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版
  • ENGLISH
  • 首    页
  • 走进正觉
  • 新闻公告
  • 祖庭建设
  • 朝圣专栏
    • 朝礼九华
    • 朝礼五台
  • 佛教文化
  • 禅修茶道
  • 书画院

最新推荐

  • 山东省宗教事务条例
  • 《宗教事务条例》
  • 淄博市非遗保护中心领导实...
  • 博山正觉寺壬寅年结夏安居
  • 博山正觉寺新春助老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
  • 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
  • 禅茶音乐会chanchayinyuehui
  • 图说正觉tushuozhengjue
  • 公益慈善gongyicishan
  • 健康素食jiangkangsushi
  • 修行方法
  • 修行开示
  • 修行日课
  • 慧海拾珍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修持法要 /慧海拾珍 /要度众生,先不吃肉(宣化上人开示)

要度众生,先不吃肉(宣化上人开示)

2012-05-28 18-30-27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要度众生,先不吃肉(宣化上人开示)


    众生乃众缘和合而成,从十二因缘演变而成人。蚂蚁乃至细菌皆是众生,我们不用往外找众生,人自性中已有无量众生。现在科学发达,已经证明人体内有很多细菌和微生物,我们的五脏六腑中都有无量的众生。人吃的食物也是众生,譬如猪肉、牛肉、鱼类等,这些肉类中有很多细菌,人吃这些肉类,肚子里就有了这些细菌的种子。
    吃哪一类众生较多,就和牠成为眷属,与牠的因缘就加深,乃至纠缠不清不能分离。猪肉吃多了,就有机会生为猪;牛肉吃多了,就生为牛。那多吃米,是否也会变米呢?米是无情,而众生是有情。如果噉食有情众生,就会生为有情众生。人若禁食哪一类众生,就是度那一类众生。「度」,就是度过苦海,登涅槃彼岸。人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不应该吃众生肉。
    从前有一个吃肉的人,死后到阎罗王那里,他生前吃过的肉类众生,都要来跟他算账,这个吃肉的人还自我辩护:「我虽然吃肉,但罪不应该归我,应归咎于卖肉的人。」于是阎罗王传召肉贩,这肉贩也自辩:「我所以卖肉,都是因为有人买肉。如果没人买肉,我又何必卖肉呢?」肉贩和吃肉的就互相争论,后来两个人把责任推在屠夫身上。于是阎罗王又召见屠夫,屠夫也自辩说:「我确实是宰猪,但是因为有人买,有人吃肉,我才会屠宰;如果无人买,无人吃,我也不会宰了!」就这么各说各的道理,所说的尽是造罪业的道理。结果,阎罗王仍然判吃肉的人偿还血债。
    可见我们吃哪那一类众生,就与那一类众生结下不解之冤,所谓「肉字里边两个人,里边罩着外边人,众生还吃众生肉,仔细思量人吃人。」《楞严经》中也说:「羊死为人」,羊既然可以为人,猪牛也可为人,可是未得天眼通,不能观察其因缘,就以为猪是猪,羊是羊。人多吃众生肉,把本有的自性都埋没了,失去了灵性,变得更愚痴。所以想要度众生,先应戒食众生肉。欲度众生,先度自性众生,但是度生还要离相,无所执着,方为真度。


世间人对佛教的误解(慧律法师开示)


※神佛不分

    中华文化兼容并蓄,对于劝善的宗教皆能广为接纳。流傅至今,凡持香礼拜者,皆误以为佛教,实则,诸多民间信仰之神只,如:城隍爷、土地公、三太子、妈祖......,皆被门外汉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质、愿力迥异,应当究明。

    神为六道轮回的众生,属于鬼道之有福德者。或以生前对国家、人类贡献卓著,后代为追思其恩泽,立庙祭祀。或因民智未开,对自然现象无知,遂于山川雷电产生敬畏之心。

    人们认为神有掌控万物的生杀大权,主宰吉凶祸福的能耐,却不知神本身即是世间凡夫,其宗旨不外以劝善为主,并无圆满缜密之思想体系。拜神寻求的是现世的庇佑、消灾,但无法究竟解脱。其他宗教对所认定的神,神与人是主仆关系,永远无法平等。

