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在当下
2017-04-18 21-13-34 来源: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作者:仁炟法师 点击:次
修在当下
(2012 年 10 月 释仁炟法师开示于博山正觉寺秋季佛商禅修班)
第一章?修心入手处
佛教是心地法门,禅修的要领也离不开修心,禅修的关键是:三心不可得,安住当下修。哪三心呢?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这是三心。《金刚经》有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是三心不可得。
◎老婆婆难住了“周金刚”
唐朝后期懿宗年间的德山宣鉴禅师,俗姓周,四川人,很有学问,修行也很好,修的是北禅。所谓的北禅就是神秀这一支传下来的渐修法门。德山宣鉴禅师《金刚经》讲得非常好,号称“周金刚”。他听说南方广东、湖南一带的禅师们修的是顿悟法门,见性成佛,感到很奇怪。他说,这些蛮子,都是魔子魔孙。按照佛法,要修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就,这是非常久远的修行,他们竟敢提出顿悟成佛,怎么可能啊?我要去捣他们的贼窝,断他们的种,让我来报佛恩。
到哪里去呢?到大沩山,找沩仰宗的创始人,沩山灵祐禅师。从六祖惠能以后,所谓“一花开五叶”,五叶中最早的是沩仰宗,沩仰宗的祖师是沩山灵祐禅师,是百丈禅师的弟子,就是“马祖建道场,百丈立清规”的那个百丈禅师。德山宣鉴禅师要跟沩山灵祐禅师好好交交锋,把他打败。他蛮有信心,于是挑上他讲《金刚经》的心得——《青龙疏钞》,到了湖南澧阳和益阳的交界。过去没有车,都是挑着担子,挑着自己的作品赶路。他急于赶路,到了七八点钟,他又饿又渴又累,在一个三岔路口,正好看到一个卖茶饼的老太婆,挺高兴啊,买点儿点心,也休息休息,打打牙祭,解决肚子问题,消消疲乏。他放下担子,想买茶饼点心。
这老太婆就问他了:“这位上座,你从哪里来啊?”
“我从四川来。”
“到哪里去啊?”
“我去益阳大沩山。”
“你这担子里边挑的是什么啊?”
“挑的是青龙疏钞。”
老太太:“你这个书讲的是什么经啊?”
他说:“讲《金刚经》的。”
回答的也挺痛快,因为他自己的作品嘛,像自己的小孩一样,脸上洋溢出喜悦之情。当然德山宣鉴禅师是童真出家,没有孩子,可以说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自己的作品《青龙疏钞》。
这个老太太就讲了,她说:“我向你提个问题好不好啊?”
他说:“什么问题你提吧。”他蛮有信心,周金刚嘛,那不是白给的,等老太太提问题。
老太太就说了:“我提个问题,你答得出来,我布施给你茶饼,你答不出来,就请你上别处吃点心。”
德山宣鉴禅师点点头:“好,你提吧。”
老太太就问了:“《金刚经》有云: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知上座你点的是哪颗心呢?”
