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宣化上人开示录三 (第一部分)
2011-12-01 13-19-08 来源:正觉谈 作者:chinahdd 点击:次
道德是为人的根本,有了道德,我们才能立得住脚。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三日上午观音七开示于香港西乐园寺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江河之水后浪推前浪。韶华易逝,世上青年逐老年,这样随之逐之,渐渐又归于老死朽灭,无踪无影,足见一切无常。
正因为一切无常,所以我们应该赶快找一个归宿。在座各位,总算幸运,找来找去,终于信佛了。信佛,能令我们得“常乐我净”──究竟之乐,所以我们应信佛。可是,也并不是说只是“信”便可以了,也要依法修行,若是只信而不修行,犹如说食数饱,于自己本身了无益处。所以古人说:
道是行的,不行何用道?
德要修的,不修哪有德?
所以,我们应该躬行实践,常把“生死”二字挂在眉梢,把“道德”二字放在脚下。这句话看起来很难懂,为什么说应该把“道德”二字放在脚下呢?因为,“道德”二字是为人的根本,好像树木的根一样,所以有了道德,我们才能立得住脚;反之,脚下无根,那么则无处可立,进退维谷,不能有所作为了。若是我们能把这二字实践了,那么,人格更可以立得住,而一切亦自然可以成功了,所以说:“‘道德’二字,是做人的根本。”《论语》上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务本才能生出道,这是古有明训的。
正如刚才所说,日子是似箭般在不知不觉间过去了,过去的且让它过去了。可是来者可追,对于未来,我们应立下宗旨,不让它糊里糊涂地度过。
西乐园一向的宗旨是提倡“净土法门”,主张大家精进念佛。所以每年的六月十九日和十一月十七日(农历),都照例地举行观音及阿弥陀佛七的念佛法会。可是呢,大家不可以就“照例参加”,马马虎虎地敷衍一下就算了,应该一年比一年精进,念兹在兹,在这七天里头,在在处处、时时刻刻我们都要勤念菩萨的名号,不可以懈怠。
我们要念菩萨,而不是要菩萨念我们,为什么说不要令菩萨念我们?因为,在这打七的期间,你若是挂打七的名,而杂念纷纷,也不勤称诵菩萨的洪名,那么大慈大悲的菩萨,一定会为你这个可怜的众生而可惜,为你不是诚心来打七而焦急。所以,大家应该至诚恳切地念,而且更进一步地要有一颗慈悲喜舍的心。如果能够这样,我敢肯定地说一句:“菩萨是绝对会加被各位的。”
同时,西乐园从来没有用帖子请过任何一个,大家都是自动发心来参加打七,这点可见大家并不是没有诚心,而这种自动发心的精神,也很值得嘉许。既然这样,我们更不要让这份真诚白费了,我们都要发愿念个“水落石出”,念至菩萨现身说法,才不枉这次参加打七一场。
今天是打七的第一天,在这开始打七的今天,我预祝各位今年能有所成就,否则,我要和大家算帐。要是帐算不清,可别后悔!闲话不多讲了,还是多念几句菩萨的洪名吧!
真正的好处,是说不出来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三日下午开示于香港西乐园寺
在天气炎热中,大家能不畏热,也不怕山高路远地赶来参加打七,究竟有什么好处?真正的好处,是说不出来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唯有真心的人,才能自然而然地领会到其中的妙处。
怎么样才能获得好处呢?没有其它,正如方才所说,只要真心地念菩萨的名号。真心,换句话来说就是专心。所谓“专一则灵,分歧则蔽”,能够专一,就自然能够感应道交。这种感应道交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可是这却要自己用功,旁人无法代替你,更不是可以侥幸的。
就拿“说食数饱”作一个譬喻:譬如一个人,光是说吃饭怎么样有营养,可是始终都不去吃,那么,饭纵使真有营养,而说的人能得其营养吗?所谓:
终日数他宝,自无半分钱;
于法不修行,其过亦如是。
我们念菩萨,也是这个样子,不能只是知道,或谈论念菩萨的功德就算了,我们要能真正地念到一心不乱,甚至于,更进一步地连水流、风动,在我们的耳中听来,也无不是称诵菩萨洪名的声音,所谓: 有情无情,同演摩诃妙法。
如果不能做到这一地步,不能一心不乱的话,那么,各相杂陈,风吹就是呼呼声,水流就是淙淙声,就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了。所以,我们应真实地念,而且在念的时候,不要掺入其它的妄念,这样才能够获得其中的法益。
其次,在打七时,应该重视打七的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至于西乐园一向的规矩,就是不得喧哗吵闹,以免障碍他人的修行。
在这七天的期间,我们又念“大悲咒”。这个“大悲咒”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没有相当善根,就连“大悲咒”这三个字,也不能轻易听到。现在大家不但能闻其名,而且更能受持读诵,足见各位具大善根,曾于诸佛时种诸善根了。既然有大善根,那么大家便不可轻易空过此生。
记得最初在西乐园打七,居士十有八九是不会念“大悲咒”的。可
是,到了今天,十个里有八个以上都会念了,这就是众居士们显著的进步。
现在我说一段故事,来证明“大悲咒”的功德:在我们东北地方,有一个财主,他拥有很多田产。有一年的秋天,这个财主他亲自随着四、五辆大货车,满载着高粱到市上去卖。因为乡间和城市的距离有一百五十多里路,所以,他在凌晨一时多,就赶车起程。可是在半途中不幸遇贼,那财主见前面有贼,就念起“大悲咒”。说也奇怪,那帮土匪竟然像瞎子一样,看不见他的车,于是乎,他们便安全度过难关。这是我所见闻“大悲咒”的灵感之一。
《大悲心陀罗尼经》上说:“诵持大悲咒者,能消诸难,遇火不焚,遇水不溺。”所以,我劝己经会念的居士,每日应最少诵持三遍,至于不会念的,也应赶快学。诵持“大悲咒”的功德,不但能退盗贼,更能消除百病,平诸魔难,所以我们应该诚心地诵持。
在这开始打七的今日,法会的气氛很好,很能郑重其事,希望各位再接再厉,更图精进!
只要肯努力精进,我们仍是可以“归去”的!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四日上午开示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己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这几句话,是五柳先生(陶渊明)所说的,可是不知道他在说这几句话时,是不是真的能够了悟到其中的意义。因为按照佛法来说,他这几句话是极为契理的。
什么是“归去来兮”呢?我们知道,自性法身,是从十方诸佛常寂光中流露出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的自性,是与诸佛无异无别的,若不是这样,就不能称为“皆有佛性”了。我们现在不能了悟自性,这是因为我们染杂了这个娑婆世界的尘劳五欲,以致于背觉合尘,所以便不能了悟自心,识见本性。可是我们千万不能就这样颠倒沉沦,应该返本还源,背尘合觉,所以说“归去”。意思是叫我们恢复自家的本来面目,或者仗着佛、菩萨的愿力,念诵佛菩萨名号的功德而得生净土,这也可以称为“归去”。在已悟自心,已生净土之后,发大愿心,倒驾慈航来救度众生,这就叫“来”。
那么,“田园将芜胡不归”中的田园,又是指什么而言呢?田,就是说“心田”,这个道理很浅显的。我们平常听人说“茅塞顿开”,若是我们不好好地修心,那么杂念丛生,好像田园里头长满了茅草一样,把大好的心田都荒芜了,这就是“茅塞不开”,再也不能返本还源,明心见性了。“胡不归”,这三个字,是十方诸佛、一切圣人们苦口婆心之语,他们都说:“可怜愚痴的众生啊!你为什么不快些回头是岸呢?”
“心为形役”,就是说众生既着六尘之境,不能了悟自心,所以处处都被尘境所转。为吃的奔驰,为利忘躯,流转于生死苦海中,受种种的苦,所以万悲俱生,苦不堪言,这又是“惆怅而独悲”的意义了。那么,我们这一般众生,是不是注定无药可救呢?注定永远陷于六道轮回的深渊呢?绝对不是的。过去的,虽然错了,可是我们还可以寄望于将来,应知“来者可追”。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更不能像以往一样地背觉合尘,“心为形役”了,以前的一切不信因果、不勤修行、造业、杀生等等,都是不对的;而今日的打七、念佛,却是对的。所以我们应该“觉今是,而昨非”,对于善的,便要保留;对于恶的,立刻痛加悔改。古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其实,在我们修行人的眼中,一寸光阴简直就是我们的一寸命;少了一寸光阴,就等于我们短了一寸命一样。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
要改恶迁善的,赶快吧!我们“实迷途其未远”,极乐世界在望了!只要肯努力精进,我们仍是可以“归去”
的!
