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体光老和尚开示之一
2011-11-17 14-17-05 来源:正觉谈 作者:chinahdd 点击:次
临济宗太白顶源流诀
临济正宗四十一世华光端德禅师乾隆四十九年弘法于太白顶
云台寺续演本派名号各三十二字:
端圆常寂了极融通 直传海印 妙演心空
性观普照道显祖风 直智本觉 达法明宗
华慧海云德法普浩 真如性体 清净妙道
心含宝月朗然洁皎 灵山一脉 古今光耀
前言
禅者,法门之秘要,诸佛之心髓,佛以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禅即是心,以心为宗,故曰禅宗。佛者,觉也,觉之唯在一心,心外更无别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是心是佛,是心做佛。《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拈花一笑,妙契斯旨,达摩西来,唯传此心,不假阶梯,单刀直入,令人当下识取自心,心外更无余法,但离妄缘,即如如佛,故曰直指人心。人心本是佛心,心性还同佛性,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见此心者即见佛性,证此性者即成正觉,故曰见性成佛。此心非色非空,离名离相,言超四句,体绝百非,言诠所不及,文字亦徒设,从上以来,唯是以心印心,以心传心,故曰教外别传。此法唯接最上根机,单传佛祖心印,扫相归宗,泯空绝有,直示心性,不设教相,是为不立文字。自从大法西来,东传震旦,千八百年,象鸣狮吼,龙吟虎啸,江河荡漾,湖海翻腾,法门之盛,无过此宗。
近代以来,天祸中华,一场太平天国运动,将江南半壁丛林夷为瓦砾,稍后军阀割据、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国共战争,百余年来,兵连祸结,佛法日衰一日,迨至解放,运动频繁,十年浩劫,举国涂炭,禅门硕德,至此陨落殆尽,劫后余生者,实属凤毛麟角,体光老和尚,真其人也!
老和尚俗姓袁,河南项城人,其家祖上出了一位叱咤风云、执掌乾坤的人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洋军阀缔造者、民国首任大总统、结束满清、开创共和的洪宪皇帝袁世凯。老和尚生于一九二四年,自幼听闻韩湘子、吕洞宾八仙故事,便萌入山修道之念,自此,眼不见女色,手不触女身,亦不共女人言语,所穿衣袜,除了母亲手缝之外,经她手者,概不沾身。每逢夏季炎热,自己或到路边,或至树下,过上一晚,从来不在屋内睡觉,家中来了女客,便赶快躲开,也不与村庄其他人员来往,村中每有娶媳妇、闹洞房者,其他小孩兴高采烈,奔走嬉戏,老和尚避之惟恐不及,远近村庄都知道有这么一个怪人。常私自攒满铜钱,藏于墙内,以备离家路上买馒头吃,老和尚当时心想:我现在还小,我走不了,等我长大一点,我一定要离开这个家,这不是我住的地方,我要到山里去!等到将近十四岁,老和尚偷偷离开家乡,一路行访,来到距桐柏山不远的发山普法禅寺,于海山和尚座下落发出家,法名印玄,字体光。随后常年参学于桐柏山太白顶。
桐柏山处于河南、湖北交界之处,山势雄伟,气脉庞大,著名的淮河水系发源于此。太白顶自乾隆四十九年开宗创派以来,法脉繁衍,高僧辈出,蔚为中原佛教一大胜地。太白顶子孙遍布天下,名满丛林,素以刻苦耐劳、坚忍不拔著称于世,老和尚自幼秉承太白顶家风,一生刻苦自励,勤奋修习,宁向山中冻饿死,不做人间应酬僧!具戒之后,转参白马寺德老和尚,学习禅门仪规,后至灵岩山念佛堂参学多年,又往高旻寺、天童寺习定数载。当老和尚一进天童寺禅堂迈步行香时,首座和尚就说:“大家看,今天我们这里又来了一位老参师傅!”当时老和尚不过二十多岁,气象已不同凡响。
随后,老和尚前往鼓山、南华寺、云门寺,一直到云居山,常年追随虚云老和尚习定参禅,功夫日见纯熟,每逢禅七结束,虚老和尚总是向人说:“体光坐香坐的好。”云门事变之后,老和尚离开云门,到丈室辞别,虚云老和尚题偈一首,密付师曰:
这个阿师迥不同,灰头土脸遍刹尘,
镬汤炉炭常游戏,披毛带角随转轮,
臭气熏天人难近,三界内外觅无踪,
若问行年经何许,非色非空非古今。
如此惊人之语,超凡之句,足以印证老和尚是再来之人,是开悟之人!貌似凡夫,实为菩萨,灰头土脸,分身刹尘国土,披毛带角,游戏六道三途,三界内外,了无踪迹可寻,来去行由,绝诸古今对待,其境界行持,高深莫测,深得老人嘉许,足堪以心印心,若非大悲济物,乘愿再来,又何得老人如此赞叹?时年老和尚二十七岁。
文化大革命,云居山经像焚毁一空,僧人被驱逐下山,工作组逼迫老和尚更换衣服,老和尚誓死不从,掷地有声地说道:“你就是把我骨头砸碎!我还是要穿这身衣服进棺材!我也绝不会说佛法不灵!”他正气凛然,无所畏惧,有人建议造反派头头,说:“别的和尚都斗了,体光这个家伙你留着干什么?”头头说:“他可是有神通啊,要斗你去斗,我可不敢斗,我斗了他,他要是报复我,我可吃不消。”不但没斗,反而送给老和尚一床新被子下山,老和尚山下一住十几年,韬光养晦,禅修自得。
老和尚早年开悟,秘而不宣,所以不宣者,待时而已。文革后,各地兴办佛学院,恢复丛林,佛教事业蒸蒸日上,惟独持戒坐禅,少人问津,禅宗一法,几于绝响,中国之大,当时仅有云居、高旻、卧龙三处禅堂,其中多是晚学后辈,无据可依,老参之中,能够通晓禅堂规矩者难得一二。老和尚自幼久住禅堂,功底深厚,规矩娴熟,阅历丰富,众望所归,允为泰山北斗。晚年主持青原道场,身体力行,领众熏修,持戒坐禅,日无虚度,每日讲授禅堂规矩,开示修行要领,接迎初机,提携后进,不遗余力,使得青原山在数年之间,名声鹊起,宗风远播,四方衲子禅僧,前来亲近依附者,纷纷不绝于途,青原山逐日成为禅门重镇,后来居上,与云居、高旻、卧龙并列当今四大禅林。老和尚门风高峻,规矩甚严,历来不事经忏,不务外缘,唯以持戒念佛、实践禅定为要务,每年禅七,少则七七,多则十七,甚至连年举办般舟七,以高龄之躯率众百日行道,凡此种种,皆不事宣传,不图虚名,师徒老少,潜修密证,以道自娱,俨然一派禅林古风,再现于世。
老和尚主持青原一十五载,光复祖师道场,树立僧人榜样,承前启后,续绝存亡,衲子家风,本色依旧,苦心孤诣,矢志不移。劝导僧俗,以身作则,开示讲说,谆谆不倦,受其感召教化者,遍及大江南北,经其亲手栽培者,不下数十百位,禅门后继有人,宗风可望不坠,薪火相传,化缘已毕,老人于八十高龄,跏趺入灭,端居七日,面貌鲜泽,弟子将其装缸供奉于七祖塔旁。
“若问行年经几许?非色非空非古今!”色空都不可得,老人又何曾有生灭去来?惟其日常开示,发人深省,针砭时弊,痛下犍槌,足为禅门发一棒喝。即听即闻者,视如珍宝,未见未睹者,引为憾事,今辑录成册,流通出版,谨应四众之请,以彰先师遗德,片言只语,尽显少室宗风,连篇累牍,难窥曹溪之旨,学者勿以言辞浅近而泛泛视之。伏愿:***恒转,慧炬常明,宗风远播于三千里界外,法雨普施于万亿国中。
弟子妙吉和南
体光老和尚简介
体光老和尚,俗姓袁,河南项城人,一九二四年四月出生;十六岁在河南省桐柏山太白顶云台寺海山法师座下披剃出家;十九岁在湖北武汉宝通寺传宗律师座下受具足戒;先后遍历河南洛阳白马寺、苏州灵岩山寺、扬州高旻寺、宁波天童寺、广东云门寺等大丛林参学,曾亲近过虚云老和尚、圆瑛法师、来果禅师等近代高僧,常住云居山真如寺三十余年;一九九○年起,应江西吉安信众邀请,住持青元寺净居禅寺,直至圆寂。
