阿罗蓝仙人。
正在这时候,森林中走出很多仙人的弟子,他们像未卜先知似的,满面微笑着来欢迎太子,并对太子的远道而来的辛劳,致其诚挚的慰问。
太子走进森林,阿罗蓝仙人也迎面而来,他见到太子稀世的容貌,像饥渴的人饮到甘露的泉水,他举起手来,向太子有礼貌的说道:
『我在两年以前,听说你舍国出家的消息,就敬佩你是一位有思想、有志愿的超人,我知道你一定会到我这个森林中来,今天我能亲自瞻仰到你这殊胜的相好,从内心之中,不觉涌起我欢喜之情。』
太子也很谦虚的答礼,然后和阿罗蓝仙人并肩的走着。一位是美髯白发将近百岁的老年仙人,一位是年方二十多岁的青年太子,两人并肩的行在崎岖的森林中,后面跟随着一大群人,这光景真是一幅绝美的画面。
太子跟阿罗蓝仙人走到修行的地方,他们以宾主之礼坐下来以后,阿罗蓝仙人就对太子说道:
『你舍离恩爱的束缚,解脱情执的枷锁,这都是你有着甚深的智能所致,将来一定能免除不幸的果报。过去,明胜王年老的时候把王位让给太子,自己跑去修行,这好比把头上佩戴的璎珞花鬘舍弃,这是为什么原因呢?因为他知道这是不久将要坏的东西。你现在能在年轻力壮的时候,拋弃王位,出家学道,若没有甚深的智能,绝对不会这样做的。我仔细观察你的为人,知道你学道的意志非常坚决,你的器量一定能容纳真实的大法,乘着智能的舟航,超越生死的大海!往日,每次有人要求到我这里游学,我一定先测验审查他的能力,然后我以他所能接受而施教于他;可是,我现在知道你有坚固的志愿,不凡的智能,我已决定一点都不隐瞒你,把我知道的完全说出来和你互相研究。』
太子听阿罗蓝大仙人的话后,内心感觉到非常的欢喜,他就很虚心的回答道:
『阿罗蓝大仙人!我现在听到你说的话,知道你心中没有一点憎爱的感情,有的是平等的观念。我的心中也是一点成见没有,愿意虚心接受你的指教!现在,我像行在长夜漫漫的路上,将获得你灯光的照耀;我像迷失了前进的路途,将承蒙你赐给我的南针。我心中的欢喜和兴奋是可以想象得知。现在,我心中有一个很大的疑惑,想将此问题提出来请教大仙人指示;这就是生老病死的大患,如何才能够免除?』
阿罗蓝仙人听了太子的发问以后,他就引出很多婆罗门的古典、名相,一一解释给太子听,并且说依着这些名相去修习梵行,再为人广为宣说,就能得到解脱。太子听了以后,又再问道:
『那么,你说的这个解脱的地方,究竟叫做甚么世界呢?要修行到甚么时候,才能到达那解脱的世界呢?究竟是用甚么具体的方法来修习呢?像有关这些问题的要义,请大仙人再多多指教!』
这位阿罗蓝大仙人,是信奉数论派的权威,他听太子又提出问题,即刻以数论派的典籍,用极其善巧的言辞,向太子叙说修行的大要及果报道:
『如果要想断除生老病死苦的根本,先要出家远离世间的纷扰,布施他人,修学禅定。在寂静的地方学习经论,对贪欲要生起恐怖的心;对世俗之乐,要作远离之想。压止一切的欲望,把心安住于无我的境界。除却爱、邪恶、不善的行为,要喜好法乐,直到圆满的时候,就能够进入第一个觉悟的阶段,那就是初禅天。
『到达初禅天以后,再以精进勤求的心,依法去行,就能进入第二禅天。』
『由第二禅天,累积很多的功行,那执着爱乐的心情自然消除,那就可进到第三禅天。』
『更进一步,乐着的心完全没有了,生活即能超然解脱,这就算到达了第四禅天。』
『到了这里,苦恼俱无,静静坐着进入解脱之门,这里的寿命很长,智能增进,有种种的方法可以忘记色欲,忘记我执,思惟一切皆空,获得无限的智能,资助精神的静寂修养。如能这样,真正的解脱之光就能显现,这里的境界,就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你所问我的解脱之法就是这样,假使要行真正的解脱之道,那就请你依我所说的深信不疑的去修学。古来很多聪明的修道者,都是依着这样去修学,才能进入解脱的大道。』
太子静听阿罗蓝仙人讲完后,把他的话放在心中重复的思惟,最后说道:
『阿罗蓝仙人!从你广阔的智能之海中流露出微妙的道理,我听了以后,明白一部份解脱的方法,没有甚么怀疑。可是,请原谅我说话的率直,我想,你所说的不能认为是究竟的真理,不能算作无上的妙法,也不是究竟解脱的法门。假若,依你说的解脱的境界,对于「我」是有呢?还是无呢?假若说没有我,那境界即不能名为非想非非想处;假若说有我,那个我,有知觉呢?还是无知觉呢?若说是没有知觉,那么「我」同木石又有甚么不同呢?若说有知觉,则有所知觉的东西,难免不为境界染着和束缚,终究不能到达究竟解脱的境界,也就不能证得我所要求的真正涅盘的解脱之法。如你所说的,去除粗显的染污烦恼是对的,但还不能完全扫荡云雾见到真如明月的全貌。』
阿罗蓝仙人给太子这样一说,一面感到惭愧,一面又深深佩服太子的见解,而太子渴望着早日证得究竟的解脱,当然对于阿罗蓝仙人所说的不会感到满足,因此,住了不久,就辞别阿罗蓝仙人,又往别处去寻道修学。有一天,他访问到郁陀仙人的地方来。
但是郁陀仙人也是数论派的学者,和阿罗蓝仙人,没有分别,一个是五十步,一个是一百步。
太子为了追求甚深微妙的真理,感到全印度都没有一个可以师事的人。所以他觉得除了自己修持觉悟外,再去东跑西奔的只是浪费时间和精神。因此,他又告别郁陀仙人,在各方云游不久,最后进入尼连禅河的东岸,登上钵罗笈菩提山,可是觉得这里也不是一个寂静的地方,因此,渡过尼连禅河,想去伽耶山的苦行林修道。
第十九章 伽耶山太子修行