罪本来是无形的,如果能真正生出忏悔心,便是“弥天大罪,一忏便消”。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四日下午开示
佛之“法力”极大,而众生的“业力”却与之相等,所以说凡夫是“业重情迷”,而佛却是“业尽情空”,所以圣、凡之分,在于“业”是不是已经尽了,“情”是不是已经空了。又说:“觉者,佛也;迷者,众生。”就好像上午所说的,众生因为背觉合尘,被一切尘劳五欲所转,所以业障愈来愈深,而佛能超脱一切五欲尘劳,不再造业。众生因为业重的缘故,所以凡是想成佛了道的,必须先要忏悔自己的罪业,如果不生忏悔心就想成佛,这就犹如“煮沙成饭”,虽然煮到恒河沙那么多的劫,也不可能成功的。
所谓“忏”,是忏其前愆,对以往所犯的罪业生大惭愧心。“悔”,是悔其后过—— 立定主意,改过自新,永远不再犯错,正如袁了凡居士所说:
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
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如果我们不勤忏悔,那么,我们所造的罪业,就会使我们堕落,不知“伊于胡底,莫知所止”了。
凡是佛教徒都会记得,在皈依时,把自己的姓名报上后,便忏悔说:
从于无始,以至今生 ,毁坏三宝,作一阐提,
谤大乘经,断学般若,弒害父母,出佛身血,
污僧伽蓝,破他梵行,焚毁塔寺,盗用僧物,
起诸邪见,拨无因果,狎近恶友,违背良师。
现在,为了重新唤回大家的记忆,我且把这段“忏悔文”,很简单地向大家解释一下:
我们从无始劫以来,直至现在,所做的罪业,真是不可胜数。第一,是毁谤佛、法、僧三宝,其中又以毁谤“僧宝”的罪为最大,因为僧人是代表佛陀来传扬佛法的,所以,谤僧的罪是“不通忏悔”的。
什么叫“阐提”?这是梵语,翻译成华语是“信不具”或“无善根”。譬如你对这种人说法,他不欢喜听,甚至于就干脆地说:“我不信!”你说,这是不是把自己的善根都给断送了呢?“谤大乘经”,就是诽谤大乘经典。譬如有人说佛经的道理是假的,或者说大乘经是魔王所说的等等,这也是一种“不通忏悔”的罪行。
至于“般若”也是梵语,翻译成华语是“智慧”。般若,又分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三种。可是无论哪一种都好,若是断学(不去学),就会愚痴。愚痴的果报,是会沦为畜生道。“弒害父母”,这一句包含了杀阿罗汉和杀圣人的罪。譬如,提婆达多杀四果阿罗汉,这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
其次,“出佛身血”,也是一种“不通忏悔”的罪过,可是有许多人误解了,以为这只是指佛在世时,用刀割截佛陀的身体,才算是犯了这条罪行。其实在佛灭度后,凡是有毁坏佛像者,都算在内。譬如故意去剥落佛像的金漆、损毁佛像等都是。虽然,这不是损害佛的肉体,可是,这个罪却和用刀截割佛的真身一样。
“污僧伽蓝”,是指亵渎了寺门梵寺。譬如,在寺庙上住的在家夫妇,若在庙内做出不正当的事,吃肉杀生等等。至于“破他梵行”,是引诱本来清净不染的出家人破犯戒律,这也是“不通忏悔”的。“焚毁塔寺”的意义很明显,就是说焚烧及毁坏寺门佛刹。譬如,昔日冯玉祥火烧白马寺和少林寺等。“盗用僧物”,就是用不正当的手段来夺取常住的财物。这种人心里所存的,都是一些邪知邪见,自以为是,常常说着无因果的曲调,于是倒行逆施,无恶不作,无所不为,这样又怎能不堕落呢?
最后,要说到“狎近恶友,违背良师”了,“恶友”,在儒家称为“损友”,好像时下的“阿飞”,以及黑社会的人物等,我们都不应该与之为伍,因为这都是恶友之类。有些人交上了这些损友,就渐入歧途,不听师长的劝告,为非作歹,黑白不分,冠履倒置,你说多么可怜!
以上所说的这种种罪愆,都是非常要不得,但却很容易犯的,那么,若是不幸地已经犯了又怎样呢?也不要灰心,所谓“弥天大罪,一忏便消”。罪,本来是无形的,如果能真正生出忏悔心,也未尝没有商量之处。
大家切不可自暴自弃,自甘堕落啊!
五、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希望大家都能明白不忏悔的害处和能忏悔的益处。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五日上午开示
昨天我曾很简单地对大家解说一段“忏悔文”,只是解释到“狎近恶友,违背良师”,现在,我继续把它说下去:
“自作教他”,我们知道无论杀、盗、淫、妄、酒,都是不正当的行为,而每种的罪业,又分有因、缘、法、业四种。譬如说杀吧,杀有“杀因”、“杀缘”、“杀法”、“杀业”,无论哪一种,又都离不了“自作”,或“教他作”。
“自作”,就是不假手旁人,亲自去做不正当的事。“教他作”,就是鼓励和教唆别人去做不正当的事,这种间接犯罪的方法,比直接的还要罪加一等,因为它在已有的罪上还加上狡诈的罪行。所以“自作”固然有罪,而“教他作”的罪行更大。
什么是“见闻随喜”呢?这就是知道了别人在犯罪,而帮助他去犯,就是古人所说的“助纣为虐”。我们试闭目想想,从无始劫以来,我们究竟犯了多少次这样的罪?我想不用说得那么久远,就在我们短短的一生中,所犯的也就不可胜数了。所以“忏悔文”接着又说;“如是等罪,无量无边。”我们的罪不但是算数之所不能及,也可以说是大到无有边际的。
既然知道了自己罪深障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对呢?不用说,自然应该在佛前至诚恳切地忏悔。所以“忏悔文”又说:“故于今日,生大惭愧,克诚披露,求哀忏悔。”“克诚”二字,是忏悔的时候所必须具有的心。有些人对师父忏悔,非常地马虎,常常藏头露尾地把过错给遮掩。这表示他并没有诚意来忏悔自己的过失,像这样的忏悔,就算历尽百千万亿恒河沙劫,也不能把罪业消除干净的。
所谓“直心是道场”,我们无论在谁的面前忏悔,也要把话说得清楚,不要说一些个模棱两可的话。譬如,问他有没有犯过这种过失,他就说“不记得”,或者说“可能有”等等。这种不彻底的忏悔,不但不能消除罪业,反而会种下恶因,因为佛法是丝毫也不能马虎的。可是有些人也会说:“某某人作了哪些恶业,可是现在却飞黄腾达,是不是没有因果,没有公理?”有一首偈颂这样说:
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由此可知,造业是必有报应的,只是时间的问题,看看因缘是否会合罢了。有人又会说:“‘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那么,是不是没有办法消除罪障了呢?”也不是没有办法,办法就是“惟愿三宝,慈悲摄受,放净光明,照触我身。”希望佛、法、僧三宝,能够本着慈悲的大愿,用清净无碍的大光明,照触到我们的身上,这种净光照后,能令我们三障消除,如云开见月般,复现出我们本来的清净心性,所以说:“诸恶消灭,三障蠲除,复本心源,究竟清净。”
说完了这首“忏悔文”以后,我希望大家都能明白不忏悔的害处和能忏悔的益处。另外,还有一首“忏悔文”这样说: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这首“忏悔文”不但能忏悔罪障,而且能把我们所以造罪的原因说出来。所以我希望每个人天天都能在佛前,诚心地念诵三遍或数遍。现在,我也把它略略解说一下:
“往昔”,就是以前。近的以前是今生的以前,远的以前是无始劫以来。在这往昔的时光中,我们不但出牛胎,入马腹,一时姓张,一时姓李的轮转于六道之内,而且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又不知造了多少罪业。为什么我们会造罪呢?“忏悔文”中说得清楚,“皆由无始贪嗔痴”,这意念上的贪、嗔、痴三毒,就是萌发无数罪业的根由。还有因为这三毒的作祟,我们的身体又做出了杀、盗、淫三业,在语言上也产生了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罪,所以文中又说:“从身、语、意之所生。”无论是身体上犯的杀、盗、淫三业也好,还是语言上所犯的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也好,或者是在意念上所犯的贪、嗔、痴也好,我们都要恳切地忏悔。否则会如入泥沼,愈陷愈深,罪业愈来愈重,把我们压得喘不过气,不能自拔。
在座各位都具上上的善根,我相信大家都会不忘忏悔,而一定能够发愿把罪业忏悔和消除尽的。
把皈依那天,看作我们的生日。我们修行的阶段,从那时候算起。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五日下午开示
一年里头有“春、夏、秋、冬”这四季,这是人人所知道的事。然而大家是不是知道,在人生的路程上,也分为“生、老、病、死”这四个阶段?因为谁也免不了一死,所以,我们应好好地为自己的身后归宿打算一下,这就要修道了。从修行方面来说,也可分为“学、行、成、了”四个阶段:
人生由一至二十岁,可说是“学道”的时期。在这段时间,我们应好好地读书,或学佛法,这就等于《大学》中所说的“在明明德”一样,这时应把自己的光明德性弄明白。二十一至四十岁,是“行道”的时期,应该学以致用,把以前所学的,所明白的,用以普度众生,匡扶世俗,这是《大学》中所说的“在亲民”。
四十一至六十岁,便到了“成道”的时候,这是《大学》中所说的“止于至善”。可是孔子所说的“至善”并不彻底,并不能达到真空、涅槃的境界,并不是究竟的,所以我们还要“了道”。在成道以后归于涅槃的境界,这要比儒教的三纲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更为圆融了。
也许有人会这样说:“我在一到二十岁的时期中还未信佛,这样说来‘学道’的时期已经过去了,那么是不是没有机会学,也不用学了呢?”可是我们要明白,方才所说的四个阶段的年期,只是一种理想,这并不是硬性的规定,所以我们可以把皈依那天,看作我们的生日,把我们修行的阶段从那时候算起。
有些人又说:“我皈依了四、五年,可是一点佛法也没学到。”其实你皈依了四、五年,在佛教里只不过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罢了!所以,我们不用引以为憾,说自己没有用。佛法深奥,只要你在皈依的二十年中努力去学道,不是一样能有所成就吗?或者老一辈的居士又会感慨地说:“我现在已八十岁啰,恐怕没有机会二十年又二十年地活下去吧?”一点也不错,“时光减处命光微”,时日确是无多了。那么你也可以把时间缩短了来算,譬如两个月修道,两个月行道,如此类推,只要肯下真心与决心,老当益壮,精进勇猛地一步一步做去,也是可以成功的,努力吧!
