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推荐
以六和敬作为我们生活与修行的准则与指南
2012-09-14 10-54-26 来源:博山正觉寺 作者:仁炟法师 点击:次
六和敬分戒、见、利、身、口、意六个方面,是佛教寺院僧团生活与修行,以及修行人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它的内容是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六和敬的基础是要求大家以戒为师,用戒律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论、行为。同时,也要求道场的每一个人要有正确的知见,要正确地理解佛法,保持正知正见,做到善护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在利益面前,先人后己,不争不抢,也就做到利和同均了。
我们博山正觉寺长期把六和敬写在板报上,放在显著位置,就是要以六和敬作为我们生活与修行的准则与指南。
毛泽东在战争时期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写了《反对自由主义》等许多著作,针对当时革命队伍内部出现的许多问题,做了批评和纠正。现在看来,这些著作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比如反对自由主义,毛泽东列举了许多自由主义的表现,并加以反对和纠正。我们现在仍有重申和探讨的必要。
比如有的人当面不说,背后乱说,会上不说,会下乱说;
还有的人,把自己凌驾于师父乃至佛法僧三宝之上,老子天下第一,以为只有自己了不起,以自己的见解与兴趣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甚至用自己的好恶来改造师父:师父合自己的意,就是好师父,不合自己的意,就不是好师父;
还有的拉帮结派,搞小团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对和自己意见不一或不睦的人坚决打击排斥,势不两立;
还有的对师父进行种种非议和非难,要牵着师父的鼻子走,对师父进行恫吓与威胁,似乎没有了自己地球就不能转动;
还有的文过饰非,成绩都归自己,错误都归别人;
还有的出于虚荣心,不接受别人的批评,知道错了也不改正,不忏悔,对别人的批评有抵触情绪,怀恨在心,拐弯抹角地推脱责任;
还有的整天找别人的缺点,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以上所有障碍和妨碍六和敬的种种表现的根源,是贪瞋痴慢疑五毒在作怪,尤其是贡高我慢心是六和敬的大敌。许多问题都是因为我慢心太重引起的,我们要想修行、要想了脱生死、永脱三途之苦,就必须向贪瞋痴慢疑五毒开战。以戒为师,按戒律严格约束自己,以六和敬来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使我们的道场永远成为清净之地。心净则土净,我们每个人的心地清净了,思想意识清净了,那么行为自然会清净。
和合僧团的建立需要每个人的努力与付出,大家要学会宽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里面的“宽”字就是要宽容,对同修们,对师兄弟们要宽容,不可以总是找别人的麻烦,挑别人的缺点,更不可以抱着“有他没我”、“势不两立”的心理。“有他在这儿我就走”,这种想法是极端错误的,是修行的障碍。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当时有六群比丘和六群比丘尼经常做坏事,以后又出现年轻一些的十七群比丘。他们做的坏事被释迦牟尼佛知道后,佛陀就严厉地斥责他们,说你们这样做不对,是错误的,以后不许这样做。于是便制定了相应的戒律。佛教的戒律就是这样因犯而制的。
2001年,仁炟读《四分律藏》时,常常对六群比丘和六群比丘尼,乃至十七群比丘义愤填膺,心里想他们有幸生在佛陀住世的年代,为什么不好好修行,却经常做坏事呢?
读着读着终于明白了:如果没有六群比丘和六群比丘尼,乃至十七群比丘他们做坏事,佛陀便不会制定戒律,没有戒律的约束便无从规范我们每个后辈修行者的思想言论行为。
于是我对六群比丘和六群比丘尼,还有十七群比丘开始怀有敬意和感恩之心。另一方面,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因为这六群比丘、六群比丘尼和十七群比丘做坏事而把他们赶出僧团乃至佛教,仍然采取批评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改恶向善,精进修行。
当然,佛教里对于犯波罗夷罪的人,即犯根本大戒者会有相应的制裁方式,不是我们讨论六和敬的范畴。
对自己要少看优点,多看缺点,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谨言慎行,去除我慢之心,象印光大师所说:看别人都是菩萨,只有自己是凡夫。要时时观照自己,提高自己的修行与修养,开阔自己的胸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学会和自己性格、意见不同的人相处共事。
我们建设寺院,为佛菩萨做事,既要有佛陀的宽广胸怀,发广大慈悲之心,更要修六和敬。过去讲“人尽其才,地尽其力,物尽其用”,我们要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要团结一致,把寺院建设好,要齐心协力,精进修行,弘扬正法,光大佛教。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