太子各方寻师访道,光阴茌苒,不觉度过五、六年之久的岁月。
各方寻师访道的结果,虽未能如愿,但太子并未感觉到失望,他更加强立定坚固的志愿,他感觉到自己的使命重大,所以才不容易达到目的。
别人能够做的事情,让别人去做;别人所不能做的事情,自己才更应该去做。现在,自己所要求的真理,在别人那里不能如愿求到,唯有用自己的力量去完成。
所以,太子就进入摩竭陀国伽耶山的附近,在优留毗罗西那尼村的苦行林中去修行。
这里,面临尼连禅河,河中终日流着不息的清流,两岸是美丽的白沙,在河的北方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这是一个闲寂的天地,也是一个修行最好的地方。太子就决定以这里作为自己的道场,不成就自己的大愿,决定不离此他去。
在以前净饭大王派王师追赶太子的时候,留下憍陈如等五人随侍太子,但太子当初跋涉在途中,各处参访,早就和那五人分开,现在,太子进入尼连禅河边的森林修行,憍陈如等听到这个消息,都从各方赶来,和太子共同修习苦行,并供太子随时使用。
太子用种种的方法,想要渡越生死的大海,专心修持,正心诚意,废寝忘食,修戒参禅,忍耐凡人所不能忍耐的严酷的苦行。
太子所修的苦行,真不是普通的苦行,修行到后来,目陷鼻高,颧骨显露,身形消瘦,面目全非。就是说他只剩下骨头和皮也不算过份。有一个时候,太子每日只吃一点大象和猿猴供养的果品或一点豆类,或喝一些豆汁,甚至后来还到了日食一麻一麦的程度。吃得少,而能生存,真是一回不可思议的事。虽然太子修习种种的苦行,但想要断烦恼妄想,超越生死的大海终不能够。
太子又再修学停止呼吸的苦行,冥口塞鼻,其结果只使他耳内发出轰轰的巨声,眼前只觉有无数的星花撩乱,额上像有锐利的宝剑在刺戳,头上像被皮鞭在抽打。
除此以外,太子还修了种种无理的苦行,想以苦行来征服肉体,咬紧牙关,日复一日,天天如是。虽然太子有的是青年的热情,勇猛的精神,除得了一点小小的效果以外,并未能达到他所希望的根本的觉悟。
烦恼、妄想,不能断灭;情欲、生死,不能解脱。在苦行时,好象克服烦恼,进入解脱境界到达成功的境地,可是,停止下来又不能如愿。
侍候太子的憍陈如等五人,看到太子如此热心求道,知道他有着金刚似的信念,所以都崇拜佩服到五体投地,把太子当天帝释一般尽心的侍奉,谦让卑下,随侍身侧,一刻不肯离去。
在太子修学苦行的时候,净饭大王是时时都挂念在心,及至听到太子只剩下皮骨相连的消息,不觉眼泪滔滔的如雨点一般的流下。他立刻命令车匿拿了很多珍馐美味的食品前去送给太子;耶输陀罗妃,摩诃波阇波提夫人,也嘱咐车匿,无论如何请太子为了使父王安心,使一切爱他的人释念,请他要吃完这些食品。
耶输陀罗妃,现在已对太子看破,把整个的爱,贯注在罗侯罗的身上。罗侯罗在母爱的抚育之下,渐渐的长大起来,可是耶输陀罗却天天都是过着寂寞的生活。有时,耶输陀罗也思念起太子,回忆着往事,常常暗暗的偷洒着伤心的眼泪。命运好象注定要她过着这寂寞的生活,想要完全忘记又不能做到。表面上耶输陀罗虽然过着静静的生活,但有时想到丈夫的苦行,而自己在王宫享乐,心中又有说不出的抱歉。她恨不能当面向太子诉说闷在心里的衷曲。
本期学习到这里,下期继续学习。
【正觉亮点】
1、《何谓水陆法会》/fileroot/2014dxcxjx00015/10320.html
2、水陆大法会攻略(之一)——成为内坛功德主/fileroot/2014dxcxjx00015/10300.html
3、水陆大法会攻略(之三)——您的发心/fileroot/2014dxcxjx00015/10325.html
*下期预告*:
2016年5月13日(周五)晚上7:00-9:00,由吉安、妙觉、赵玉燕、妙玉、吉香等主持。
主题学习栏目学习:
1、【正觉影音】——仁炟法师开示
2、《圆觉经略说》——南怀瑾著
3、《释迦牟尼佛传》——星云大师著
【回向文】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僧三宝!
南无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
南无圆满报身卢舍那佛!
南无千百亿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行普贤王菩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
共修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公能行上人,愿师公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师父仁炟法师,愿师父法体安康!长久住世!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博山正觉寺,愿寺院早日顺利圆满建成,发扬光大佛教,利益无边众生,培育造就僧才!
愿以此共修功德,回向给所有参加沙龙共修的同修们,愿业障消除,心想事成,福慧双增,早证菩提!
随喜各位共修功德!
本期【正觉沙龙】学习圆满,下期再见!
(2016年4月29日)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