我们要夙兴夜寐地去礼佛、念佛,为求消灭罪障,为法忙。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六日上午开示
夙兴夜寐为谁忙? 众生难度颇堪伤,
迷诸尘劳性颠倒, 耳提面命化无方。
夙兴,是早起;夜寐,是夜眠。有很多人兢兢业业,早起夜眠,为的是什么?究竟是为我忙呢?还是为你忙呢?还是为他忙呢?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人都无法回答,甚至于有人索性就说:“无事忙!”啊!那可奇怪了。然而却偏偏有人去做连自己也不清楚的事。譬如商人,他们一天到晚都想着自己的“生意”,弄到睡也睡得不安眠,这就是夙兴夜寐为钱忙。乃至于士、农、工、商,凡是想成功的,便会不由自主地要“朝起早,夜眠迟”了。《诗经》里有这么一段:
鸡既鸣矣!朝既盈矣!
匪鸡则鸣,苍蝇之声。
这几句话,如果照普通的口气来说,就是:“鸡好像已啼了吧!现在已是早上了吗?啊!原来不是鸡在啼,只不过是苍蝇的声音罢了!”这段《诗经》是形容古代的贤明君主。你看,身为皇帝,晚上尚且不得好睡,整晚惦记着只要天亮了便应临朝理事,以致神经过敏地把苍蝇的声音听为鸡在鸣叫,这就是“夙兴夜寐为民忙了”。所谓“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若是遇着了这样贤明的仁君,老百姓就可以过着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幸福生活。那么,身为君主的,难道可以不夙兴夜寐地为人民谋幸福吗?
至于我们修道的人,也要夙兴夜寐,既不是为利忙,也不是为名忙,而是为“法”忙。我们要“夙兴夜寐,以事诸佛”,要朝起早,夜眠迟地日日礼佛诵经,表示我们是个忠实、诚挚的佛教徒,并不是口是心非,能说而不能做的。况且礼佛,又包含了专一其心,恭敬其身的意思。并且礼佛更能消除业障,所谓“佛前顶礼,灭罪恒沙”。罪,幸亏是无形的,若是有形的东西,便会把恒河沙那么多的世界都充满了。所以,我们要夙兴夜寐地去礼佛、念佛,为求消灭罪障,为法忙。
可是,众生的品性,是极其难测的。譬如他欢喜吃甜的,给他酸的便不高兴;欢喜酸的而给他甜的,也不高兴,诸如此类,若是不认识众生的性,就无法去度众生了。可是佛有智慧,他能够熟知众生的根本,所以便能随类应化,时常奔走跋涉,不辞劳苦地去度众生。不过,众生并不因此而感动,反而不肯接受佛、菩萨的度化,所以说“众生难度颇堪伤”,“伤”就是悲伤,为了众生的愚昧颠倒而悲伤。佛菩萨是常常生“大悲”心的。
为什么众生会这样难度呢?“迷诸尘劳性颠倒”,这就是一个答案。因为众生在无量劫里头深染六尘,于是便在苦海中,头出头没,辗转沉沦,弄得颠颠倒倒,以苦为乐,以非为是。譬如现在的人,明明知道服装太时髦了,就不庄严,也会生出不良的后果来,可是呢?人人都明知故犯,互相比赛竞争,却不知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又譬如战争中所用的武器,人类不但不把它消灭,反而“精益求精”,努力寻求发明一些愈多愈妙的杀人武器。你说!这不是颠倒是什么?为了众生的颠倒,一切圣人、善知识们都苦口婆心地谆谆劝导我们这班可怜的众生,像长辈提着小辈的耳朵来当面训导一样。可是呢?众生却置若罔闻,甚至还千方百计地隐瞒自己的罪错,不被师长们知晓,这真是“耳提面命化无方”了。
啊!众生犯罪的本领,可谓至矣尽矣,连佛、菩萨也感到难以化度我们这班可怜的众生,你说这不是很值得悲哀吗?
有了真诚的意念,就是凡夫的心和佛菩萨的光相通,所谓:“光光相照,孔孔相通。”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六日下午开示
念念真诚念念通, 默默感应默默中;
直至山穷水尽处, 逍遥法界任西东。
刚才所说偈颂,大家能否了悟其中的真义?
“念念真诚念念通”:第一个“念”字,是心中所发出的念。第二个念,是有之于心而形之于口,从口中发出的。若只存有第二念——口念的“念”,便不能算是真诚的念了,所以“心”、“口”俱要真诚,这是对念菩萨或念佛而言的。我们要念到心口合一,一而不二。我们不可随便地念,也不可散乱地念,也不可夹杂其它的妄想而念,如果能做到这几点,便可以称为“真诚”了。有了真诚的意念,一定会有感应的。这感应是什么呢?就是凡夫的心和佛菩萨的光相通,所谓:“光光相照,孔孔相通。”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应呢?譬如打电话,号码打通了,对方一声“喂!”于是乎就可以畅所欲言,有了联络。念菩萨圣号也如同拨电话号码,到时菩萨就会问你:“善男子(善女人),你想求些什么?”于是你就可以有求必应了。若是没有诚心,这就好像是五个号码你只拨三个号码就住手了,那又怎能把电话打通呢?念菩萨亦复如此。假使你念一会儿又不念了,这就没有诚意,那是一定不会通的。这种光光相照的感应,是只有身受的人才能感觉到的。譬如打电话,也只有拿起听筒收听的人才能清楚对方的话,凡夫的肉眼是无法看到声波的去来,所以说:“默默感应默默中”。
“山穷水尽”是“百尺竿头重进步,撒手天空另有天”的境界,念至山穷水尽时,简直是念而不念,打成一团、念成一片了,那时就可以“逍遥法界任西东”。若是我们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应念而往;要想倒驾慈航,回来广度众生,也可以应念而回到极乐世界之东的娑婆世界,乃至一切法界,也无不可以应念而往。所以说:“任西东”,所谓:“一如意一切如意,一自在一切自在。”所以我们学佛,处处要真诚,不然便是虚伪,虚伪便会“开空花,不结果”,所以学佛切记不要自己骗自己。
其次,古人也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我们不可有依赖心,应知感应是自己所招,并非从外得来的。有人说:“念佛得生净土,是仗佛力所接引。”此话可以说是对,也可以说是不对,为什么?因为“接引”这个说法,只是对机而言。因为众生的贪,都是希望能用力少而收效大,好像放高利贷,放出的少,而收入的多,所以圣人随机应变,说出了“佛力接引”的话,目的是叫一切众生努力去念。
其实他们念佛、菩萨的名号而能往生净土,也是全凭自己的力量。怎么说呢?念佛是佛替你念的吗?你念菩萨的那个念,是菩萨生出来的吗?如果不是,又岂能说是仗他力?譬如佛菩萨放光加被你,这也是你自己念佛菩萨的功德所感。再拿打电话作一个例子,如果你自己不打电话,又有谁来接你的电话?所以念佛也是这个道理。有这种希望仗佛力的接引而能生净土的心,其实就是贪心,就是依赖,是要不得的。我们修行要仗自力,打起精神,鼓起勇气,勇猛精进,应知果报并不是人家能够赐与的,所以念佛也可以说不是仗佛力所接引。
古人又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我们学佛,也要挺起胸膛来这样说:“佛陀本无种,众生当自强。”若是不这么样,整日依赖佛力接引,犹如富家子弟依赖父兄遗业,终会把自己害了,大家猛醒啊!