体光老和尚一生坚持以戒为师,农禅并重,终年一领破衲衣,过午不食;体老禅堂规矩娴熟,多年用功于禅修,颇有心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住持青原山净居寺,亲率大众,身体力行,质朴地继承了中国佛教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使行思祖庭名重禅林,四方衲子闻风而归。体老座下英才济济,蒙其剃度者,出家众有妙安、妙心等百余名,曾亲近得开示者数以千计,摄受皈依弟子不可计数,晚年主持修复资国寺。
体光老和尚生前曾任江西省佛教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第三届理事会咨议委员会副主任、吉安市青原山净居禅寺、吉安县资果寺方丈,浙江天童寺、江西云居山真如寺、庐山东林寺首座等职。
体光老和尚于二00五年一月二十四日下午四点三十八分在江西省南昌市圆寂,享年八十一岁,戒腊六十二夏。
开示一
禅堂里跑香,一个跟一个,不要乱跑,跑的时候这个功夫一定要在,你要是看话头,跑香的时候,这一步也不能叫它丢了,要话头在,跑香的目的就是用功啊,你光指着跑香,那可不是功夫,那个是调身的,也可以帮助用功,现在禅堂里提出来看话头,又是“念佛是谁”,又是“拖死尸的是谁”,还又是“父母未生以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总在一起,目的是明心见性,看自己是符合用哪一个,这话头不管用哪一个,只算是你想了生死、明心见性的一个开端,你指望它,那还不行,你这光念话头,那也不行,你要念“念佛是谁”,念这个也不行。
是谁?拖死尸的是谁?念佛是谁?前面的那个字丢了可以,这个“谁”字不能丢,拖死尸的是谁,念佛是谁,这个“谁”不要丢。或者你念阿弥陀佛,你这个“佛”字不要丢,前面的那个“阿弥陀”丢了不要紧,这个“佛”字历历明明。你看话头念佛是谁,“念佛”那个丢了不要紧,“是谁”不能丢,这个“谁”字现前,你要是有心执著它,这不对,你要没有了,也不对,你要是执著这个念佛是谁,在这上面用心用意,执著“这个是谁”,著在“这个是谁”,那也不对,你要是不执著,也不对,这个叫什么---“有知无妄”,“知”是了了常知,虽然了了常知,但没有妄想,这个样子用功。
有人在禅堂打坐,心口又疼又胀,那是你执著了,你不执著就没有。首先这个用功啊,要内无身心,外无世界,没有执著,这样前进。禅堂里这些规矩、这些法则要紧,免得人习气毛病,可是你要执著了这些规矩法则,光在这些规矩法则上用心用意,你真实的功夫不在了,那你还是不行,要想弄一个确确实实,还不是一天两天这么简单。最主要的,这个参禅的人哪,他哪个执著就不好办,著啊!禅堂人首先要做到内无身心,外无世界,就跟经上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要这个样子来用自己的功夫。
进禅堂来跑香,要听维那师傅招呼,要行则行,要坐则坐,不能乱跑,不能放开步伐就跟跑马子一样,那样不行,这一步也不能错过的跑,话头时时现前,不住身心世界,话头时时刻刻、踏踏实实的在,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忘身忘体,到斋堂里吃饭,吃饭不知饭味,怎么了?功夫得力了,功夫已经站住了,这个口吃这个饭,这个味道,它动不了正念!正念已经作了主,意识已经不分别了,这个样子修行,不要说修多少年了,七天就得一个实际,要不然你用个试试嘛,你就忘身忘体的跑香坐香,出入往还,穿衣吃饭,睡觉这一切,你这话头在,你看你能不能,不要说七天了,能弄一天嘛,你能在这个禅堂坐上一枝香不打妄想,不生心动念,一定会得一个实际!现在就是这烦恼妄想太多了,主要啊,还是没有真实信心!
有些参禅的人,没有真实信心,没有真实的体会这个禅堂,他怎么还发脾气呢?这带领大众走上了菩提道路的人,那为什么要吵起来、闹起来了?实际还是没有真实的受益,没有真实的体会,这个内无身心,外无世界还没做到,要是做到他不会有这个样。假若用功用的照见五蕴皆空,就没有这个了,大家跟着这个方向啊,还是要前进。催板!
开示二
……丛林的外观,一切变了,这就叫变哪!内也变,外也变,一切行动都变了,变成什么样子了?变成了一切佛事,你这个人哪,已经走上了正规的修行道路,外边正规到底,内边话头时时刻刻在,你这就是外也修行,内也变了,外也变了,你这个人哪,就辗转的算是一个修行人了。
我们用功,不管是念佛,是参禅,或是你自己选择法门中一个功夫,也可以,就是要有一个长远心,有一个坚固心,得有个信心,你没有这几个心哪,过几个阶段,你或许觉得没什么味道,世间法总有一个味道,有一个意思,你这个看话头你要什么味道呢?什么味道也没有,什么思想也没有,什么做法也没有,这什么都没有,这个才是话头,你以为没有味道,没有意思,那你错了,但有一个味道,有一个意思,这还不属于生灭法。
这上半月,一个姓熊的,原来他是吉安地区气功协会的书记,老婆就是这个吉安市肖专员的女孩子,他本人是个大学生。到西藏学过密宗,亲近了西藏几个大活佛小活佛,大喇嘛教给他好多方式方法,怎么修怎么弄,大喇嘛跟他说呀,你在中国这个汉僧里面找一个禅宗的人,你好好向他学习一下。他见了我两回,他那个意思呀,他说我呀,也是气功,他说我是气功里面很高的气功。我说,我呀,不是气功,我怎么能是气功呢?打坐参禅是不生不灭法呀,你就是说你这气功达到究竟目的,还是生灭,你用功就是用到极点,你还赶不上道家的三花九炼,要说了生死,根本码子都摸不到。我给他说的这个意思,他还没体会到,后来到广东大学当教授去了,他给他的学生传的都是密宗法。有回肖居士带着他们来,因为是熟人,见过几回了,就问问这,问问那,我呀,也跟他说了一下。问这禅堂是什么目的啊?他想打听打听啊,我说禅堂的目的是明心见性为目的。他问我,我也问问他,这一问哪,问的他心里有点不好过。我跟他说明了,我说你呀,我不是对你不客气,因为你是高级知识分子,你说是了生死用功,你这样搞啊,你连路头都没摸到啊!我说这话,他心里难过呀,心想我搞了几十年了,在这气功里面是高尚的人哪,你看,了生死我连路头都没摸着。我说,我决不跟你说谎话呀,你确确实实的你现在还在那个生死、断常二见中去做,学的还是佛法,你见解却是断、常二见,你这都属于生灭,那么了生死啊,没有你的份!这一说呀,好象说到他心里了,他站起来了,站起来长跪合掌,合掌什么意思啊?他以为我有什么法,我说,我呀,没有法,现在你学了这么多年的佛法,你连个三皈还没懂啊,不要说这法、那法了,三皈还没有遵守,别说五戒,就这么简单的三皈都没遵守到,也不认识三皈,更不要说佛法了,信教的开端还没有明白,想了生死哪有份呢?根本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出家人,要实实在在的要把这个三皈考虑一番哪!不要弄好多呀!·我们皈依佛,以佛为师,现在我们仔细考虑,我们是不是以佛为师呢?好好想想,说皈依佛,以佛为师,永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以法为师,皈依如来所说三藏十二部一切经、律、论三藏,永不皈依外道典籍,外道典籍这多的不得了,除了佛说的三藏十二部,其他的抄前落后,抄后落前,不依佛教的正文,自己歪曲的,这都算是外道典籍;皈依僧,以僧为师,皈依十方贤圣僧,这一条皈依僧我们做到了吗?要皈依十方贤圣僧,什么是贤圣僧?口讲佛法,心行佛事,行解相应,即是贤圣僧。我们出家想了生死,能把这三皈体会,照着三皈行动,今生定了生死,要不然呀,百千万劫也出不了这个苦,也在生灭轮回中转!
