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出家是人的一生身份和命运的改变
2013-04-10 19-54-21 来源: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作者:仁炟法师 点击:次
目 录
一、出家前后的不同
二、出家做沙弥要严守沙弥十戒
三、沙弥的修行功课
四、听招呼 守范围
五、子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六、僧人的父母家人
七、生死是大事
八、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
出家是人的一生身份和命运的改变
(根据2013年释仁炟法师在正觉文化吉江、吉驰出家践行会上的开示录音整理)
一、出家前后的不同
出家,是人的一生身份和命运的改变。
首先,未出家以前是佛门弟子,是居士,居家修行之士,带发修行,在工作和生活中修行。出家,剔除须发,披上袈裟,现出家相。没受大戒之前叫沙弥或沙弥尼,受了大戒之后就是比丘或比丘尼。
身份改变了,当然命运也改变了。做居士是护法,等于是佛教的外护,出家之后就是佛教的内护,就不一样了。当居士的时候是供养出家人,出了家之后接受居士供养,也转变了。
出家以后,身份改变了,责任也就不同。出家前是做居士,做护法,也弘扬佛法,主要是做护法,护持三宝。出家以后,责任就是弘法利生,不仅自己要修行,也要带领信众们修行,这叫自利利他,自度度他。
二、出家做沙弥要严守沙弥十戒
刚才吉江问“出家后怎样修?”在正觉寺剃度,首先要受沙弥十戒。十戒就是戒律。要让沙弥懂得十戒的内容,知道应该做什么,如何做。
戒是不许做,律是必须做,合起来就是戒律,总的来讲就是断恶修善。无论出家在家都要以戒为师,当然这里边的戒律是不相同的。出家人有出家人的戒律,在家人有在家人的戒律,各不相同。无论你是在家还是出家,都要以戒为师,严格遵守戒律,这是修行的前提和基础。
要出家的话首先要受沙弥十戒,这个等到剃度的那天跟你们讲。
三、沙弥的修行功课
出家后修行的功课,远远重于在家居士。
(一)背熟五堂功课
《佛教念诵集》中的早课晚课又称五堂功课。早课是两堂功课:楞严咒为一堂;大悲咒十小咒为一堂。晚课是三堂功课:弥陀经为一堂;八十八佛忏悔文为一堂;蒙山施食为一堂。合起来称为五堂功课。这五堂功课是寺院出家人的必修课,也叫早晚课诵,做沙弥的阶段要把这五堂功课背熟。
(二)熟知法器和唱赞
要把法器,包括铃鼓、铛子、盒子、引磬,大罄,木鱼等,学会、熟练这些法器的敲、打、唱、念,要学会唱赞。作为沙弥要学会敲打唱念,熟知法器和唱赞。
不要担心,唱赞旋律其实不多,常用的有六字头、八字头。像韦陀赞、香赞、伽蓝赞,这些都是六字头的,每天早晚课都要唱;像释迦牟尼佛佛宝赞、法宝赞、僧宝赞,这些都是八字头的。唱起来并不难,只要认真学,很快就会学会。
(三)学习《沙弥律仪》《毗尼日用》
《沙弥律仪》包括十戒、二十四种威仪,《毗尼日用》简称五十三咒,是出家人必须接受和执行的基本戒律和行为规范。
五十三咒,即出家人,每天起床、穿衣、吃饭等,都需要念诵偈子及咒语,共有五十三个。从早晨睁开眼起床,到晚上上床睡觉,鸣钟、闻钟、着衣,甚至上厕所、洗脸、刷牙、行走都有咒子,五十三咒这个都要会。
(四)听招呼 守范围
通过做沙弥的过程中还要发心,护持寺院,要完成师父和寺院常住交办的事情,做好自己本职工作,佛教就要讲“听招呼,守范围”。
五、子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以前来讲,剃度之前要考验一年,剃度之后要学习三年,然后才能受大戒。而现在,时代不同了,什么节奏都加快了,随缘吧,也不一定必须剃度三年后才能受大戒。像妙奖已经剃度四年了,他是2009年剃度的,现在还是沙弥,还没有受具足戒。头几年还喜欢在人前表现表现,为这事师父训斥过他好多次。从2012年开始,这方面改了许多,也沉稳了许多,并且帮着师父带领师弟们修行,教他们敲打法器、唱赞等。
师父要严厉带徒弟。有个徒弟出家不久,不懂规矩,师父批评了,他还在辩解,文过饰非,师父就罚他跪。看到他跪在地砖上,又担心受凉受寒,就让他跪在拜垫上。事后问他,知道为什么师父让他跪在拜垫上吗?他说知道:“师父心疼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师徒,亦父亦子,亦师亦徒呀!