自己贫、病,固然应促长修道的心,看见别人贫病老死,也要引以为惕。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七日上午开示
病后始知身是苦,死后方知错用心。
这是众生的通病。在没有病时,满以为在世间非常快乐和满足,到有病的时候,不能动,也不能吃,一切都不自由了,再加上种种难以忍受的痛苦,才觉得原来这个身体是令我们苦的,可是呢?已经太迟了。所谓:
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谁叫你自己在没病的时候,任作胡为,不好好地珍惜自己。病是这样,生死大事也是这样。
“死后方知错用心”,平时不加检点,等到见了阎王时,才知自己生前所行所事及存心都不正当。生前看见别人念佛,自己反而去讥谤他,说他迷信,笑他愚痴,但现在后悔已晚了!刀山油镬之苦,都是自己招来的。就像刚才所说“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谁叫自己事前没有准备?
所以朱子说:“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在我们未下雨时,早就应该顾虑到下雨时可能发生的事。譬如北方的窗户,都是用纸糊的,所以在未下雨时,就应把窗纸糊好,省得雨水溅湿了屋内的东西;若是等到下雨时才赶忙去糊窗,那未免太迟了一点。又好像在穷乡僻壤的地方,没有自来水管的设备,所以你在盖房子时,就要考虑水源的问题。若是到了渴时,才记得去掘井,那不是太晚了吗?
我们学佛的人,都明白一切无常,不免一死。可是!为什么不为自己的“死”先下一番工夫呢?所谓:
若要人不死,先下死工夫。
死工夫,就是譬如今天的打七念菩萨。我们打七,第一,是为求世界和平;第二,是为自己的身后打算。这就是“未雨而绸缪”了。我们打七要年年参加,不可中断,这样才能与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结大因缘。我们必须念到好像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师父,观世音菩萨好像是我们的朋友一样亲切,既然能做佛的弟子,做菩萨的朋友,而且能年年月月日日都是如此,自然会成“老友”了。这样,佛、菩萨是一定会在我们临命终时,接引我们到西方净土去的,这点大家切莫怀疑。所谓:
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一起便途迷。
我们听善知识的话,不应该存有半点疑心。譬如善知识说:“修行要下苦功”,你就应该相信。若是你能信得彻底,那么你一定可以明心见性,返本还源。所以我们要常听善知识的开导,他教你“念佛”,你就应该依教来念佛;善知识他叫你“不要任性”,你就不要任性。这就是修道的要诀。
方才说:“病后始知身是苦”,可是呢?人若是不经过一番的病苦,是绝不肯发心修行的;因为在没病时,他不知痛苦。又有一句话说:“富贵学道难”,若是一个人很富有,那么,样样如意,你叫他如何会想修道呢?所以,贫、病都是我们修道的助缘。病来了,也不必忧;贫来了,也不用愁。有一首偈颂这样说:
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
不是热他人,渐渐轮到我。
自己贫、病,固然应促长修道的心,就是看见别人贫病老死,也要引以为惕。人生有如“长江后浪推前浪”,若能及时发愿往生,则事前有个准备,不至临时手足无措,手忙脚乱了。好像国家若不经过一番变乱,人民都会耽娱爱乐,不晓得爱国卫土,现在的佛教也是如此。现在的人都不谋复兴佛教,所以佛教便显得委靡。
要知道提倡佛教,责任不单单在比丘或比丘尼身上,而是在每一个佛教徒的身上。若是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引咎自责,那么,还愁佛教不发展吗?现在有些佛教徒以为佛教不及外教时髦,所以不敢对人说自己是个佛教徒,甚至于还附和别人说佛教是迷信的,你说,这样可悲不可悲?譬如九龙的道风山上有一个外道的团体,专门收容那些佛教的比丘及比丘尼,经过他们一番“改造”之后,那些忘本的人竟然诽谤佛教。所以,真心信佛的人,应宁死不变,提起勇气来,不可因为别人的讥笑或利诱而变志。如果每个人都不忘记自己是个佛教徒,那么,佛教复兴是必然的。
一般的外道虽然目前极盛一时,可是天道循环,物极必反,大家切不可被外表的兴衰而动摇自己的心志啊!真理是不灭的,佛教的复兴全凭大家的努力!
众生的心性,本是磊落光明的,只是被无数的罪障、妄念遮蔽罢了。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七日下午开示
欢喜快乐,而厌恶痛苦,这是众生的品性。然而,因为众生是愚痴的,他们不知道怎样才可以获得他们所欢喜的快乐,脱离他们所厌恶的痛苦。所以,虽然众生口里,老是喊着寻求快乐的口号,可是很不幸地,却愈来愈痛苦。
菩萨是慈悲的先觉者,他知道怎样才可以离苦得乐,面对着一班可怜的苦恼众生,菩萨便本着大悲的心肠,发出了闻声救苦的宏誓。所以,我们众生,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只要我们至诚恳切地念诵“南无观世音菩萨”的名号,菩萨便会用他的无边法力,度脱我们,使我们离苦得乐。这种乐,是究竟之乐,是西方的极乐。换句话说,念菩萨的名号,不但能够脱离世间一切痛苦,并且能够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得到“常乐我净”的清净和究竟之乐。
念菩萨就能离苦,就能了悟心性,恐怕没有这样便宜的事情吧!多疑的钝根众生,也许会这样地问,可是呢?菩萨就是立志要做便宜众生的事,所以,才说出这个方便的法门。然而有些的众生,连这种绝顶便宜也不知道,这是多么可惜啊!
有些人又会说:“念菩萨的名号,能消罪除苦,这点我相信。可是为什么念菩萨的名号,也能使我们明心见性?”几天前,我曾说过“打电话”的譬喻,现在,我再说一个更简单的比喻吧!
譬如,一个人被蒙上了眼睛,于是乎他就觉得四周都是漆黑一片,走起路来,到处碰壁,碰得焦头烂额,苦不堪言。可是自己却不晓得解除眼睛上的束缚,幸好遇着一个慈悲的人,看见他这副可怜相,便走上前,替他除下眼睛上的束缚。所以,这个曾经看不见的人,现在可以看见了,不再痛苦,也不会到处碰壁。
“念菩萨能明心见性”的道理也是这样。我们众生,就譬如方才所说的那个蒙上眼睛的人,他本来没有盲,只不过受了一块布帛的遮掩。我们众生的心性,本来也没有失掉,本来也是磊落光明,只是被无数的罪障、妄念遮蔽罢了。菩萨,譬如那位慈悲的人,他替我们解除那些掩蔽着我们光明本性的业障,于是,我们便可以返本还源,恢复到本来的面目了。
所以,我们切不可不念菩萨的名号。因为,若是那个被蒙上眼睛的人,不肯求援,也不肯接受别人的帮助,那么,碰壁事小,若是因为看不见路途而掉进深渊,那岂不是危害了自己的性命!
世界上诱人的罪恶多得很,若是一不小心,掉进了罪恶的深渊,失掉了人身,那便是万劫不复,千古遗恨了。居士们!赶快接受菩萨的劝喻,常常持诵菩萨的洪名,让菩萨快些救度我们脱离这生死的苦海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八日上午开示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这两个字,不但我们众生逃不了,甚至连佛、菩萨也不能避免的。只因菩萨的眼光远大,所以不造恶因,而受的也是乐果,可是众生却眼光如豆,只为目前打算,常种恶因,所以也常吃苦果。
所谓“多栽桃李少栽荆”。多种善因,无疑地就是替自己预备了锦绣的前程。假若只顾目前,多行不义,不种善因,那么,无疑地也是替自己的前途预备了荆棘的途径。
什么是锦绣前程呢?“遥指西方落日边”,“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那又什么是荆棘前程呢?唉!“地狱无门苦自招”。在极乐世界里,黄金为地,七宝为池,天乐风飘处处闻,事事无不称心满意,还可以见闻佛法,速成佛道;然而在地狱里呢?刀山、油镬、剑树、洪炉,就是最好的伴侣了。
对于选择前程,众生是绝对自由的。若是志在西方,发愿要往生净土的话,那么,要精勤念佛菩萨的名号便可以了;若是喜欢地狱,更简单,行恶事就堕地狱,这是必然的。可是,我敢肯定地说一句,没有人宁愿下地狱,而不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除非他不信有地狱和有极乐,除非他不知道有痛苦的地狱和极乐的净土。
对于“断善根、少信心”的人,我们是没有办法度的;可是对于“不知道”的人,我们却应该生出一种慈悲的心。外道的人常说:“天国近了,天国是你们的”。我们信佛的人,也应该为法忘躯,奔走跋涉,对自己的亲友们,说说念菩萨的功德和极乐世界的好处。“极乐世界是众生们的”,若是你能常常说这种道理,那么,你就是一个大道心的菩萨了,和菩萨一样行径的人,就是不退菩萨为伴侣了。所以,我们不但自己要念菩萨,也应常常劝别人也念菩萨,这样,才可以说得上是一个佛教徒,才可以说是不忘皈依时所发的四宏誓愿,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对于具有相同佛性,与自己无分别的众生,我们能忍心让他们痛苦,不设法令他们快乐吗?