没有一个结束的话,你还是不行,修持、生活这一天到晚,你得有个规格,你没有一点规格呀,你虽然就那么参,什么都不管,那也不行。道场里有一定的制度,跟着大家,这道场里边第一条,得有班首师父,得有纲领,班首与纲领之间,纲领与班首之间,这要弄好,你要弄不好啊,就会出事,因为都有权力呀,八个纲领:维那、知客、僧值、当家、副寺、寮元、衣钵、典座。这都属于纲领啊,丛林的制度,权利都在这纲领手里,纲领与纲领之间要和合、忍让,假若你这个纲领与纲领之间没有忍让和合呀,那就不好弄。
客堂有僧值、知客,僧值就是课堂里面的副知客,知客就是副僧值,两个人平等,两个人和合,把客堂里一切制度、一切作法做好,那你不能说这是僧值的事,这是知客的事,我不管!知客要是没在客堂,你这个僧值在客堂里你就要负责,僧值有事情,这个知客呀,上殿、过堂、出坡,你知客要负责,那不能说僧值不在家,他的事情我不管,那可不行啊!这纲领与纲领之间,要和合在一起,你看这个僧值在上殿、过堂之中,他很有权利呀。不管哪一个纲领不能打人家耳巴子,这个丛林上打耳巴子,是僧值打的,禅堂里的师傅有不合适的地方,违犯规矩的地方,那是维那打香板,这也是制度。
这个禅堂里边领导是班首,班首领导什么呢?领导修行,用功怎么用,修行怎么修,功夫、见地、受用,这是班首讲的,这个维那不能讲这个,维那讲什么?讲制度,维那这一个月在禅堂里讲四回话,讲什么?完全讲制度。僧值在斋堂里一个月讲四回话,也是讲制度,他讲什么制度呢?上殿、过堂、出入往还,这是僧值在斋堂里讲的,僧值讲话的时候,方丈不过堂,这僧值在斋堂里讲话,那个很客气呀,不是现在随便讲啊,那不是的啊!僧值讲话,这班首、首座都在斋堂里吃饭,一开始就是:班首师父、维那师父、两序上座慈悲,今天晚学有点什么事要想说一说。开始就说“大众师父,防火防盗!”头一句就要这么讲,防火防盗,因为僧值就是管这个的嘛,提出来这些制度,意思就是要大家遵守。他为什么在斋堂里讲呢?斋堂里吃饭的时候,有班首、纲领,大家都在斋堂里吃饭,可是你们当参学得知道,这个僧值讲话,维那在禅堂里讲话,不能提名,只能把这个事情说说。
这个禅堂里的师父,上殿过堂,出入往还,要是不合适的地方,僧值他能打耳巴子,打了之后,这维那回堂,还要打那个师父三香板,为什么?你禅堂的师父,是大家的榜样,你为什么在外面失了觉照啊,要不僧值怎么打你呢?那可不能怨天怨地,不能啊!万一要是这个禅堂的在外面循规蹈矩,处处守规矩,僧值要打,那还不行,那你还不能打,打了班首要到客堂去打官司。客堂就是法官,不管谁到客堂里,你把你的意见提出来,听从知客师父安排。不管什么人,不能到客堂说长说短,乱说乱讲,还不能说是三两个在一起,打抱不平,那个不行。
这个外寮的人到禅堂里边要是犯了规矩,那怎么办呢?你进入禅堂里来,维那师父要管。我幼年在大禅堂里面住,学了一些禅堂、外寮,外寮到禅堂的这一些制度,还有维那对于外寮的人来坐香的制度。这个在常住住过三年的师父,那就不允许打香板,也不允许打耳巴子了,因为他算是在这里住了几年嘛,也算是老住的,要是到禅堂里坐香,维那那就不能随便就打呀!
这禅堂里边住过几年的老参师父,到斋堂去吃饭,大殿去上殿,你这个僧值,你也要考虑,那不能随随便便就打,打了也不行的!那就是纲领与纲领之间要团结,为什么要团结呢?纲领都有权利呀,你比如这个知客的权力,在这个道场里面,任何人违犯了清规,这知客都要处理你,这是他的权力。权力的人与权力的人要互相尊重,你可不要挑他的毛病,因为你是纲领他也是纲领,你要是挑他的毛病,他也能挑你的毛病,都有地位、都有权力,这很细致的事情都要知道。
近来解放后,文化大革命,佛教恢复,各丛林弄不起来是怎么呢?就是纲领与纲领各有各的权力,他只执行他的权力,别个的权力他不管,那个就不行。这个当家的,名叫监院,监院就是在这丛林里这一切他都能管,他是当家的嘛,也算是一寺之主啊。库房里一个监院,一个副寺,这都是纲领,另外这个库房里,常住还要安一个都监,都监是什么人呢?都监大部分都是首座代理,这个堂客里有个知众,知众跟都监他两个平级,地位在这八个纲领之上,在班首下边,又加这两个负责人、两个纲领。
原先我在云居山,是那里的首座,代客堂的知众,知众他比当家、比知客、维那、僧值高一级。这个纲领执事,都是知众跟都监两个提出来的、选择出来的,然后跟方丈说,叫方丈请,要是请纲领执事,你方丈没有通过两个都监、知众的话,你还不好,这叫团结在一起。因为知众和都监他两个选择出来的人,都是有经验的,这才跟方丈说,叫方丈请,方丈他是代表一个常住,一个道场的主人,他是这个样子搞的。
客堂的知众,他要选择出来维那、僧值、知客;库房的都监,要选择出来当家的、副寺、衣钵、典座、寮元,这个都监、知众他两个在一起商量,你看你选这个怎么样,我选这个怎么样,两个人都同意才行。那不是说谁想叫谁当什么就当什么,和尚你也不能啊!这个名称就是“团结六合僧众,体续百丈宗风”,这是古规,丛林里安排就是这个样子安排。
我们寺庙跟这皇宫里差不多,八大朝臣就是我们的八大纲领,四个宰相就是我们丛林的四个班首,首座、西堂、后堂、堂主,九卿四相,这是国家的制度,我们丛林下这个制度,跟国家那是一样的。解放后说什么,说我们寺庙里和尚这些制度是封建,其实不是,因为佛在世,文殊普贤是左丞右相,代佛说法。我们这四个班首,他算是法位上的人,他与方丈分座说法,他跟方丈平级,有些地方,这个首座的权力比方丈还大,因为他是这样的,班首叫终身制,你请了他当首座啊,他这一生一世就要当首座了,没有辞职,跟纲领不一样,这叫终身制,丛林下请了书记,这也是终身制,书记可以代维那,维那不当了还是书记。那不是我们从正月十五、从七月十五挂牌,不是说明嘛,某某书记代理僧值,某某书记代理知客,某某书记代理监院,知客、僧值这八个纲领是暂时性的,这书记是长期性,不是说嘛,千年的书记,万年的班首,一当永当,再不会辞职,辞职是八个纲领辞职,是这个样子。
这些事情,几十年了,丛林下都不弄这个了,现在乱了,没有这个好好的教规、严格的制度啊,你就会乱。这现在虽然是制度没有完全弄起来,多多少少的还有一点,以前下了晚殿都要养息,现在可能是有些人养息,有些人不养息,不养息不行,不准出去到外面说话,因为僧值他能管到你寮房,其他的纲领都不能管寮房。以前这僧值,或者下了殿你不养息,他从你门口轻轻的走,他要闻到你这个门口出来香烟气呀,那就不行啊,你要在房间吃烟,那可不客气。
禅堂里打了抽解,维那和散香到外面不是敲三阵吗?敲这三阵的时候,僧值进堂,他是从钟板这里进,轻轻地、慢慢地,因为大家都坐好了,马上就要止静了,他去转一圈子,转一圈干什么呢?看这外寮的有没有人没来坐香,他转到西单第一个位子,那是僧值的位子。这东单头第一个位子,那是知客的位子,这禅堂有这两个位子,一个僧值位,一个知客位,这现在差不多都不知道了。
这个禅堂的位子,维那位、班首位,是和尚送,维那他要是请几个悦众,也送位,这有次序,现在没有了,没有了就乱。禅堂每个师父的衣,都在上头这竹竿上搭着,竹竿上有衣的位子,外寮的近来不要坐,因为他这里有人。还要看一下,哪一个位子上面有当值的牌子,就是这个散香的牌子,这说明他去当值监香去了,这个位子可以坐。外寮的师父进禅堂来坐香,或是饭头,或是烧大火的,或是做菜的,或种菜园的,现在还有卖票的,这些都是外寮的人,他们进来坐香,他要是坐在那里的话,你不好叫他下来的,因为他这个烧大火的、烧开水的、做饭的,我们吃这个开水,吃这个饭,都是他们做好的,我们才能在禅堂里用功,他们要是到禅堂里坐一枝香很难得,他又不知道,坐好了你又叫他下来,他不好意思。
还有一个事情啊,禅堂里差不多的不知道,这个班首或是没有来坐香,或是位子多,清众可以坐班首位,书记不能做,书记、纲领都不能坐班首位。那是怎么回事?假如班首师父来了,维那师父喊,某某你下来,班首师父来了,要敲叫香。这要是纲领坐在班首位,你维那不好叫他下来啊,他是纲领,你要叫他下来就动他的烦恼了,你维那在禅堂里有权力,你到客堂你可没权了,这一个纲领他一个地位,象这些事情你们初发心人都应该知道。
不管是什么人,到在班首房里去了,或是首座和尚、西堂师父、后堂师父、堂主师父,就是顶礼,不管你是什么人,除了方丈、首座,到客堂中间那里,都要顶礼知客师父,知客师父也客气,说坐下。就是四个班首、把大纲领、大众师父,到方丈那里,要往中间顶礼和尚,和尚说请坐。这是我们的礼貌啊!你不要随随便便就往客堂里跑,或有什么事情,到了中间顶礼知客师父,把事说一说,这也是个制度,互相之间要恭敬,不要仇气啊!