哇,这一句话把德山宣鉴禅师给问住了。他回答不出来,很窘啊,挑起担子就走,上哪里去了?他想,哇,沩山灵祐我还没见到,离大沩山还有几百里,这个卖茶饼的老太婆都这么厉害,我跟沩山灵祐禅师斗法,我能斗得过他吗?先别去了。结果去了澧阳,到了龙潭寺修行。后来开悟了以后,他去见了沩山灵祐禅师。这是关于德山宣鉴禅师的一个插曲。
三心不可得,安住当下修。所谓安住当下修,就是要觉知当下,修在当下,这个很重要。以下是仁炟这二十年修持《金刚经》、禅修的一个心得,是原创。
至人真心?如如不动
首先讲真心和妄心。心,在佛教里一般也被解释成为真心、真我、真如、本性、自性、如来、佛性,这是佛教里心的概念。在没有明心见性之前,我们都无法亲证真心,自己的本来面目——真正的自性。但是通过一些比喻,对真心能够有个概念上的理解。
比如说,从山上鸟瞰湖泊的时候,等起了风,湖泊上边就飞起一层涟漪,这就是白浪,一层层的白浪,还有浪花。但是这个浪,它是由水堆起来形成的,从湖表面上看,它层层叠叠,运动不止,如果是潜水到湖里头去,湖水是清清静静,没有波浪的。波浪只是表面的现象,这些波浪浮在湖面上。只是湖泊的外相而已。我们的心也是这样。
那妄心呢?就好像心的波浪。我们每天都会有许多的念头,许多的感受,许多的情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概念。这些心的波浪只是浮在真心的表面上,而我们的真心,就像水里的明珠或者下层的水一样,如如不动,清澈绝明,澄明无妄。
“常人之心,如瓢在水,至人之心,如珠在渊。”心是不一样的。常人的心,没有定力,很容易随外界、外境所转。至人的心,能沉得下来,有定力,是有作为,有一定成就的人。比如说,在教室里,当你做作业、写文章的时候,你一门心思地在你的学问上,别人在教室里头说话也好,唱歌也好,吵闹也好,虽说有时候也能听得见,但是没有影响。一般人,定力差的人,就放下笔,跟人家说说笑笑,被人家境转了。这就是常人和至人心的差别。有的人喜欢做白日梦,整天妄想纷飞,联想能力特别强,身在一个地方,他的心飞到九霄云外,经常是这个样子,静不下来。
有一个小青年,在正觉寺皈依很多年了,他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就认识他。这个年轻人的心就很少有安定的时候,后来在北京上大学,经常被老师赶回来,毕业后好不容易找了份工作,做了不到半个月,就被人家劝退了,前几天来找我,问我怎么办。我说:“你在寺里住他三个月到半年。”他说:“不行啊,我还得去找工作。”我无语。让他找去吧。他安定不下来,这种心态下,可想而知工作会什么样子啊,哪一个老板要找一个这样的员工,整天心不在焉,妄想纷飞,不做事,白养活闲人谁也不会干的。这种人,他是自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自己做不了自己的主。
还有一种人,按心理学家讲,有心理疾病。比如说,刚从家里走出来,关上门,就担心我家里的电灯关没关啊?家里的煤气阀门关没关啊?我的钥匙拿没拿啊?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这是在心地上有问题,妄想太多,自己做不了主。
不做忧天之杞人
很多人杞人忧天,不断忧虑明天会怎么样,以后会怎么样。
现在社会上流传玛雅人的预言,说2012年12月哪一天会怎么样怎么样,忧心忡忡。许多人问我,怎么办?师父回答:你该睡觉睡觉,该吃饭吃饭,该上班上班,该做事做事。不要管,做好我们该做的事情,把你每一天过好就行了,这就是修在当下。
遗憾的是,有些所谓的高僧大德,甚至在国内外有很大名望的出家人也跟着起哄。
2008年8月5号,深圳的一个弟子给师父打电话,有位高僧大德预言深圳在2008年8月8号有大灾大难,让他的信众们赶快逃离深圳,而且还是秘密的,不许告诉别人,随便让别人怎么死去,只要你们活着就行了。结果也有人善良啊,告诉了自己的好朋友,不是一个法门的同参道友,担心在大灾大难中出危险,这消息传出来了,有的弟子给我打电话,问师父怎么办?师父就给他回答:你该睡觉睡觉,该吃饭吃饭,该上班上班。
2008年8月8号过了几天以后,当时人心惶惶举家外逃的那些人,又灰溜溜地跑回深圳,闹了个大笑话。
像这样的事还层出不穷,还是那位大法师,今年又预言安徽宿州在9月20号、21号、22号那3天,要有大灾大难,这些学佛的人传来传去。仁炟朝山路过宿州,就有信众给师父打电话,也有跟师父一起朝山的信众休息的时候问我,怎么办?师父还是那个回答,该睡觉睡觉,该吃饭吃饭,该上班上班,做你该做的事好了。