“有志者,事竟成”,众生虽然难度,可是我们信佛的人,二六时中,切记不要忘了度众生。
常常拿“戒定慧”来警惕自己,这对于修行是会有所帮助的。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八日下午开示
戒、定、慧三无漏学,是修行人所必须具有的。
戒,虽然有五戒、十戒、菩萨戒等等,然而最基本的,要算是五戒,那就是戒杀、戒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能持戒,就不会造罪。
什么是“定”呢?照普通来说,就是禅定。范围广一点来说,就是不变的意思。有些人修行,妄想很多,今天参禅,明天听说念佛的功德大,于是便舍参禅而念佛,过两天又听说念咒的功德殊胜,于是又不念佛而念咒。诸如此类,今天修这个法门,明天又修那个法门,结果一事无成。又有些人对于念佛和念菩萨,一曝十寒,今天念,明天便不念,这都是没有定力的缘故。定力对于我们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定力,那么,修道一定不成,而且也会因为缺乏定力、道心不坚的缘故,很容易受到外来的引诱而堕落。
其次,说到“慧”,就是智慧。世界上的人,有贤愚之分,究竟为什么有些人聪明,而有些人却愚痴?当然有其中的因果。凡是在过去生中修行念佛的人,今生较有智慧;反之,不曾种下善根的,智慧便逊人一筹了。《大学》里说:
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所以由“定”中,也可以产生出“慧”。若是不“定”的话,那么杂念丛生,奔波劳碌,又怎能冷静地判别是非、明白真理呢?
“戒”,是一种规律,防止我们犯罪的;在不犯罪中,我们又要修道。而修道的秘诀是“定力”。有了定力,便能产生智慧,更能进一步地了道,成佛。
“戒定慧”这三个字,是修行人所必须具有的条件。不持戒,就会造罪招业;缺乏了定力,就会修道不成;没有智慧,便会愚痴无知。
我劝在座各位,都能把“戒定慧”这三个字,作为修道的座右铭,常常拿来警惕自己,那么,我相信对于修行,是会有点帮助的。
这一切无非都是佛、菩萨的感应,龙天的拥护。
◎一九五八年六月十九日上午开示
今天是菩萨圣诞,西乐园虽然建在三百多级的山上,可是来到这里参加打七的人,却非常踊跃。这足见凡是来参加贺诞的人,个个都是具有真心,而且又是勇猛精进的。
从人数来说,这八年来参加打七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而且,更有很多人来这里拜佛后说自己一切都比从前顺利。譬如:袁果林居士,自从来西乐园以后,生意特别兴旺;谭果璞居士,皈依后也能增福延寿,今年八十多岁了,可是身体仍然非常健康;又有一个腿不方便,从四岁起,到九岁都不能走路,可是在这里拜佛后,就能走路了。此外,李果远居士的女儿腿跌坏了,中西医和跌打医生都不能治好,也是拜佛后就好了。所以有人就谣传我会治病,其实这不过是拜佛的功德罢了。
还有一件事,可以作为纪念的。就是在西乐园未建成以前,原属一个七、八尺深的大坑,经过了人工泥工的填平之后,才能建立这个道场。而且这里从前是没有水的,可是在道场建成之后,就有一股水源源不绝而至。有人说,这股水是我从芙蓉山带来的,因为我在观音洞住的时候,洞前有水,可是说也奇怪,自从我搬到西乐园后,观音洞这个水就没有了,而这里本来没有水的,却变成有水。难道真是我把水搬来的吗?这一切无非都是佛、菩萨的感应,龙天的拥护。
今天,大家都是这么的高兴、这么踊跃,然而盛会不常,又要到明年才举行了。明年打观音七,大家参加请早。而且,更要发愿打个全七,还有在十一月的阿弥陀佛七,大家也要勇猛精进,切勿放逸懈怠。
现在,我有一个无上的法门,想说给大家听。可是在未说之前,我得告诉大家,求法并不容易,所以大家先要答应我,在听后依法修行,我才能说。这个法门,就是每天在佛前发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且又是诸佛都在此成,菩萨在此修的。还有一个大家更熟悉的,就是: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大家若能每天都这样发愿,那么,我可以保证能见慈尊,获不退转,早成佛道的。
从早晨两点钟开始坐香,到夜间十二点睡觉,中间只有一个钟头休息。
◎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十五日禅七开示于三藩市金山禅寺
今逢一九七六年 十方大众来参禅
时刻分秒当爱惜 行住坐卧细钻研
虚空打破明心地 法界依然见性天
本来面目何处觅 直下承当金山寺
今天是一九七六年十二月十五日,十方有善根的人,来到金山寺这个大冶洪炉参禅。参禅不是很好玩的一件事,要受很多苦。从早晨两点钟开始坐香,一直到夜间十二点睡觉,中间只有一个钟头休息,这是金山寺的家风。在参禅的期间,要忘身、忘心、忘世,一切皆忘掉,也就是没有“我”的存在,也就是一切皆空,到了真空的境界,便生妙有。
大家要注意!在休息的时间,不可以随便乱讲话,不可以随便打妄想,更不可躲懒偷安,就是一分一秒的时间,也要爱惜,所谓“一寸时光,一寸命光”。所以,行也参禅,住也参禅,坐也参禅,卧也参禅,行住坐卧都在参禅,要细心来钻研,越钻越透、越研越明。
钻研,就是参话头。不要停止,时时刻刻来参“念佛是谁?”或参“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所以要细钻研。有一天把虚空打破,这个时候,就能明白心。虚空虽然破了,可是法界依然存在。法界还是十法界,井然不乱。这时候,见到自己的性天。你们的本来面目,要到什么地方去寻找呢?你们到金山寺来找本来面目,到旁的地方是找不到的。
这是今天所说的八句偈颂,希望各位留心记住,依法修行。不可当饭把它吃掉,食而不化,无有是处;不可当作耳边风,过而不留,听了等于没有听一样无用。
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往真的做。
学佛法要拿出真心,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往真的做。不像世间人,半真半假,有时说点真话,有时说点假话。修道人时时要讲真话,做真事,不打妄语。每一念都要除我们自己的毛病,自己往昔无量劫习气都要改掉,无量劫以来的罪业都要忏悔。
为什么学佛法学得很久,却都没有相应呢?就因为保护着我们的过错,不肯拿出真心修行,所以把光阴都空过,也没有开真正智慧,也没得真正的定力。时间空过,自己道业也没成就,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在道场里,要节省一切物质,所谓:
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
“常住物”,譬如所吃的米、油、酱、醋,要爱惜,不要糟蹋,不要浪费。所用的甚至一根草,一块木头,一张纸都要爱惜保护它。在这上面若不小心,不知惜福,就把功德都漏掉了。所谓:
所修的,不如所造的;所得的,不如所丢的。
再者,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不要伤害到其他的人,口上也要存德,不说绮语、妄语、恶口、两舌,口德特别要注意;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意念里不犯贪、嗔、痴,不要尽为这臭皮囊着想,心心念念要为它偷东西吃,心心念念想要把这臭皮囊装饰得好看一点,心心念念想叫这臭皮囊享受一点,快乐一点,这都是颠倒。我们若想出离三界,脱离六道轮回,都要把这习气改掉。情爱也要把它看空了,才能遂心满愿地成就你的菩提道果。
“修道不能享福”,要记得佛教的老祖宗——释迦牟尼佛当初修道时,贵为太子,富可敌国,他能毅然出家修道。以他的身分来说,虽然出家仍然可吃好的,穿好的,住一座好房子,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跑到雪山那里,忍苦、忍饿、忍寒、忍热,在那儿修行了六年。在这六年之间没有吃过什么好的东西,也没有各处去叫人供养他,就是在那儿受苦。
以释迦牟尼佛那种富贵的身分,尚且自己愿意受苦来修行,我们又是什么身分呢?不过是很普通平凡的人,为什么要穿好、吃好、住好,贪图享受,受不了苦,怕受苦。想想,比起释迦牟尼佛,我们是不是要生大惭愧?