要按丛林制,在这个道场住过几年的,就不能喊他名字了,这八个纲领,知客师父、维那师父、当家师父,不要喊维那师,知客师,不能这样喊,这是参学。纲领与纲领之间都要称呼师父,维那到客堂里,开口就是知客师父,知客师傅见了维那,就喊维那师父,不要喊维那师,那就不行,那你就粗气,没有参学,失了你的参学。这方丈怎么搞啊?方丈到了客堂里不问讯,因为他是常住主嘛,方丈一到客堂里,这知客赶快站起来,常住主人到了嘛,这方丈也客气,也喊知客师父。方丈喊八个纲领都要喊师父,他们是大众的师父啊,是你请他做知客,你要尊重他呀,你尊重他大家都好尊重他,他的工作就好作了,你这方丈你可不能喊知客师,或者喊名字。
这多少年了,我在云居山,有很多的这些制度都没了,比如说方丈,他的徒弟做维那,他的徒弟做知客、做当家,到方丈来了,可以喊他的名字,在公共的地方,还是要喊维那师父、当家师父、知客师父,那就不是你的子孙了,这些事都得知道。虚老和尚他当了多少年方丈了,首座也是他的徒弟,首座也是他的戒子,云居山每年开期,你看云居山那些首座哪个不是老和尚的戒子啊?为什么要说这些事呢?就是互相之间要僧赞僧,这现在变成了你说他不对,他说你不对,弄得烦烦恼恼的。纲领嘛,你有权我也有权呀,你能说我我也能说你,闹到客堂里也不好处理。
记得有一年,我在云居山当知客,满觉首座他跟智受西堂两个闹别扭,为了收徒弟,找客堂来叫我处理,我们都在云门寺住了几十年,都是老和尚的学人。他两个到了客堂,说:顶礼知客师父。我说:两个老人家坐下。他来年感个他说他不对,他又说他不对,满觉首座那个性子更暴,这智受师他那个个子小,看着好像也厉害,智受师是在这里出家,我跟他很熟,我说:你们两位老人家,你们记不记得云门寺出事,把老和尚骨头打断了,后来老和尚把我们这些人都喊到他身边,就说了:你们这些师父啊,都是受了我的骗哪,你们大家都吃这么大的苦头,今天解决了,你们哪,可不要忘了今天,时时刻刻想着今天,就没有烦恼了!我说:你们两位上座都是老前辈,还记得吗?两个为了你收徒弟他收徒弟在这儿吵起来了,叫我处理,我说:不能处理,这文化大革命你们两个都受了苦,现在好了,你们两个老人家还是放下来,不要叫我处理,我不好处理你们,要真是处理呀,你们两个都要迁单,怎么?这是十方丛林,也不是你的小庙子,你在这乱收徒弟,还吵吵闹闹的!我这一说,他两个都哭起来了。我说:你们两个回去算了,再不要说了,其他的老参师父听到会笑话你们。这一说,他两个哭着走了。这些事情要说到他头上去,说不到头上去,他更烦恼,我这一说,后来他两个人又好起来了。
我今天啰二巴嗦的说这么多,我的意思啊,你们大家不要说人我是非,不要这个那个的,要团结六和僧众,要僧赞僧,不能背地里说长说短,常住的教规,禁止这个背地里说长说短,一定要这样,催板!
开示三
祖师立的规矩,都是提醒我们赶快用功啊!说什么“病后方知身是苦,壮时都与他人忙。”我们要是有了病,才晓得这个身子是苦,身体好的时候,总是为他人忙。为他人忙什么呢?或是为自己的子孙,或为自己的衣食,或为别的,这些事好多。回头想一想,到害病的时候谁也用不上,谁也帮不上忙,这才说病后方知身是苦啊,我们一天忙忙碌碌,为什么呢?就为色声香味触法,如何能不与他人忙呢?这现在不是提出来了嘛,看话头!你这话头看得上,话头站得住,己事己办,这个样子嘛,你呀,才算不为他人忙。
我们一天到晚,听到这一切音声色相,起心动念不都是为他人忙吗?我们出家来修行,把一切事情放下来,就专为自己办事了,为自己修行,那就不问他人的事情了,话头看得上,这算是真正为自己。你说你平日之间,烦烦恼恼的,看这个也不如法,看那个也不如法,你这就是为他人忙,你话头丢了,你功夫丢了,你不就是为他人忙才把话头丢了吗?比如我们是念阿弥陀佛,你要认真的念阿弥陀佛,怎么认真呢?其他的都放下来,只有这个阿弥陀佛,行住坐卧,二时六中,只有这一句阿弥陀佛在,一切都不在了,因为一切都不在,只有阿弥陀佛在,你才算个用功的人,一会儿用了,一会儿又没用,还是与他人忙,能不能下一个很好的决心,不为他人忙,为自己用功忙!
古代有一个修行人,他到大街上去锻炼,看看这个身心能不能纯洁,后来临圆寂时说了几句话:每天大街跑,心中念佛忙。像这样就对了,每天在大街上跑,他心里念阿弥陀佛的忙,我们现在不在大街上跑,不在大街上忙,我们在这禅堂里跑跑坐坐,能不能把这个功夫用上,跑香的时候这个功夫在不在?要知道,为了用功才跑香,你要是不为了用功,你跑香干什么?盘起腿子来,你这个功夫要在,就是为了用功才盘这个腿子的啊,要不是用功,盘这个腿子干什么?一定要知道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是做什么的,坐在这里就要用功,不用功你坐在这里干什么?
我们在这盘腿子,为什么盘腿子?就是放下身心来盘腿子。我们为什么起早摸晚,还要念经?经是佛说,这三藏十二部是从佛大寂定流出,我们怎么办?我们要以清净心、恭敬心来接受释迦牟尼佛的三藏十二部,来看经、念佛、拜佛,因为这个看经、念经能把我们自己的大寂定引出来,释迦牟尼佛说的这个法就是从大寂定说的,我们要以清净心把我们每一个人的大寂定引发出来。我们念观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大慈悲,我们也有大慈悲,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是引出我们大慈悲的增上缘,我们要一心念观世音菩萨,把我们自己的大慈悲引发出来。
我们现在看话头,话头这个法就是了生死的,用这一年不生的话头,把我们一念不生的常住真心引出来,不从外得,从外面找不着个什么东西,这个佛教秒度心法,我们现在出家学的就是心法,心外无法,成佛是自己成啊,见性是自己见哪,这都是不从外得,自性本具一切法,要自己参禅、念佛、持咒,把自己的这个大慈悲心、常住真心引出来,了生死就这样了,我们是不是这样弄呢?我们一定要这样弄啊!要是不照这个样子弄的话,我们辜负了出家,也辜负了住在这个道场里边。
道场里面这一切事情,都是别人拿钱弄的,他为什么拿钱?他是希望我们赶快成佛啊,成了佛好度他,好度一切。我们一定要赶快修行,要快一点,越快越好,这个世间上你看多苦啊,前几天很冷,这几天又热起来了,衣服一脱,汗毛眼一凉,会生病,天热天冷没有形相,我们有形有相的身体就被它转了,说要赶快修行,要了脱生死,了脱生老病死苦,一定要努力,努力修行!不是人家古人说吗?“努力今生须了脱,不教来生受余殃。”一定在这里用功,要踏踏实实,越快越好,放下的越多,功夫越纯熟,放下一点,功夫纯熟一点,放下的多,乃至完全放下,这行住坐卧、二六时中就完全是功夫,一定要这样。
你东想西想,你乱打妄想,你辜负了常住啊!你东想西想你想什么呢?也不过是在家的这些事情,这些是是非非、烦烦恼恼的。禅!就是净,不生一念,不染一尘,就是禅。你是不是这样用功啊?你那思想究竟是在做什么呢?你自己追查追查嘛,思想到哪里去了?道场里成就我用功,我用没用啊?不要说看话头了,就说你念阿弥陀佛你念没念呢?你是在念佛呢,还是在打妄想呢?还是弄人我是非?长长短短的,你想打个什么注意?
常住里,开水是别人烧的,饭是别人做的,也可以说种种如意,般敢现成,成就你修行啊,你是不是修了?外表穿上和尚衣服了,实际上没有一点和尚的气味。在很早的时候,那可不像现在,到处修的有庙,大部分的出家人都在山中住,或住山崖,或住石洞,或自己砍几根茅草搭个蓬子,自己在那打坐。有一个和尚被老虎吃了,你怎么没管一点事啊?你是管山土地嘛,你没有负一点责任哪!这土地菩萨也急了,把这满山的几十个老虎都弄来,他拿着拐杖看看这个老虎,看看那个老虎,说:你们哪一个老虎把人家和尚师傅吃了?有一个黑老虎站起来了,说:那个和尚是我吃的。土地生气了:你怎么能把和尚吃了呢?老虎说:启禀老爷,我啊,浑身上下,闻了又闻,他连一点和尚的气味都没有,他来年一句阿弥陀佛都没念过,假如要是念一句阿弥陀佛,我都不会吃他。
你看,那里没有护法啊,你没有法,他护你干什么呢?你这贪、嗔、痴,啰哩叭嗦的都是人的事情,都不是佛法,护法是护法的,不是护你啰哩叭嗦、吵吵闹闹的,这长那短的,这他一点都不会护你,老虎碰见还会把你吃掉,你没有法嘛。这护法是真正的护法,龙天也护法,韦驮、伽蓝都护法,那你得有法可护啊,没有法可护,他护你作什么呢?