这是现代版的杞人忧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活得好好的,怕天掉下来砸破头,所以叫杞人忧天。结果怎么样?今天是10月5号,过了半个多月了,宿州那一带什么事也没发生,可能连个雨点都没掉下来,佛教出笑话了,应该的吗?不应该的。
正信的佛门弟子,把生死看得很淡,就是修在当下。万一出现问题,或是地震了,火山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来了,坦然面对,不介意它。往生就往生了,往生以后乘愿再来,或者是改变个生命形式,等以后机缘成熟了,再转成人身,继续修行就好了,怕有什么用呢?何况很多事没有发生,即使发生了也不用害怕,都要坦然面对,这才是正信的佛门弟子应该抱的态度。
第二章?安住当下修
三心不可得
三心不可得,安住当下修。要把这句话当成口诀,天天挂在嘴上,记在心里,心里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修行就容易上路。
过去心不可得。过去心指过去的心念,过去发生的一切,都已经过去了,它是追不回来的,你整天在过去的事情上打转转有用吗?没有用的。
现在心不可得。当下的心念和当下正在进行的事情,刹那之间就变成过去,也是不可以执着的。
未来心不可得。未来的心念,未来的事情,它还没有发生,没有发生的事情,你怎么把握它?是不可以掌控的。有时候,我们可以规划,可以计划,可以策划,但是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它瞬息万变,你那个规划、计划,不一定就适合,到时候要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处理。
长征的时候,共产国际的代表李德,在遵义会议之前,红军在湖南湘西一带,面对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武装堵截,他都提前计划好,在哪个地方布置多少挺机枪,在哪个地方放一迫击炮,在哪个地方布置多少兵力,毛泽东、刘伯承他们都反对。为什么?战场是瞬息万变的,你提前布置了,战争的发展不像你之前想的那个样子,就得做调整,你不做调整能行吗?那不等着吃败仗吗?所以长征初期,红军损失很大,跟他这种错误的指导思想、指挥思想有直接关系。
什么事情都得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行。刹那生灭的心,是念念不住的,息息流变,它不住于过去,也不住于现在,更不住于未来。所以我们大家要安住当下修。
安住当下修
既然三心不可得,那难道我们就听之任之,无可奈何吗?也不是的。过去的虽然无法追回,但是我们可以反省,可以总结,做错了的我们找经验教训,还可以忏悔,可以修正。那么未来呢,像天上的白云一样,是无法掌控的,但是可以预测和展望,做出预案,做出思想准备。现在心就是我们当下的一念。
对过去的反省、忏悔和修正,需要求助于当下的一念,对未来的策划和展望,也需要当下的一念,没有当下,也就没有过去和未来。所以三心,首要的就在于现在心,也就是当下。千万不要小看自己当下的一念呐,迁流不息的刹那当下,许许多多的当下,它种下无数或者善或者恶的业力,或者非善非恶的无记业力,影响我们每个人的现在和未来。
◎贫女心灯扇不灭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住的时候,每天总有许多人来供养佛,向佛求法。舍卫城里头有个贫穷的女人叫难陀,她不是十八罗汉里头的难陀,而是个孤苦伶仃、依靠流浪讨饭为生的叫花子。她也常去佛陀那里听法。眼看着国王、大臣、富有的佛弟子们,都用名贵的药材、食物、物品去供养佛,她非常羡慕。难陀心里思虑:我前世罪孽深重,此生处于贫穷卑贱之中,如今遇到佛陀出世,虽有广大福田,却不能种下善良种子,不禁深深忏悔自责,渴望能有机会也为佛陀和僧众做点微薄的供养。
贫女难陀每日不停地乞讨,终于有一天讨到了一枚钱。她非常欢喜,就把这一枚钱拿去换灯油准备供养佛陀。卖油人被难陀感动,加倍给了她一些油。难陀就将这些香油盛足一盏灯,拿着油灯到祇园精舍供养佛陀。她说,“如今我贫穷困苦,只能用此小灯供养佛陀,祈愿以此功德,让我来世得到智慧和光明,灭除一切众生的愚昧黑暗。难陀发誓之后,便向佛陀致礼而去。
过了整整一夜,所有供灯全部熄灭,唯有难陀供献的这盏油灯独燃明亮。当时正好轮到佛弟子目犍连尊者值班,第二天天亮,目犍连尊者便去收拾灯盏供具,看到这盏油灯独燃发光,灯油灯芯都无减损,就如新点燃的一样。心想:白日点灯,没有大用。便举手欲搧灭此灯,可这灯火焰如故,一动不动。目犍连尊者见灯不灭,又用衣服去搧,油灯还是照样不灭。
他感到很奇怪,就跑去问佛陀,说:“那个贫女难陀啊,她那个灯,我怎么扇都扇不灭,是怎么回事呢?”