    佛则是放下王位、妻儿,寻求真理的修行者,是出世圣人,彻悟宇宙人生真理,证得通达本性的智慧。他主张一切吉凶祸福,皆由人自招,若不在心地下手,彻底改善自己的思想行为,盲目的崇拜无法趋吉避凶,更不能净化自己的人格。佛以慈悲喜舍对待一切众生,他是一个指导者,因此佛与人是师生关系,只要依循其教法,人人皆可成佛,因此就本性而言,佛与人是平等的。

    ※智迷不辨

    常有人批判信佛为迷信。何谓迷信?不经审慎思考和理性明辨,迷迷糊糊相信,称为迷信。批判者往往未曾听经闻法,甚且连“佛”之本意亦无言以对,即主观认定佛教为迷信,此批判者岂非更为盲从、迷信?

    何谓智信?凡透过智慧判断,冷静观察,确知为善良美好,能令人解脱者,方去接受、相信,称为智信。梁启超尝言:“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非但不认同迷信,甚且鼓励以理性探索质疑,此种宽容大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便是智信的表征,也是佛教与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

    ※民俗外道误为佛教

    民间有许多习俗,或外道种种作为,皆非正信佛教,兹列举如下:

    ⊙算命看相:以抽签、卜卦、紫微斗数、摸骨......等方式,断言一生祸福。此系由于人对自身未来迷惘无措,盼能藉此指引方向,佛教则主张“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就能决定今后的命运,毋须仰赖算命,应自转因缘。

    ⊙ 地理风水:地理风水与南北极、磁场、地下的水流等有关,是有科学依据,合乎自然的。对未断惑证真的凡夫,确有影响。但已证阿罗汉果者,则所到之处皆是光明净土,此正可为“凡夫境转心,圣人心转境。”做最佳注脚。然而,佛教注重的是心法,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内在的心性远比外在的地理更重要。

    ⊙跳神扶乩:此系民间信仰的仪式,以灵媒为桥梁,进行种种祈求。此绝非佛教的产物,而是巫术的范畴。

    ⊙掷杯筊:人无法与神鬼沟通,便依我见自问自答,揣测神意.

    ⊙烧冥纸:始于汉朝纸商的促销术,沿袭至今,甚且衍生出纸扎冥具,祈令亡者受用的习俗。佛教主张,若欲做功德,当以亡者之名布施、印经、供养三宝,更能利益亡者。盖火化冥纸、冥具,仅鬼道受用,然亡者却未必投胎鬼道。

    再者,往生钱万不可烧,以其上印咒文,若火化则视同焚毁经书,罪过不小。

    ⊙杀生害命以为供品:不知情者往往以鸡鸭鱼肉供佛,以示诚意。然则佛教以慈悲为怀,主张众生平等,尊重一切有情之生存权。且六道众生,生生世世互为眷属,焉知所杀者,非过去生父母骨肉?是以其根本戒规即是--不杀生。

    ※错误认知--消极、悲观、崇拜偶像。

    佛教揭开生命的面纱,彻见其本质是苦、空、无常的,对于佛法未深入者,往往依文解义,认定佛教是消极而悲观的。其实,佛教对造恶消极,对行善度众则抱持舍我其谁的态度,十分积极。佛教愿拔一切众生之苦,因此是慈“悲”观,而非“悲”哀观。更有人批驳出家为不孝、逃避责任。殊不知,多元化的社会,需要各种人才。心灵救度的大任,正有赖僧宝来承担。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将相所能为。出家才是真正大孝,因为出离的是烦恼之家,所做的是绍隆佛种,弘法利生之事。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何等积极!