不管怎么样,你这个人哪,已经到这个道场来了,也强强勉勉的把你这个和尚衣服穿上了,还有不管怎么样啊,你还受了戒,不管你守住守不住,你也算是受了戒,戒品沾身,早晚都要成佛啊,要发精进心,要发勇猛心,时时刻刻在这儿用功。现在社会上好乱啊,工人弄一点饭吃都不容易,我们在这有饭吃,吃的饱饱的,要大生惭愧,要念念在功夫上,在道念上,不是说和尚饿死了,没饭吃,不会。
天下都是一样,走,往哪儿走?你走吧,没地方走!要生惭愧,要好啊用功,赶快出娑婆世界这个苦处,今生不了生死,来生再过几十年哪,还没有现在这个样子,佛不是早就说了吗?这个娑婆世界,是一代不如一代,一时不如一时。赶快用功啊,发愿生极乐世界,到清净庄严净土,不要留恋这个娑婆世界啦。不要贪哪,要发道心,赶快用功,催板!
开示四
不是说很舒服、很容易的就把自己所干的事情干好,就是学一个木工、瓦工也不容易呀!我们是出家人,是修行人,别说是了生死了,就是禅堂里这些事情,都学会了也不容易,学会也不是一下子就学会,要经过一段时间,腿子不疼了,功夫也好用了,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说坐香腿子疼啊!那比学规矩还难,规矩你要是用点心,那也不难,这个腿子啊,你时间没到,它就是不行!我以前哪,在幼年,喜欢打坐,十多岁坐腿子,到二十多岁的时候,这腿子才不疼,要经过多少年啊!不是说你坐个天它腿子就不疼了,它不会。要锻炼的腿子不疼也很不容易呀,也要肯锻炼,也要肯坐,你就是不肯坐,或是疼一点就放不下来了,象你这样十年二十年也不行。
要把自己的功夫用的上正轨,它比这坐腿子还难。有人用起功来,三十年五十载还不晓得是不是摸着个正路,在这个用功之间,能有一个很好的知见,得一点见解,得一点受益呀,比学规矩,比练腿子都要难,十年二十年得不到个正知正见,也算是一生要空过!
看话头,念佛,都是一样,念阿弥陀佛,看话头都是一万里,你想少走一步也不行,不是说我是个什么根机不根机的,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没有个十年二十年死心塌地的还是不行。看话头要看到一念不生,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你要是念阿弥陀佛念到一心不乱,你看话头也会开悟,就是在乎你个人。
你说谁能够一切放下来用功呢?不容易找这个人哪!我们都是出家人,是不是把自己的一切放下来,把自己的功夫时时刻刻在那里用?要找这个人哪,还不容易啊!有一些老修行,他总是放不下,我以前见过些老参师父,什么是老参?他规矩也熟,他也会用功,我们才跟他当参学,他的脾气不晓得怎么那么大,你就是规矩熟,会用功,这无名火要放不下,还是不行。
功夫要做的纯熟,妄想烦恼就会辗转消失,那就是在这日用之中,要主宰,应事待物,功夫时时现前,境界现前,不动心,不动念,上殿、过堂、坐香、出坡劳动,这一切时一切处,功夫不能打失,不被这个音声色相所约束,功夫做到这个样子,才算有点受益,这生死到来,可能也有一点把握。要是做功夫一会有,一会没有,烦烦恼恼的,这事那事的,生死到来,那一点也做不了主。了生死要知道什么是生死,你这也放不下,那也丢不开,一天到晚烦烦恼恼,是是非非,一定得知道,这个就是生死!了生死就了这个呀,不是再找一个什么样子来了生死啊,我们都要知道这个,知道这个,要赶快发道心哪,大家在这里要用心用意。
《华严经》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我们怎么还是这个样呢?你看我们长的这个苦恼样子,怨谁呢?佛的一切功德我们没有,佛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我们现在一个也没有。佛又说了,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假若说离了妄想执著,自然智、无师智,一切无不现前。这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我们有啊!只是被妄想执著给盖住了,我们的烦恼,我们的无名火,遮盖了我们自性本来的清净,就是执着我啊!执着我对,你是不是对呢?你不要烦恼这个妄想执著呀!不要执著这个妄想执著不好,它是个好朋友,就是把它转过来,返妄归真,转识成智。
前面这些善知识,这些老修行,佛法的存在靠他们哪!没有这些善知识,佛法早就不存在了,他们的忍辱心,他们的慈悲心,站住了阵地。我们现在虽然是看几部经,看几本语录,真正叫你用啊,你又用不上,经上讲慈悲,你是不是真正的慈悲?说佛有大力量,大雄大力大慈悲,我们天天在这里念,我们念了是不是用得上?我们有没有大慈悲啊?
我们出家人以明心见性为目的,我们现在看的经都是释迦牟尼佛说的经,我们自己也有三藏十二部,假若是见了性啊,这三藏十二部就是自己的了,没有见性,这个三藏十二部还是佛说的三藏十二部,见了性,修道结束,得道业亡,一切佛法无不现前,就跟六祖说:何期自性,具足一切法呀!何期自性,转大***!我们只是看到书上这么说,我们是不是能转***呢?你把它背的滚瓜烂熟,结果你还是在妄想执著之中,怎么能转大***呢?
自性能降服一切外道天魔!我们现在对于佛法的认识,都是在书上看,或是听人说的,我们自性本体是个佛啊!我们是不是见到了,是不是证到了?整天还在那里执著妄想分别,这个就是众生,要体会,要认识。
我们最初出家,割爱辞亲,背井离乡,你离开了本乡本土嘛,离开了你的家乡,你不要以为我离开了本土本乡就算出家了,那么多当兵的都算是离开了本乡本土啊,他是不是出家了?这只算是事上出了家。这割爱辞亲,割是割断哪!辞是告辞,向谁告辞啊?向自己的本乡本土,想自己的亲生父母告辞,告辞出家做什么?出家是什么目的?识心达本,解无为法,这才是出家,那你说光在事上,你百千万劫也得不到实际。
《大乘起信论》把世界上这一切列为两门:生灭门,真如门。我们所看到的,我们所知道的,就连这个经书佛像,也属于生灭,《楞严经》说:但有言说,都无实义。既然这一切都属于生灭,那什么是不生不灭呢?你在这一切生灭之中,一念不生,一尘不染,你这当体就是真如门。你要名了这个呀,这一部大藏经就是你自己的,你要不明白,三藏十二部是三藏十二部,那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你没有个踏实,没有个实际,没有个受用,你就是读尽觉皇万卷书啊,还不够你费了脑筋。
不是对阿难尊者说明白了嘛,你久远劫来,善读如来三藏十二部,不如一日一夜修无漏业,就说多闻多功啊!假若多闻要有力量,摩登伽女把你弄你,淫躬抚摸,将毁戒体,危险的很,何须要我说楞严咒,叫文殊把你救出来?无量劫学佛法都不如一日修无漏业啊!什么是无漏业?那就是在这因缘现象之中,一切时、一切处,不染一尘,不动一念,当体即是出世法,上哪儿找啊!出世法也是你自己的,不是外边的,说即心即佛,不就是说的这个嘛,就是千佛万佛出世,还是说的这个!