六、僧人的父母家人
出了家,在正觉寺做常住,就等于进了保险箱了,提前进入共产主义了。现在国家的国策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出了家父母怎么办?有的是半路出家,出家前家里有小孩,小孩怎么办?正觉寺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出家人,不管你是不是在正觉寺出家,因为咱们正觉寺要建十方丛林,不搞子孙庙。
只要是正觉寺常住,父母有病,正觉寺帮着治病;父母到了退休年龄,咱们正觉寺给出退休金、养老金;父母生病了,正觉寺报销医药费、住院费,父母老了可以在正觉寺养老;父母有困难,正觉寺帮助解决。出家前家里有小孩,正在上学,正觉寺给小孩提供上学费用。
正觉寺对出家人采取这几项措施,目的是什么?就是让大家消除疑虑、消除顾虑,解除后顾之忧,安心办道、安心修行。
七、生死是大事
按照国家宗教局和中国佛教协会章程,规定男的出家年龄不超过60岁。
生死是大事。何时死?未知。但黄泉路上无老少,你能保证你活到59吗?你只活到49怎么办?有这种可能性的。仁炟不是盼你死,希望每个人都健康长寿。
我师父能行长老毛笔字写得非常好。他经常写的一句话就是:“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莫到老时再学佛,孤坟多是少年人。”这是我师父经常给信众们写的话。
“黄泉路上无老少,孤坟多是少年人”,这个话一点没错。你往社会上看看,猝死的,出车祸的,泥石流、地震、海啸,甚至校车惨案、托儿所惨案等等,生命很无常,无法预知。
人生只有两件大事就是生和死。这两件事是最大的事。能不能把生死大事处理好,这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逃脱不掉的最现实的问题。谁都逃脱不掉,谁都回避不了。
佛说在娑婆世界,人们生活在火宅中,在着了火的房子中生存。有些人觉得自己“我很快乐,我很幸福”,其实是在苦中作乐。苦中在作乐,这个乐是短暂的,不会长久,而且这个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苦。
大家怎么把这一生安排好?听闻到佛法,接触到佛法,知道佛法的道理了,怎么来实践了脱生死,超出六道轮回,这是咱们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
八、出家修行与在家修行
当然了脱生死有各种方法,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按道理来说每个法门都能成就。八万四千法门,无有高下。但内因外缘不同,成就的快慢也不同。
要怎样能成就得快,从个人来讲出家成就得最快。因为他放弃一切俗务专心修行。
尽管说在家是大修行,出家是小修行,这是一种说法。是从修行的难易上来讲,在家修行难。
在家有很多俗务要处理,有老婆孩子,上有老下有小,你要工作要生活要拉车,家庭比喻成马车的话,你就是拉车的马。套在车上了,你想解套都解不开,就往前走吧。上坡也得拉,过河也得拉。你不能把这个车放下,放下车前进不了,老婆孩子在车上,要挨饿,要受罪,受苦。小孩就像小鸟一样,靠着大鸟给它出去找食,叼虫子回来,叼鱼回来给它喂鸟。人到了中年就得尽社会的责任家庭的义务,这是人世间,在这种情况下修行就很难,所以说在家修行属于大修行。修行难,难修能修,难行能行,这才叫大修行,是菩萨行。
但是从修行的角度来说,出了家把俗务都放下了,没有那么多事了,这样可以安心办道,能够有更多时间来修行,所以说出了家从更多的角度来说是最有利最有好处。
出了家在正觉寺做常住,是供给制,一切都供给、全包了。家里有父母的咱们负责给养老,家里有小孩的,咱们负责帮着养小孩,给他们出学习费用,生活费用。
全包了。采取这个办法给出家人提供方便,解除后顾之忧,让出家人安心办道,精进修行。而且正觉寺有一整套修行方法——正觉修持法要,这是祖师大德们传下来的,经过总结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按照正觉修持法要修持,跟随祖师大德的修行之路,容易成就。
人的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都想能长命百岁,谁敢保证?仁炟哪天走,我自己也没有数,这得地藏王菩萨说了算。谁能保证自己能活到100岁,活到90岁?所以说如何解决每个人的生死大事是摆在每个人面前迫在眉睫的问题。
不要说我现在年轻力壮没事,谁知道啊?“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真是这个样子。
不是劝每个人都出家,这要看缘分了,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出家的缘分。仁炟不劝别人出家,建议大家要尽社会和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对父母要尽孝。
出家是大孝,小孝是在父母身边不离左右,大孝是出家。虽然不能在父母身边伺候父母,孝顺父母,但出家不仅自利,也在利他,不仅有现世的社会意义,更有其殊胜的功德和究竟的意义。古言“一子出家,九祖升天”,不但解决自己的生死大事,还能解决父母及列祖列宗的生死大事。
出家不是不孝,社会上有些人不懂这个道理,认为出家是不孝,什么都不管了,浪费社会资源,大逆不道,怎么怎么样,他们不懂咱们不怪他。
当初仁炟也没想过自己会出家。1993年地藏王菩萨给仁炟延长寿命,仁炟为了报佛恩出家了。出家后自修,同时要带领弟子、信众们一起修。出家后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出家后得到的历炼和佛力加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一句话,出家是仁炟生命中正确的抉择。
出家功德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刹
十方三世一切佛 诸尊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