佛陀说:“贫女这个灯,你是扇不灭的,哪怕你请四大海的海水来浇它,让巨大的山风吹卷它,也难以把它熄灭。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她的心灯,她是发了菩提心的。很多人供灯,想得现世的福报,种福田,那些个福田是有漏的,而贫女供的这个灯是想求开智慧,想成佛成道的,这是发菩提心的。所以她这个灯,你是扇不灭、泼不灭的。”
贫女难陀得知此事,更加欢喜,对佛教对佛陀产生了更大的信心,在佛的座下出家修道,最后证了阿罗汉果,成就了。
第三章?觉知当下心
观照当下每一念
安住当下修,也就是觉知当下,修在当下。将心安住在当下的觉知上,妥善地照顾好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利用当下的每一个念头来修行。
当下这一念,影响着我们的现在,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创造了我们的命运。比如念佛,念的是当下这一念。参禅,参的也是当下这一念。不管是参话头,还是参其他的事情,都是参当下这一念。观照,也是观照当下这一念。儒家讲“诚意正心”,也是针对当下这一念的。
比如说当下的一念,如果是不能自觉而心随境转,那就是无明,无明是烦恼的根源,十二因缘第一个就是无明。如果是呆滞于空洞的状态,那就成了昏沉或者是无记了。但是如果能够保持一念清净,用心若镜,时时刻刻,明明白白,觉观觉照,那就合于戒定慧三无漏学。
佛教把戒定慧称为三无漏学,因为妄念不起,不造恶业或者是无记业,那自然就是戒;如如不动,心不随境转,那就是定;心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就是慧。在禅修的时候,觉知当下,就是把心念完全专注在当下,专注在呼吸上或者任何禅修的法门之上,心里都要明明白白。
觉知当下,并不是让你情绪紧张、绷紧,而是要放松,心里处于轻松宁静的状态,才能够明了地觉察到每一件事情的本来面目和真相,觉知力、觉察力才会提高。当发现自心散乱,或者觉察到自己的贪瞋痴等情绪的时候,就必须坚定地把自己带回到当下来,专注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
佛门尤其是禅宗讲,吃饭、睡觉、行住坐卧,无不是修行。要有修行的概念,这就是觉知当下。
了了分明念不住
觉知当下的禅修练习,比如安般守意法,首先是七支坐法,或者单盘或者双盘,端身正坐,而且要面带微笑,不要心情沉重或者紧张,把全身绷得很紧,这不好,这样容易出问题。如果是紧张,你可以做几次深呼吸,心中默念“松——”,张开嘴做几个长的出息,就是呼气。呼气的时候,心里想着“呼——“,或者是“松——”,这样三到五次,心就放平了,就清净了,就不会紧张了,就放松了。
然后万缘放下,把你的意念集中在鼻端。所谓鼻端就是鼻孔周围。集中到这个地方,来觉察、觉知呼吸的强、弱、粗、细、冷、暖。这是几个步骤,不是一个步骤。当你觉知、觉察粗细的时候,你要看看你出息、入息是粗、是细,是什么样的呼吸状态。
呼吸有风、喘、气、息四种相,你来觉知、觉察你的呼吸是哪种状态,先看强弱、粗细,最后再觉知觉察是冷还是暖,看温度。这有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全都去觉察,那就乱套了。然后保持自然呼吸,身体放松,心放松,心情自然就平静下来,对于每一个呼气,心中要了了分明。
这个“了了分明”是祖师大德们常讲的,释迦牟尼佛在佛经里边也常讲。什么叫了了分明?就是你每一个出息,每一个入息,你都要明明白白,就是彻底的意思。了了分明,就是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你的意念专注在呼吸上。然后对于每一个吸气,心中也要了了分明。出息知道是出息,入息知道是入息,都要了了分明。一旦觉察到有妄念的时候,比如自心散乱,或者是贪瞋痴等情绪来了,要立刻轻松而坚定地把它带回到当下来,不要随着那个妄念妄想海阔天空去遨游了,快回来。一发现以后,马上把这个意念带回来,还是觉察、觉照、觉知你的出息、入息,还是要继续做了了分明。不执着于现在的任何一个念头,也不追逐过去或是未来的任何一个念头,精神完全放松,心也完全放松,无论出现任何境界景象,都不要理它,要随它去。