佛指示众生皆有佛性,明白了佛性就了了生死,你在那枝叶上、在那妄想执著中搞啊,你搞无量劫,你还是个生灭,你还是个凡夫。我们出家人,以明心见性为目的,三藏十二部是标月指,要因指见月,不能认指为月,《金刚经》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看,这不是说出来了吗?佛都说出来了呀!我们要善自领会佛意,要踏上真正的修行道路,不要在那枝叶上摸来摸去,你摸吧!佛说阿难,你以生灭心想得到如来的不生不灭境,那是不行的,没用的,在这些地方,你们这年轻人出家,要仔细考虑考虑。
我们在现在这个时代,应事待物,要善解善用,不然你自己生些烦恼。马上这个春游就来了,今年可能没有往年人多,他还是要来些人,这参观的人,他又不晓得我们和尚里边这个那个的,他到处都要看哪!就跟他说:这里不参观,到外面参观。他离开就算了,在参观人前,可不能说:你滚蛋!可不能这样说呀,这样说就不好了,他已经来了嘛,他是要看看哪,看看又看不坏嘛,关键是自己的正法得住世啊!你弄一肚子烦恼,烦恼你自己弄的,谁给的?一定要好好体会佛祖的言教,忍辱为第一,你要一烦恼,闹起来了,你自己的佛法已经不存在了,并不是佛法不存在了,你自己走上贪嗔痴,自己的末法现前,你说还修什么?要好好放下来!催板。
开示八 用功全靠个人,用功的方式方法知道了就行了,不知道是得有人说说。那就是古人说:出家容易遇师难,不遇明师总是闲,盲修瞎炼空费力,纵然落发也徒然。那就是出家得有一个很好的地方,有一个很好的师父,现在我们想找一个明白佛法的,想找一个真正的善知识,你说哪儿去找呢?实在不容易找啊!或者你找到了,究竟是不是也弄不清。《楞严经》上说:末法之中,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不遇明师就是遇不到一个正确的知识,跟着他没有一个正规的路头来走,要走错了,不但不能前进,还要堕落。 古来这些祖师,怕我们摸不着正路,百丈禅师就提出来了:修行以念佛为稳当。我们修行啊,以念佛为稳当,不会歪曲,也不会错,稳稳当当的,念阿弥陀佛,也不要什么体会,只要念就行。要是用其他的法门,你得懂得,不知道就麻烦,或是错了也不知道。你不管怎么样,你念阿弥陀佛,念一句算一句,你管他懂不懂呢?你总是念了,总在你意识上过了一道,过了一道,你的意识上就有这么一个影子,不管是明白不明白,你意识上染了这一句佛号,早晚一天要发现,发现什么?因缘成熟了,那就不要其他的善解这个意思那个意思了,这一句佛号已经因缘成熟! 佛在世,有一老年人,岁数很大了,他家里也没有其他人,自己也老了,意思是想着到祗园精舍找佛出家,他也不晓得谁是佛。舍利弗、目犍连这些大阿罗汉,见来人出家,他们还是喜欢的,这些大弟子、大阿罗汉要入定观察呀,看这个人有没有善根,要是没有善根就不留他了。这一观哪,哎呀,真是没有善根,八万大劫以来,都没有种过善根,一点好事也没有做,这个人算是一点善根也没有啊!就说:我们不能留你,你去吧!他心里很悲痛啊,这么大年纪来出家,说我没善根,不管怎么样,那就回去吧。到了城门跟前,心想回去家里也没人,就要碰死在那城门上,古代城门是用铁皮包的,碰一下就完了。佛在那里见了,就说:不要碰、不要碰啊!老人说什么,说:我到祗园精舍找佛出家,佛他说我没善根,我碰死算了!佛说:好吧,跟我去好了。佛又把老人领到祗园精舍,这大阿罗汉一看,这人刚走,佛又把他带回来了,带回来就住下吧。这老人哪,七天证大阿罗汉果。诸大弟子、大阿罗汉就说了,你看这个人,一点善根都没有,他怎么能证罗汉果位呢?佛就跟这大阿罗汉作解释,佛跟罗汉不一样,佛入定能观无量无边的世界,久远劫以来没有不知道的,不管哪一个人,就是久远劫以来无量大千世界,每一个人、每一个动物,佛都知道。佛就说了:你们阿罗汉入定只能观八万大劫之内,八万大劫之外啊,你们不晓得啦,八万大劫以前,这老人哪,他念过一声佛号,到我出世成佛,他因缘成熟他要解脱。就是说这一个人,不管你明白佛法不明白佛法,或是念一句经,或是念一句佛菩萨圣号,在这个八识田中纳子出世法的种子,他有朝一日啊,就会成佛。 就跟那佛在世莲花色比丘尼,她生生世世都是出家,她出家就是戒律不好,说她是淫女,世尊出世,莲花色比丘尼证大阿罗汉果,那比丘尼也来劲哪!她能入定放大光明,代佛宣扬。 这人哪!在佛法中就怕没有一点染,没有一点信心,那就不好办。我们前生也可能种了善根,今生出家了,出家得有点善根哪,虽然是有善根,也在那里用功,你疲疲沓沓的,没有踏踏实实还是没用啊。把这个了生死大事看得冷淡,在这个人世间上还染不够,还丢不开,一个吃的住的,一个钱,一个衣食,在这上头放不下,有这些事情放不下,功夫不能认真,你虽然是出家十年二十年,还是不行。那么再一过老了,老了用功实在难,青年的时候用功,得到一定的受益,或有一定的见解,打下了底子,到老了就是保养不退,这还是可以的。真正的用功啊,就在这出家三年两年,你有一个信心,有一个踏实,抓住不放,在这里用他一番苦功,用一番功夫就得一番受益,得到受益,老了怕什么呢?有功夫啊,有见地、有受益,老了保养,得这个样子。那你说你在青年的时候,正是用功的时候,有精神、有力量,也有时间,你不肯用功,专门打妄想,那就不好弄了,你功夫不用一个踏实,到老了就不行了,老了没精神,用不上了。 不要说你们哪,你象我这到七十岁了,这功夫也提不起来了,求福也不中了,老了求福、用功都不行了,求福要劳动啊,老了劳动也不行了,用功要精神,精神好才好用功,这老了也没有精神了,没有精神这功夫用不上,青年不用功,这老了再想用也用不上了,可能有一部分人还有这种毛病。你们现在年轻啊,赶快用功,不分昼夜时时刻刻把自己的本分功夫照顾好,话头现前,得了利益,功夫踏实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功夫要用到这样才能得好处。你还在那胡思乱想,这也放不下,那也丢不开,哪会相应啊?他不会的,一定要放下来,放下什么,你所放不下的事情都放下,这就是放下,与你有好处,与你有关的,这些事情你都要放下,最大的事情就是你这个功夫,你要没这个死心塌地的去用啊,你虽然是出家多少年也没用,你老了,更不行。 这个娑婆世界呀,他不是顺顺当当的,快快活活的修行,而是在这烦恼、无明、灾难之中用功,一定把自己的功夫靠得住,有点把握,行住坐卧都使它在,就是睡觉的时候也在,在堂里堂外都要在,没有哪一个地方不是我修行的地方,没有哪个时间不是我修行的时间,用的吃饭不知饭味,吃茶不知茶味了,在这个时候能得大利益,能得大好处,不是说嘛,修行人一生不退,定入圣位,要这样用功。 出家做什么的?出家用功,要了生死啊!不管用什么功,开始的时候总是不容易,不容易的原因就是妄想多,妄想多、烦恼重,功夫不熟,妄想烦恼分别心太熟了,也弄惯了。好象不用功还好些,一用功这么多烦恼、这么多妄想都来了,要按说有这么一个情况还是好事,从来不用功,从来也不知道烦恼,也不知道妄想,不是不知道,因为你没用功,你哪里晓得妄想?知道了妄想总是个好事。古人说:家贼难防时如何?实在不为冤。你知道了烦恼阻碍你用功,你不要招呼它嘛,你知道了嘛,那就算了,不要继续,你只管照顾你的工夫,要这样子搞,不要烦恼妄想来了,算了,不用了,那可不行。 再一个,要是用功时间久了,你仔细观察一下烦恼妄想的来处,烦恼是贼,要用智慧回光返照,烦恼当下消失,要这样做功夫,这样做功夫就要有耐烦心,要有长远心,像你搞一下不耐烦了,还是不行,耐得烦,吃得苦,发一个长远心,管他得利益不得利益,你只管用嘛!要这个样子用啊,你不管怎么样,总还是个用功人,时间久了,用功用的纯熟了,就跟走路一样,越走越近。这功夫在,妄想不在了,虽然是没得到实际,你也是个修行人,怎么?你在那里用啊,不管这个路多远,你只管走就行了。 一定要耐得烦哪!这做功夫一定要耐得烦,得利益是长远心得利益,得实际是耐得烦才得实际,并不是弄一天两天算了,那个不行。古人用功三十年五十载才得一个实际啊,我们现在来说根本还没用功,一个还不会用功,一个根本没用功,你光想得到好处那怎么能行呢? 说独自饿了要吃饭哪,你吃没吃啊?你既然知道这烦恼妄想多,那就要用功啊!要耐得烦、吃得苦、受得委屈,不要说我们出世法成佛做祖,就是世间上做一点事情,学一点手艺,你也要耐得烦,你也要吃得苦,何况我们是成佛!释迦牟尼佛修行了三大阿僧祗劫,他一点都不烦恼,这么长远不成佛他也不烦恼,学佛马,就学佛!佛不烦恼,我们是佛的弟子,我们也不烦恼,佛能够放得下,我们学佛也要放得下,这才算学佛,这个才算个佛弟子,这才真是继承佛乘!