要无住身心,扫一切法,离一切相,生生化化,无穷无尽。
作礼无住化往生,
无穷无尽义弥丰;
十方如来同摄受,
离苦得乐出火坑。
在佛教里常言:“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我在讲“楞严咒”时说:“作礼无住化往生”,这个“生”就是生生无定、化化无穷的意思。“作礼”,就是向佛顶礼。“无所住”,就是叫你没有执着。你说“那么我不要修行就没有执着”,这就错了。你修行也不要执着有修行。你说“那么我不吃饭时,不去执着没有吃饭”,可是肚子却不答应。可是你吃饱了,还想要再吃,那也是不对的。《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今天有一个人,以为这个“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要修行,不要念咒,也不要念经,那就没有执着了。不是的,你要“行所无事”,做出来了,还要不执着你有什么功德,这叫无所住。因为你有所住,就会粘到那个地方飞不动,所以要无住身心,扫一切法,离一切相,生生化化,无穷无尽,所以说“无穷无尽义弥丰”。这一句咒文的义理是无穷无尽的,意义是多得不得了,再也没有那么多了。因为这样,所以你一念这句咒。“十方如来同摄受”,十方诸佛都摄受你,就像哄小孩子似的说:“你不要哭了,我有糖给你吃;不要哭了,等一等我送你两个苹果。”小孩一听到苹果,耳朵就伸出来了,舌头在嘴里也装不住了。就是这样,十方如来同摄受你,令你“离苦得乐出火坑”。
若是有了欲念,好像常被土匪打劫,财宝被抢去。
诸佛菩萨、贤圣僧,皆有无上的大智光明,无漏无尽的智慧。人有漏,因为有“无明”;佛菩萨无漏,因为“无无明”。无明,就是无所明了,也就是糊涂,不明是非,不辨黑白。最大的漏,就是欲漏。若是有了欲念,好像常被土匪打劫,财宝被抢去了;好像木材内生虫子,没有用处了;又好像在美食中放了粪便一样,令人作呕三日。
有人说:“人人都有欲念嘛!”就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才要修行,要教他没有欲念,才能现出本来的智慧光明。所以“无漏”,是修行人所求之瑰宝。
各位!要特别注意。在六神通中,为什么有“漏尽通”?就是没有漏的意思,也就是完全没有欲念。所谓“断欲去爱”,人能修到炉火纯青的时候,就得到自在。若是不断欲、不去爱,常被无明支配,令你颠倒行事,一天到晚不自在、不舒服,这就是欲念在作怪。
各位善知识!在这个地方要特别用一番功夫,返本还源,恢复本来面目,这个时候,就得到无尽的智慧,源源而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各位要发菩提心,才能打破生死关。自己要反省,扪心自问:为什么要信佛?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出家不修行?为什么出家之后,还要打那么多的妄想?这些问题不要放过,要把它想通了!就能出离三界,了生脱死,得到涅槃的快乐。
终日在醉生梦死中度生活,一点功德也没有修,怎能成佛?
各位想一想,佛在往昔修无量无边的功德,才能成佛。我们为什么没有成佛?就因为没有修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的功德相差太远,因为一边修行,一边造业,所谓“修的没有造的多”。一天到晚造身业、造口业、造意业。
譬如,在意念里,常想“人家不好”,想着“人家对不起我”,想“人家不如我”等等妄想,于是在意念中,造了很多贪嗔痴的罪业。在口上也造业,讲是说非,尽打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等。有些人要是一天不讲是讲非,就好像一天不能活着;一天不打妄想,就好像没有吃饭一样不自在。一天到晚,要靠讲是非、打妄想来生存,你们说怪不怪?真令人费解。
有这种毛病的人,自己还不承认,还要瞒着遮盖它,还说自己没有打妄想,没有欲念,戴着假面具,到处骗人。其实在这世界上,怎能骗得了人?不但骗不了人,连自己也骗不了。为什么?因为自己打妄想,问问自己知道不知道?若是知道,那就骗不了自己,既然骗不了自己,怎能骗人呢?愚痴的人才有这种的行为。不修行的人,戴着假面具,昧心厚颜,专做些不守规矩、不光明正大的事,自己还不承认,所以终日在醉生梦死中度生活,一点功德也没有修,怎能成佛?与佛相差十万八千里。
换句话说,我们所修的功德,还没有造孽业多;也可以说:“所得的没有所丢的多。”这样焉能有所成就?
明白了,就放下;不明白,就执着。
各位!你们现在听到《华严经》上说:
“佛示现百千亿种音声,为众生演说妙法。”
我们应该觉悟世界所有一切的声音,皆在说法。所谓:“溪声无非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溪的声音好像佛的广长舌相,演说妙法;青山的颜色,都是清净法身,令视者生欢喜心。
若能明了这个道理,世上一切的一切,都在说法。善人给你说善法,恶人给你说恶法,马给你说做马的法,牛给你说做牛的法,令你明白为什么做马和做牛的因缘。原来马、牛在前生的时候,不孝顺父母,不恭敬师长,或者不愿听父母或师长的训诲,把身转过去,脊背向着父母或师长,所以,今生做了畜生,也大同小异。总而言之,持五戒、行十善,便生人天之界,有了贪嗔痴之心,便堕三恶道。
猫捕鼠、虎捉兔,弱肉强食,皆在说法。各有各的因果,各有各的立场,各说各的妙法。教授说教授的法,学生说学生的法。比丘说比丘的法,比丘尼说比丘尼的法。有情在说法,无情也在说法。若能认识,青山白云,黄花翠竹,都在说法。
万事万物皆在说法。土匪去抢人家的钱财,因为在往昔,被他人所抢过,所以现在来讨债。若是从前没有被人抢过,如今去抢人家的财物,将来他要被人所抢,这是还债,这是因果循环报应铁实的哲理。所以人做事情要正大光明、大公无私,不可处处想占便宜,不肯吃亏,所谓“吃亏就是占便宜”,切记!切记!不应该占方便,硬要去占方便,这是亏本。本来应该占方便,而不去占方便,这就是存款。所以人要各正其位,各尽其职,不贪意外之财,不饮过量之酒,这也是说法。
青青翠竹总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应当如是观。明白了,就放下;不明白,就执着。
为什么到了现在,还要等待,不去修行。
我们在这世界上,应该赶快修行,不要等待。年轻时不修行,等到白头时再修行,那就来不及了,所谓:
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尽是少年人。
年轻人也会很快死去。无常鬼他不管老少,到时候,不客气捉去见阎罗王,所谓:
阳间无老少,阴间常相逢。
各位注意!光阴很宝贵,一寸时光,就是一寸命光,不要随随便便把光阴空过,等三灾来临的时候,我们能否受得了?趁现在年轻时,要发奋修行,不要等到明天才修行。今天及时修行,方为上策。有人想:“今天先不修行,等明天才修行。”明天又等明天,等来等去,头发白了,眼睛花了,耳朵聋了,牙也掉了。到了那个时候想修行,身体不听招呼,四肢不灵活,那时就苦不堪言。
各位要知道,我们活在世界上,好像没有水的鱼,没有多久的时间便呜呼哀哉!所谓:“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我们从无量劫以来,一直到现在,还不知修行,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这是很值得我们痛心。为什么到了现在,还要等待,不去修行,各位想一想,时间不会等待,转瞬之间,一生就结束了。
从无始劫以来,生死不了,就因为被“情爱”二字所害。
生死爱情的海,就是障道的根本。修道人,无论对人或对物,生出爱欲之心,都会障碍修道的发展。详言之:“爱欲就是生死,生死就是爱欲,爱欲就是生死之根。” 若是不破爱欲无明,终不能离开生死大爱海。如何能离开生死?简单得很,就是“断欲去爱”,别无他法。
修道人,不要有情爱的思想,更不能有情爱的行为。对任何人,不要生出一种情爱心。有了情爱,苦根不断;有了情爱,生死不能了。有人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食色性也’。”就因为这样,所以才要修道!在《四十二章经》上说:“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我们修道人,就须存这种的观想。
如果无情无爱,见到人是不是就把嘴堵起来,不理睬人呢?这样也不对。我们不执着情爱,不生情爱之心,但还不能讨厌人,也不能说“我不爱人,我就憎恨人”,这样也不对。
那么,要怎样才对?就是不爱,也不憎。“不爱不憎为中道”,修道修什么道?就是修这个中道,对谁都是平等相待,慈悲为怀,但要谨慎行事,不可落在情爱樊笼里。各位注意!不要被情爱所迷惑。有人写封信给你,你的心就好像小兔子在怀中,乱蹦乱跳,以为有人爱你,这是好事,其实是想把你拖到地狱去!