◎“随它去”的妙用
讲个“随它去”的故事。过去有位老太太,也跟着师父们修行,她到寺里想找住持和尚。过去住持和尚很难见到的,现在很多寺院也是如此,要想见住持、见方丈,见不到的。先到客堂联系,客堂知客师他会向当家师汇报,然后当家师认为有必要了,再去找住持或者是方丈,再请示、回答。住持和方丈是一个人,升座以前叫住持,升座以后就叫方丈。
这位老太太经常去寺里问怎么修行。这个知客师觉得,你个老太太还修行,你念念佛就行了,你还修什么啊,也没个文化,也不懂得佛理。
后来时间长了,总是问,推辞不过,这个知客师也很慈悲,跟当家师反映,他说:“老太太经常来问怎么修行,怎么回答啊?”
这个当家师说:“那好,我问问住持和尚,问他怎么修。”
住持和尚正有事,听当家师汇报以后,就说了三个字:“随它去。”
于是当家师就跟知客师说:“大和尚说了,随它去。”
有一天,老太太又来问了,她说:“法师啊,你问了大和尚没有啊,我怎么修啊?”
这回知客师很高兴,“大和尚说了,随它去。”
啊,这个老太太如获至宝,“随它去”,“随它去”,整天念着随它去,回去打坐,心里也念着随它去。
有一天啊,她的孙子掉井里了,人家来报告,“老太太,你的孙子掉井了。”
“随它去。”不动,如如不动,还在那儿打坐,不动。
“火上房了,着火了。”
“随它去。”
诶,开悟了,成就了。
这个老太太的故事说明什么问题?就是三心不可得,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全都不执着,就一个心念专注于这个随它去上,开悟了,证道了。
所以说修行得有这种执着。说他执着也好,说他专注也好,必须得有这种专注,这种执着。我们说的不执着是说的不执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不执着法相、非法相。所以说,她这种修行的专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如此打坐“观想”
再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一个老太太学打坐,问师父:“打坐观想什么啊?”
“观想阿弥陀佛。”
回来以后就打坐,念阿弥陀佛吧,想阿弥陀佛在哪儿呢?西方极乐世界这么远,站到我前头来好了。哎哟,站到我前头还是有点距离。好了,我对佛要尊重,站到我头上来吧。一想还不行,这个阿弥陀佛这么高大,站到我头上不把我压扁了,把我踩扁了?不行,不能观想阿弥陀佛。好了,我观想师父吧,师父才一米六、一米七,我能顶得住。一想还不行,这师父鞋上有土、有泥啊,我的头发上抹的杏花油啊,那把我的头发给我弄脏了,不能站着,让师父坐在我头上吧,还不行,这师父喜欢吃黄豆,经常放屁啊,坐到我的头上,崩一个屁,那我怎么打坐啊?还臭烘烘啊,还不行,不能坐着。她又动心思了,唉,这样好了,让师父头朝下,我顶着师父好了,又一想还不行,师父头光光,没有头发,我这个头上滑滑的,掉下去摔着师父怎么办啊?
你看,她就观想不成,她这个心静不下来,那就不行了。还是要像“随它去”的那位老太太那样修才能成就。
我们把觉知带到任何种类的禅修当中,把心安住在当下的觉知上,妥善地照顾好每一个念头,利用当下的每一个念头来修行。这是禅修的要领。
在工作和生活中,在一切时一切处,随时修习禅定,都是修行。
本书免费结缘,可在“正觉法宝流通”淘宝店恭请:https://shop115409732.taobao.com/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