一定要发这种心,在烦恼之中,无名火、不耐烦、没有长远心,那干什么也干不好。要耐烦做事,要耐烦修行,不管在禅堂里在禅堂外都要用功,不管你做事情不做事情,处处都要在功夫上,妄想没有了,这是用功所得,是修行所得,不是说一说、想一想就没了,不是快快活活就了了生死,那是很艰苦的事情。 我们遇到了这个时代嘛,你看看这些音声色相,这些出来的,都是与道不相应,你看哪一点与道相应啊?你到山门外边看看,来的男男女女啰二叭嗦的他相应啊?都是障道的。前面这些祖师善知识制定的规矩,一个修行人哪,没有要紧事,不要跟在家人来往,祖师说,修行人,不管社会上大官小官,尽量的回避不见,因为他是个染,我们是个净! 古代佛在世,佛一看到这些比丘在城市里走来走去,佛就掉眼泪,那比丘就是在深山里头睡觉,佛也放心,你虽然是在城市里修行,你危险哪!你在深山里睡觉,太平无事啊,他这染缘没有了,你在城市里边,这染缘把你保卫了,你到哪儿躲?一定要知道,自己有没有这个力量,我能不能行?这你还不知道吗?这无欲现前,你动不动心哪?你这功夫还在吗?这你还不知道啊?象那名利财色,红花绿叶社会上这一切境风现前,你这思想动不动啊?要动那不行啊! 前面的祖师对后人关心哪,祖师开的这些道场,都是成就我们后人用功的,我们要知道,前人都是为了我们,为了我们出家修行了生死,给我们准备道场,也准备了修道的方式方法,有的祖师还有语录,还有大乘经的注解,那为啥呢?那都是为了我们修行啊!就怕我们摸不到路,才说这些修道的方式方法,才下这么多注解。既然是佛菩萨、善知识对我们这么样的关心,我们要把我们的修行,把我们的道念,时时刻刻使它在,烦恼妄想不去应付,思想不去继续它,继续使这个功夫在,要这个样来用功,催板! 开示九 禅宗这一法,非见性不可!不见性,生死不了。说你戒律好,持戒持的好,保住你这个人身还是可以,要说了生死,非佛法不行!这各种道门,各种的宗教,他们弄来弄去,也只是能保住人身,要说了生死啊,没希望!他不是干这个的,他也没有这个观点,也没有这个想法。说了生死,只有佛教才说这个,这不管哪一个宗教、哪一个道门,他不讲因果,这因果是佛教说的,佛说“三世因果”、“识本即是佛性”,其他的什么道都不说这个。 佛说法四十九年也就是说的因果。佛说的因果就是出世间的因果,修六度万行这是要出世间,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是世间因果,这一切的法都属于因果。在这一切行动之中没有染、没有爱,这就是出世法;你要有染心、有爱心,虽然你在那里念佛拜佛,你这也是世间法。想得真实的好处,用功的时候要忘身忘提,这才能得好处,你还在执著心、妄想心,还有贪心,你这还是世间的事,要出世间,一定要没有世间的染心,没有贪心,你这东寻寻,西找找,还是为的名利,要了生死到哪一天哪!根本就是也没有准备了生死。 你们在外头当参学,是不是当参学?参学的什么?怎么才叫参学?目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现在在外头东走西走,都弄什么!哪个地方随便,哪个地方钱多,哪个地方吃的好,比呀,这里问,那里打听,都往这个方向去了。不象古人,为了自己的生死大事,不远千里游方,亲近善知识,从这个道场出来,又到那个道场,为了修行啊!现在都不是了。 是不是说这里面没有修行人哪?修行人还是有,要比古人少一些。那以前在明朝清朝,有很多禅宗道场,每年也打禅七,哪一个丛林打禅七,禅堂里都有个把两个人得好处。你看现在打七,两天不打了,有的根本不打,这还得什么好处啊,干都不愿干了嘛!坐香也不愿意坐了,思想上根本没有这些东西了,都在名利财色上搞,你说这个样子来出家,来修行,那有什么用啊? 现在来说,人也不少,不少是不少啊,真正发道心的修行人有几个?你还用问吗?看看还不知道嘛,他是个干什么的?有些人特别是装模作样,你说你骗得了谁?结果因果还是自己承当,你自己的事嘛,谁帮你承担?这就是开初目的不正派,结果还是邪歧。他这思想取向不同嘛,结果也不同。真正的踏踏实实修道的,没有一个不得道的,弄些虚假,弄些不实际,这个名声,那个名声都来了,那有什么用啊? 要说真正的了生死,要踏踏实实的,这三十年五十载不变心,都在功夫上,那么才得一个好处,得一个实际。现在都不是啦,头一年出家是初参,而一年就成老参师父了,到三一年不参了,佛在西天。这比以前还快,出家三天就是初参,出家三个月就成老参师父了,再过几个月,也不参了,也不学了,到处跑,到处看。现在到处都差不多,北方这几个省还好一点,南方这几个省的出家人哪,你看像不像?不要说别的,你说东林寺那些像不像出家人哪?佑民寺那些像吗?那都作什么呢! 本来我们修行人不管他人,常思己过,不论人非,他非我不非,我非是自己错啊!这现在你们年青人还没找到方向,这说一说,本来不说这个,说这些干什么呢?他不修行是他不修行嘛,就是你既然到这里来了,也不得不说说,实在也没有什么可说,只有踏踏实实自己来修行、来用功,你用什么功都行,你得用!不管用上用不上,都要用,你虽然是还没用上,你总算用了嘛,这一番提厮一番新哪!坐那么一枝香,哪怕念一声阿弥陀佛,你总算是在修行上搞啊,不问他得利益不得利益,就这样用!说出家出初,成佛有余。一定要不辜负最初自己出家,有一个信心,一个坚固心,一个长远心,没有不成佛的!催板。 开示十 这敲散香啊!不晓得谁弄的,现在你们都在首座那个位子接散香,这不知道是谁规定的,也不晓得是在哪看的。这个散香交给你了,你来的晚了,别人帮忙敲散香,要接散香就是走这敲散香的里边,走到前边合个掌,就把散香接过去了,不是固定在哪个地方接,你在首座那里接,没有这个。以后这个人哪,都要学会当值,你在禅堂里住不晓得当值,那你住什么禅堂?现在到处很多地方都修了禅堂,谁想怎么弄就弄一下,就是他不懂,弄错了,也是他对。就跟那皇太子读书,读书读不会嘛,教书先生或是打他,或是叫他跪下,他母亲说什么:我的孩子读书不读书,懂得不懂得,我们还是要坐皇帝。这就是执著心,你要是没文化,不会治国,你是个昏君,做了皇帝也不行。 禅堂里边这一切制度它有一个规定,它都是与道相应的,与修行有帮助的,这就是谁在这个寺庙有地位,他说了算,他对也对,他不对也对,弄成这个样子。现在要找一个对的地方你还不同意找,就是对不对,你也弄不清,究竟谁说的对,谁搞的对呢?弄懂了。 现在社会上说什么,说佛法在他们那里,大部分都说他开了悟,了了生死,这得道开悟的人到处都是,多的很,你说你开了悟还娶老婆啊?还吃酒吃肉呀?这也可以说算是末法时代,那不就是这样么?他说他懂得,他很对,谁也不如他,不知他究竟是个干什么的,这比丘还得去拜他,相信他,说是佛法在他那里,你看这弄得混乱成什么样子了! 我出家的那个太白顶啊,在云台寺下边有个大沟,那个沟很大,山也高嘛,沟里面有个平地,可以盖房子,还可以开地。这不晓得从那里来了个人,他说什么,他说他啊,是弥勒菩萨下生,本来我们现在是第九个小劫,他要第十个小劫才下来,他说他要提前,因为众生太苦了,要赶快度。他说我得先做几年皇帝,然后再成佛度众生。他说话也挺算,这河南有三个县,湖北有两个县,枣阳县、随县,这太白顶北边有个桐柏县、泌阳县、唐县,一共算五个县,,他说什么,五个县的幼女都到他那儿去,他要选妃啊,先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女孩子选了娘娘还得了?大家这吃的用的都送去了。太白顶那个山跟其他山不同,那个山气脉大,年年要出好多蛟,这蛟水要是从哪个山上爆发的话,这整个大山哪,就垮下来了!你说也该倒霉,这大山一垮下来,蛟龙带着好多水,把这皇帝带三宫六院七十二妃都压在大山里面,水给他冲走了,死光了,你看这害死多少人。死了就算了嘛,这有好多人又说了,弥勒佛下生,他考虑着时间还没有到,就带着他的三宫六院又升天了,过个以后不久的时间还要下来,你看这魔气不魔气! 说在家人不懂得,那没话说,出家人还要随顺这个,你看苦不苦?明知道这是魔王嘛!哪一个人都知道,弥勒菩萨是第十个小劫下生人间,从现在说,一百年减一岁,减到人寿十岁的时候不减了,再往上涨,一百年加一岁,这一增一减就是一个小劫呀,这一百年加一岁,加多少呢?加八万四千岁,到八万四千岁止了。再往下又减了,又是一百年减一岁,减到八万四千岁的时候,弥勒下生了,合计一千六百七十九万八千年,是这个时候。说现在就下生,你看这造谣不造谣! 没有得到佛法的真实信仰啊,你避免不了被这些邪气所约束,现在各地方都有这些魔里魔气的,他有好多人哪,他魔子魔孙那多得很,出家人也帮着吹牛皮,你看那波旬来了还得了啊! 