各位善知识!要在这个地方用功夫,要真真实实地了解:爱欲,是一件很麻烦的事。从无始劫以来,生死不了,为什么?就因为被“情爱”二字所害。若能“断欲去爱”,才能超出三界,了生脱死。凡是你所愿意的,就是爱;你所讨厌的,就是憎恨。我欢喜这个,就生出爱心;我厌恶那个,就生出憎恨心,这都是感情用事。
修行人不应该用感情来处理一切事。可是也不能像关帝公似的,坐在那里绷着脸,给他叩头,他也不理睬。对人要和蔼,要有礼貌,不可贡高我慢,目空一切。总之,对人要以慈悲为怀,方便为门,处处为人着想,令人生欢喜心,我们还有这口气在,就要对人好,可是不应有情爱的思想掺在内。各位!切记切记!这是很重要的法门。
人人心善,世界永住;人人心恶,世界毁灭。
现在的世界,是由许多的国家组织而成;一个国家,是由许多的家组织而成;一个家,又是由许多人组织而成。所以,每个人与世界所有的人,都有连带关系。世上的人心,若是清净,没有污染的思想,这世界一定和平无战争;反之,人人的心都染污,这世界也跟着坏了。这个道理,人人都晓得,可是不实行,明知故犯,实在可怜!
所谓好,要从心做起;所谓坏,也从心做起。现在的世界,已经到了朝不保夕的时候了。为什么?因为地球快要爆炸,已经到万分危险的程度。地球为什么要爆炸?因为被“贪嗔痴”三毒的戾气所压迫的缘故。地球如果被毁灭,我们人类当然也不存在。
但是世人还不研究这个问题,终日醉生梦死在混光阴,犹不知危机重重。有人只顾目前的问题,不想将来的处境。他们担忧人类一天比一天多起来,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没有屋住,没有能源,认为这是严重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是小问题,到时候,自然会解决。
我们的“生死”,才是大问题。在这一分钟有,在那一分钟就没有了,转眼之间,生离死别之苦便降临。可是人人对这严重的问题,反而冷淡,好在做梦似的。生从何处而来? 死往何处而去?一概不知。那么,知道了又怎么办呢?唯一解救的办法,就是“改恶向善”,改造自己,不要有自私自利,要有慈悲心,一切为众生,学习菩萨的精神。
每个人的行为,乃是由心念来支配,令他到十法界去。一念善,可以生天上;一念恶,可以堕地狱,所谓:
一念觉就是佛, 一念迷即众生。
简单说,一念利益众生,就是菩萨;一念利益自己,就是众生;一念能回光返照,反求诸已,就是阿罗汉和辟支佛。选择在你自己,背觉合尘是凡夫,背尘合觉是圣人,如反掌之易。
世界好或坏,乃由一念心而起。“人人心善,世界永住;人人心恶,世界毁灭。”这是必然的道理。佛教是劝人向善,了解因果,多作善功德,也就是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世界自然转危为安,所谓:“一切唯心造”。心能造世界,心能毁世界;心能造天堂,心能造地狱。
家由人而成,人由妄想而成。要是能将恶的妄想改为善的妄想,就是好人;要是能将善的妄想改为恶的妄想,就是坏人。这是好人与坏人的关键。我们修行人,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这是基本条件。学佛法的人,首先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也是基本条件。如果人人能如此去实行,世界就会转好,瑞气增多,戾气灭少。宇宙若充满祥瑞之正气,地球就不会爆炸了。
怎样令世界安稳?唯一办法,来正法道场学佛法,悔过自新。人人改恶向善,世界就没有三灾八难,人人和睦相处,无争无贪,成为大同世界。希望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士,为家为国为世界,放下贪心,多为社会做点有福利的事业。要知道“财是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带不去。恶人借着善人的光,这世界才没有三毒的戾气,才不致毁灭。这个道理虽然很浅,但用功很深,才能有效果。各位!要从“心”着手,改造世界,化干戈为玉帛,令世界平安。
每个人的领袖,就是“心”。心若坏了,身体就疾病丛生,或遭意外灾难。我们要反省,要检讨,如有罪过,赶紧忏悔!所谓:“弥天大罪,一忏便消。”可是要有诚心来忏悔,才能消灾,不可当作儿戏,白天做恶事,晚间忏悔,认为可以消灾。如果有这思想,罪不但不能消,反而更加一级,为什么?因为知法犯法,不可饶恕。
要脚踏实地用功参禅,得到真本领那才算!
◎一九七九年八月二十日讲于万佛城
今天禅七开始,希望大家努力来参禅,不可错过开悟的大好时光。打禅七就是克期取证。不可坐在禅凳上打妄想,那就是辜负自己参加打禅七的初衷。
打什么妄想呢?妄想有种种不同,总而言之,都是异想天开、不着边际。有的人打这种妄想:“我参加这次禅七,希望能开悟,得到大智慧,开悟之后,我将向世界宣布这个消息,令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是开悟的人,对我恭而敬之。”各位想一想,有这种思想的人,他是否能开悟?我敢下断语,绝对不会的!为什么?因为这个人刚坐在禅凳上,妄想纷飞,不是为求名,就是为求利。在名利上打转转,焉能开悟呢?
有的人打这种妄想:“我在这次禅七中,一定要开悟,我要做这次禅七开悟第一人,人家不开悟,唯独我一个人开悟,这是多么光荣的一件事!”甚至根本没有摸着开悟的边缘,却冒充开悟,到处宣传自己开悟了,来欺骗大家,令大家对他另眼相看,来个鱼目混珠的骗局,这种思想多么幼稚,令人嗤笑!希望大家不要有这种妄想,要脚踏实地用功参禅,得到真本领那才算!
有的人打这种妄想:“我要开悟,开悟就有人来供养我,我可以建个大庙,作为一方法主,信徒源源而来,亲近、供养我。我成为大法师,名扬天下,妇孺皆知我是大名鼎鼎的法师。”可是大家要知道,不学无术,受人供养,心不安理不得。
坐禅的姿势要正确,对身心皆有益处,否则失掉坐禅的意义。坐禅时,先将身心放松,不可紧张,最好结双跏趺坐,这是基本的坐法。何谓双跏趺坐呢?就是先把左腿放在右腿的上边,然后将右腿搬到左腿上边,这又叫“金刚坐”,是坚固不动的意思。过去诸佛皆以金刚坐而成佛。这种坐法,可以降伏天魔,可以制止外道,他们见到这种坐法,知难而退,不敢前来找麻烦。
结双跏趺坐之后,眼睛观鼻端,不可东张西望。所谓“眼观鼻,鼻观口,口观心”,这样才能摄持身心,将心猿意马拴住,不令它们向外奔驰。所谓:“专一则灵,分歧则蔽。”要端然正坐,就是腰要直,头要正,不可前俯,不可后仰;不要向左歪,不要向右斜。好像大钟一样,四平八稳,不动不摇。不可像钟摆那样,东摇西晃。双跏趺坐才合乎坐禅的姿势。初学禅的人,觉得不习惯,腿也痛,腰也酸,不要紧,咬紧牙关,忍耐一时,久了自然没有这种现象,所谓“久坐有禅”,自然得到禅味。
什么是禅味?就是得到禅定的快乐,得到轻安的滋味。这种滋味奥妙无穷,不可以心思,不可言议,得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才能领受。好像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各位想要知道这种禅味是甜是苦,要努力参禅,到了相当境界时,自然晓得其中味!所以要参!参到水落石出时,就得到禅味。“禅”不是说的,而是参的,所以禅宗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参禅的人,参到火候的时候,绝对不发脾气,不与人争论,到了无诤三昧的境界。也不求名,也不求利,看富贵成为花间的露水,看功名成为瓦上的霜片,顷刻就消逝无踪。真正修行人远离名利,不为名利动摇其心。若想测验人是否有修行。就看他所行所为是不是在名利上动脑筋?如果求名得不到就发脾气,求利得不到也发脾气,那个无明火,老虎神,比谁都厉害,这个人,不问可知,一定是名利中人。
清朝乾隆皇帝到镇江金山寺欣赏长江的风光,他问法磬禅师:“长江一日有多少船往来?”
禅师说:“只有两条船往来。”
乾隆不解地问:“你怎知道只有两条船呢?”