    外教徒常批评佛教崇拜偶像,但不知佛教施设佛像,乃是方便契合根器,让礼拜者见贤思齐,学习佛的精神和行为,并非祈求保佑。就如同国旗、国歌、十字架,皆为精神的表征,佛像亦是表法的。佛教原本就是即相离相,不离世间,不染着世间,而《金刚经》更是句句破相,何来崇拜偶像之事呢?但得无相,即心即佛。


灵验和不灵验(证严法师开示)

贪婪渴求人生贫困的「因」,
   心中无欲即远离求不得的苦果。

   在日本有一个村庄,东边是高山,西边是一片宽广的平原。

   某天,突然有一位老公公来到这个村庄,前面背着一尊地藏菩萨,后面也背着一尊地藏菩萨。他自问自答地说:「你们知道我几岁了吗?我已经三百三十岁了,我背着这两尊菩萨已经二百多年了……」

   老公公边走边跟大家说:「我要为这两尊地藏菩萨寻找地方供奉。这两尊地藏菩萨,一尊是灵验的菩萨,有求必应;一尊是不灵验的菩萨,不论你求什么,他都不会有所感应。」他又说:「我要把不灵验的菩萨安奉在宽广的平地上,再铺一条路,让前来礼拜的人容易行走;另外,把灵验的菩萨供奉在人迹罕至的山上,因为他很灵验,所以即使道路再难走、再危险,也一定会有人去朝拜的。」

   结果,不灵验的菩萨虽然供奉在平坦、好走的路上,却很少有人去朝拜;而供奉在山上那尊菩萨,却有络绎不绝的人潮前来瞻仰礼拜,使得原本枝藤缠绕、野草丛生的小径,没多久就被村人走出一条路来了。因为这尊菩萨很灵验,村人求健康得健康,求财富得财富,大家所求的都能如愿以尝,因此香火鼎盛。

   经过二、三十年后,村里的人都变得很富有也很健康。有人就开始觉得:「这样的生活过得太安逸了,很没意思,除非我比别人更富有。」于是许多人心想:「我如果要比别人更富有,只好让别人变穷、得病苦!」于是,大家就彼此诅咒,希望邻居遭受贫穷、病痛,而这些诅咒也一一应验了。

   二十年后,村子又恢复成五十年前的贫穷景况,而且比五十年前的贫穷更苦。因为五十年前,大家安分守已,勤劳地工作,后来却因为菩萨有求必应,大家一夜致富,生活富裕,于是养成什么事都有不做、不用心的懈怠习惯,现在连谋生的技能也几乎丧失殆尽,村民间又互相诅咒,日子便过得又穷又苦。

   百年之后,背来两尊菩萨的老人又出现了,老人来到村庄时说:「有灵验的菩萨不一定对人有益,因为人人若贪求无厌,常常就会害人不利已;害人不利已的贪婪心念是灵验最贫困的,这是贫困的『因』!现在你们应该用诚恳的心去朝拜不灵的菩萨,虽然他没感应,却也对人无害啊!你们要用平常心去培养信心,这样才对。」

   由于百年来没有人去朝拜那尊不灵验菩萨,因此道路早已杂草丛生,老人好不容易将他找了出来。从此,村人不再往山上跑了,他们就在平原上朝拜不灵验的地藏菩萨,因为不奢求是否灵验,所以大家都抱着诚恳、无所求的平常心来礼拜,不再贪求,而且靠自己的力量认真努力在生活,终于生活又渐渐出现转机。

   过了多年之后,这个村庄又恢复以前小康的生活,虽然不是很富有,大这却能勤合作、相互尊重,以一分纯真的心生活,日子过得很平和、自在。

   有些人总是求无止境,富有时还想更富有;又怕自己不够出色,于是就想尽办法还要更富有,甚至诅咒、侵害别人。藉此显耀自己,这就是凡夫心的毛病。

   其实,求佛不如求已,以一颗平常心尽自己的本分,凡事认真去做,将来必有一番成就;更要有「无所求」之心,心中有所求就有烦恼,唯有知足才能常乐!

 

分享按钮
正觉网     中国贸易报 佛教文化     华人佛教—凤凰 网     大渡网
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备案号:鲁ICP备18032971号    公安备案号:37030402000864号    电话:0533-4205918 传真:0533-420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