禅师说:“一条船为名,一条船为利。”
由此可知,凡是乘船的人,不是为名,就是为利。殊不知求名者死在名上,求利者死在利上,最后两手空空去见阎罗王,所谓:“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
修道人,若是没有脾气,能忍辱,能耐苦,始堪成法器,能为佛教栋梁之材,将佛教发扬光大。凡是爱发脾气的人,就是破坏佛教,成为害群之马。
佛教刚在西方清净之土种下菩提种子,现在已经萌芽,生出幼苗。希望大家做个好园丁,勤灌溉,常施肥,令它欣欣向荣,令它蒸蒸日上,将来开菩提花,结菩提果。
住在万佛圣城里的四众,对于讲话要特别注意,不可信口乱讲,不可任意讲是讲非。万佛圣城是修道清净的圣地,不可有旁门左道的言论。大家要知道,面对万佛,怎可以乱讲话?谨记!“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这是至理名言,说话要三思而后说,免得错因果。说出的话,不但要负法律的责任,也要负因果的报应。
佛教是提倡“无我”的宗教,不允许相面、批八字的存在,更不相信风水。这些伎俩与佛法相违背,背道而驰,所以禁止流通。如果相信这种法,那就有“我”的存在,一切为我所有,一切为我打算,有我无人,不合乎佛法。
佛教是教人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的宗教。可是看风水是教人争、教人贪、教人求、教人自私、教人自利,甚至妄言:在一百天之内能发大财,能做大官。贪心的人,便相信他的话。可是大财未发之前,先破小财,送红包作谢礼,这种说法不如叫人去抢银行,马上发大财,不需要一百天以后再发财。再者,他知道有好风水,可以发财,可以升官,为什么自己不用,等你去用?岂有此理!希望聪明人,千万不要上迷信的当,被老千所骗。
“医卜星相”在佛教中是五邪命之一,不受欢迎。“医”是医生,替人治病。“卜”是算卦,预知休咎。“星”是观星,观星宿知吉凶。“相”是相面,知命运顺或逆。这是迷信,要知道“人定胜天”的道理。出家修道人,生死大事都不怕,何况这些小事?更不足为奇。出家人是超出数外,所谓:“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种批八字、看风水,是俗不可耐的人才相信,要晓得人一生的命运,由业力所感。我们人不要被秉气所拘,不要被物欲所蔽,要自己创造命运,把握命运。命运可以改造,多行功德事,自然遇难呈祥,逢凶化吉,所谓:“且行好事,莫问前程。”
不落空有二边,才是中道。所谓“中道”就是非空非有,也就是真空妙有。
参禅的法门,要念兹在兹。时时刻刻都要回光返照,也不要紧,也不要慢,所谓“紧了绷,慢了松,不紧不慢才成功”。不紧不慢就是中道,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离了这个,就是错过。这个是什么,就是中道了义。
参禅要不偏不倚,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太过或不及,那不是中道。不落空有二边,才是中道。所谓“中道”就是非空非有,也就是真空妙有。无着于真空,无碍于妙有,真空妙有不可取,也不可舍,取也不得,舍也不可,这是真空妙有的境界。
用功的人,要有始有终,才能有所成就,所谓“贯彻始终”。不可一曝十寒,遇难即退,半途而废,那是没有出息人的行为,古人说:“修道不怕慢,只怕站。”
平时用功参禅,照顾自己的话头,用自己的金刚宝剑(智慧),斩断一切的妄想。妄想斩断,智慧现前。有了智慧光明,破了无明的黑暗。无明破除,就出离三界,不受生死,也就是闯过生命之轮(十二因缘)的关。
用功修道的人,要有忍耐心,无论怎样辛苦,都要忍受,忍就能到彼岸,所以各位打禅七,不要怕辛苦,所谓“苦尽甘来”。“不在最底下,到不了最顶上。”要知道万丈高楼乃是从平地建起,不是在虚空造成的。所以我们参禅的人,要从根本上入手,就是把妄想驱除。若能把妄想制止,这时候,“心清水现月,万里天无云”。心平百难皆散,意定万事皆平,所谓:心止念绝真富贵, 私欲断尽真福田。
参禅就是去妄存真,也就是沙里澄金,在沙子里找金粒,那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可是你想求金子,必须在沙子里找,必须要有耐性。你想明白自己本有佛性吗?明心见性吗?就要有耐心去修行,去参学,去研究,久而久之,豁然贯通,骤然开悟:原来如此!
参禅上了路,不需要打闲岔,各位自己努力参“念佛是谁?”非把这个“谁”找到不可,什么时候找到,方可停止。功夫到了炉火纯青的时候,便有好消息。
结双跏趺坐的姿势,是将左腿放在右腿上,然后将右腿搬到左腿上,因为左腿属于阳,右腿属于阴。打坐时,左腿是阳在上边,右腿是阴在下边,好像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阴仪、阳仪),也是这样的摆法。若是因为方便起见,左腿在下,右腿在上也可以的。法无定法,随着个人习惯而决定,不必执着一定要这种姿势。教你左腿压右腿,这只是个方法而已,并不是硬性规定,一定要这样子。
总而言之,结跏趺坐,是教你容易入定。你能在走路时入定,那么坐不坐都可以的。入定的境界,没有任何的妄想,心中一念不生,一尘不染。若能行住坐卧一念不生,一尘不染,那就是在用功,并不一定是坐在那里,才算是用功。
一切众生,无论饿鬼地狱,凶神恶兽,恶人坏人,如果肯发心修行,回头是岸,都可成佛。
佛法是很微妙的,在佛法里,感觉不到有什么好处,在佛法外,也不觉得有什么坏处。可是在佛教里,一分功,一分过,丝毫不会差错。佛教里,亦是最自由、最平等,没有专制,毫不偏袒。
为什么说最平等呢?因为一切众生,无论饿鬼地狱,凶神恶兽,恶人坏人,如果肯发心修行,回头是岸,都可成佛。不像外道说:“恶人坏人,永远都坏,无法可度;猛虎恶兽,性情残暴,亦不可救。”
中国明朝时代,有莲池大师,他便收了一只老虎徒弟,护持左右。可是老虎是恶兽,人见人怕,所以大师就教它出入不要直行,虎亦遵命,出入退行,人们也就不怕,知为善虎。老虎徒弟还会到各处,为莲池大师化缘。人们见到善虎,还争相布施供养呢!所以虎亦能皈依三宝,护持佛法,亦可成佛。
佛教最自由,因为在佛教里,只是劝人行善,不要作恶。作恶会自作自受,自取其报。但佛教不会强迫人去行善,亦不会说“你不听话,专造恶业,我会造一所牢狱把你关进去”。因为一切唯心造。天堂、地狱,皆是依人的思想和业力造成。故佛法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并阐明丝毫不爽的因果律,教人认识真理而超出轮回。
命运是可以改造的,操之在自己手中。
昔有袁了凡的人,本名袁学海,他是明朝的名儒,小时候就读书,可是父亲要他学医,济世救人,所以改学医。后来遇到一长须老相士,对他说:“你命带官印,你应该读书可做大官。某年某月某日可考中秀才,某年某日可做县官,俸禄多少。某年某日升官,俸禄多少。到五十四岁八月十四日半夜子时寿终正寝,终生无子。”于是乎袁学海就转读书,一切都如算者所言中,十分灵验。既然命中是注定,所以他就等命运安排,受命运支配,不求上进,终日游山玩水。
有一天,游到南京栖霞山,闻有云谷禅师,他就上山参访。禅师给他一个蒲团,二人无言对坐三天。
雲谷禪師很驚奇說:「你從何處來?能夠三天安坐不動不妄想,是有道奇人也。」
袁學海就說:「既然什麼事都是命中註定,所以我就不貪、不求、不妄想。」
雲谷禪師說:「我還以為你是非常人,原來只是凡夫俗子。」
袁學海不高興說:「為什麼說我是凡夫俗子?」
雲谷禪師曰:「如果不是凡夫,為什麼被命運所縛?」
袁學海就問:「命運可逃嗎?」
雲谷禪師回答:「你是讀書人,《易經》上不是說得清清楚楚『趨吉避凶』,如果命數不可逃,那怎麼可以趨吉避凶呢?」
袁學海大悟,所以改名為「了凡」。即從今天起,已不是凡人了。從此以後,廣行善事,多積功德。以前相者所說的,都不靈驗,並且活到八十多歲,又有三個兒子。所以命運不是一定的,凶吉也不是一定的。古人說:「君子造命」,有道德的人,正人君子,是可以改造命運,超出命數之外。
為什麼不吉祥?就是心裏不吉祥,種下惡因當然有惡報,要是能改過遷善,就可以趨吉避凶。從這個看來,命運是可以改造的,操之在自己手中,所謂「大善大惡,超出數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