现在九江有个铁佛寺,那个老太婆在那儿,你看她在那使劲招摇搞的什么鬼名堂!有一个在九华后山六亩田出家,他师傅是海德师,我认得,这人叫印空,个子蛮高,也会唱念,不晓得怎么弄的,拉拉扯扯的那个老太婆是印空收的徒弟,说现在这个印空啊,给她当侍者了,你看这拉拉扯扯的弄什么名堂!那一年,果一和尚死了,在南昌,佛教协会开会要再选个会长.她去了,她去干什么?她想当!你看这坏不坏?你也不是出家人,你也不是尼姑,你也没有受戒,你怎么能当会长!还把红祖衣搭上了,还在那骂人.碰到现在这个时代,你说有什么办法?她说她对,她比谁都对!她把红祖衣一搭上,那印空啊,印空也七十多岁了,在身边站着给她当侍者.印空这个人我认得,后来也没见过他,印空他也算是太白顶的子孙哪,他在九华后山,他就很不清楚,他就啰哩叭嗦的.我在六亩田住了几天,我跟那个体灵,这不圆寂了嘛,我们两个去朝九华山,九华后山六亩田是太白顶开的小庙,就到那里去看看,一个老和尚跟他师父紧说紧说,海德不耐烦了,跟我说:这印空不管怎么样啊,我不就这一个土地嘛,管他哩!你看,他师父也说这个话.我是到那里住几天嘛,我跟那老和尚说:你老人家不要说了,你休息休息吧.到现在弄成这个样子了,你看这有什么办法呢? 他们佛教协会提出好多意见,都说她不对.她不晓得怎么骗了好多小包车,也不晓得弄的什么鬼名堂,这当大官的有什么病到医院看不好,一到她那儿给弄好了,弄好了要几百万,有钱人嘛,给几百万也没什么,她拿了这个钱哪,就给这个当官的,给那个当官的,你送他一辆小包车,他总是说你好,就是你佛教协会提也不中. 你说现在这个时代了,弄的邪正不分,我看谁也管不了,这管不了那就算了,修行各修各的吧!你不这样怎么办哪?你烦恼,发闹什么呢?那里都有!这邪里邪气的,说六祖以后,这个正法已经传给在家人啦,现在这和尚没法了,外边说这个的多得很,都是利用佛教,搞自己的名堂. 我们既然发心出家,就要有志向,大丈夫嘛,要有冲天的志向,不被这些邪语邪思维所约束.就跟那裴休丞相送子出家,说:汝去出家须立志,求师学道非容易,三更宿尽五更起,好向释迦金殿里,燃明灯,换净水,礼拜如来求智慧.你不要弄其他的了,把这些事情弄一弄,也就很好了.后来的偈子又说:含悲送子入空门,朝夕应当种善根,心眼莫被财色转,道心须向岁寒村存.就这都行了,你学这学那的,这修行人要多少哪?你不要多啊,二时功课你必须得学,这两堂功课是大乘经里选出来的,都是消业障的,楞严咒是《楞严经》里的;《弥陀经》是方等会大乘经里选出来的;我们双日念的几个小咒都是经里面选的。我们就把这个念念,学学,思维思维。 这现在印了好多书,看它作什么呢!现在时代弄成这个样子了,你们出家,学经要学大乘经,以前印光大师给我们选择出来六部经,叫我们不要看那些长长短短的,就这六部经就可以了《金刚经》、《圆觉经》、《法华经》、《楞严经》、《涅槃经》、《华严经》。这六部经要常看常读,就不会错呀!受了戒要学回《沙弥律》、《四分律》、《梵网经》,要知道这一条一条的意思。不要这里弄一小本书,那里弄一小本书,把你脑袋看乱了。外面经常寄这些下偶数过来,多的很,有些我就没拿出来,有些我就烧了,读它作什么?多看看《金刚经》,又简单又彻底,又容易懂,扫相归宗,最适合我们。 这现在外边这个那个的,我也看不惯,那你看不惯不要看嘛,我不看哪,开期我也看不惯,做什么法会,这里开光那里开光的,我也不到那儿去。。你们是不知道,外边往这儿来请贴不知道有多少,你来嘛,你来我不往,这不就没事了吗?修行人嘛,拉拉扯扯干什么来?催板! 开示十一 我们这人哪,都是从母亲这个阴门钻出来的,钻出来什么也不知道了,还有什么没忘啊?就是欲心不忘,不要学!你投胎的时候有这个心,出胎之后这个心还是有,这个心哪,就是永远不忘。你虽然是出了家,你也受了戒,你这个心还是没去。好像有些人也不想去,不但不想去还想增加,出家?为什么?就是了这个生死!这出家人啊,背井离乡,割爱辞亲,最亲的母亲都离开了,那为什么出家之后受了三坛大戒,跟其他女的,又是打电话,又是通信,你这是干什么的?你还想从母亲哪个阴洞往里头钻哪!还没钻够?还想钻!什么都忘了,就是男女的事情忘不了,做梦也是这个,这是怎么回事?这就是生死!能不能了这个生死,就在乎你个人了,现在你不但是不了,你还要继续!你看那个戒律上再三的提这个事,佛有饿说了很多的对付法门,你不依啊!你还照旧依你自己的思想、习气来行动。一个真正的出家人,你割爱辞了,跟其他的这些妇女根本冱不相识,还有什么来往·还打电话,还通信,来来往往的,那你这还不是不想了生死吗?这道场就似乎了生死,就是要修行!你念念不忘,你了什么生死啊?你还增加了生死,污染了这个道场!外表还像个出家人,一张嘴修行修行,修行什么呢! 道场一定要修行,要持戒坐禅,要是搞不来你就走嘛!你不要在这里打闲岔!按说一个真正的修行人,越清净越好,人越少越好!你要是了了生死,行菩萨道,人越多越好!你看地藏王菩萨,他不嫌人多呀!自己得知道有没有那个力量!男女混在一起,修行什么呢!你去都去不了嘛! 那云居山,从大殿前面划一条线,男的不能到女的这边,女的不能到男的这边,萍乡那个法师,也是个很高级的知识分子,他带了几个尼姑去受戒,他跑到女的那边跟那几个女的谈心。僧值说:你是干什么的?他说:我干什么?我就在这里说话嘛。问:你没看这里的制度吗?说:我管他制度不制度哩!那僧值也厉害,走上去一个巴掌!打昏了。他那两个尼姑徒弟还想帮忙打这个僧值,又来了两个和尚,就把尼姑、法师打倒了。这怎么了?划好了界限,你随便去,不打你打谁啊?后来打的起来不来了,叫几个人把他抬到房里,养了半个月才出来。 我看这个地方以后还要这样搞,道场嘛,就是要紧一点,不紧一点不行!那男男女女的混到一起那是干什么地!这修行人他是看不惯的,这违背了他的修行嘛,那些不守规矩的人他很喜欢,在这儿闹闹、吵吵、玩玩,这还不好?这都是坏蛋!你出家你是干什么的!你要守这些纪律啊。 就跟虚云老和尚说什么,老和尚说:你从这个女的臊窟窿里边钻出来,你还想钻!这粗气不粗气呀?这一点也不粗气!这就是佛法,这就是教育人的!你是个割爱辞亲的出家人,你这个欲心要是去不了了啊,你决定了不了生死! 你看《楞严经》上: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我看大部分都有文化、有知识,那有什么用哪?阿难尊者还没有文化、还没有知识啊!还不懂佛法啊!佛说阿难,你呀,你多闻哪!你学的多,见的广,假若你这多闻要是有力量的话,摩登伽女把你弄去,还要文殊菩萨将咒往护,才救你出来呀?实在说你没有力量!你虽然累劫多闻,善讲如来三藏十二部,不如一日一夜修无漏业,你没有力量嘛!思想在这里好好的考虑考虑,一定要修无漏业! 现在禅堂里提出来看话头,话头是一个无念,我们的宗旨,无念为宗,无门才是法门,这就是无漏业,它不属于生灭它不就是无漏业嘛,学要学这个。以前我刚出家的时候,从上海圆瑛法师那里法师那里来了几个人,说圆瑛法师研究《楞严经》研究的吐血!我在天童住,跟圆瑛法师在禅堂里坐了一回香,他坐在那里,他的头不做主了,在那儿一摇一摇的,怎么?他用心过度了,我听天童那边来的人,圆瑛法师临死的时候死不了,痛苦大的很 我在云居山,我看着虚云老和尚啊,好象很容易,这安安静静的就跟睡着了一样就断了气,看着没有一点痛苦,这就是他呀,几十年、百把年的修行,临命终现这么一点瑞相。虚云老和尚,人家把他软禁了,他跟那些头头说:我犯什么法?你这样搞啊,我死不闭目!老和尚断了气,两个眼睛是圆的,瞪起来了!这是金刚相;老和尚那个手啊,变成了兜罗绵手,跟佛的手一样,我们这个手只能往里弯才能拿东西,他那手啊,翻过来也能拿东西,就跟棉花一样,那就是说,他不是一般的人,兜罗绵手只有佛有,这是三十二相之一,那两个眼睛是圆,他一生都是闭着眼睛,嘴呀,张的是圆的,因为他说过嘛,他说他死不闭目,这算有主宰呀!后来,大家勉勉强强的给他老人家化身,我也看见了,他除了一点灰,还有几个大腿上的骨头,其他的我看都是舍利,我看都比不上他,不说别的了,就这印光老法师,他那个舍利我也看了,那还比不上虚老和尚那个舍利。 我们学,要学这些老和尚,我跟这些老和尚学呀!学他的苦行!学他的道心!学他对境不变!学他一生艰苦朴素!学老和尚一生穿粪扫衣!你说学,学什么?了生死,了什么?都要知道什么是生死,凡事你看到的这一切,你有染心,这个就是生死!你到哪儿找个生死啊?还要找啊?你有这些染心,处处都是生死,哪里不是生死啊?就在你这一念,一念清净成佛,一念贪染下地狱,这就是佛法,学就学这个,催板! 开示十二 古代的佛教徒,现代的佛教徒,古代的佛教徒他在心地上聪明、有智慧,现在的佛教徒在外边聪明,能说能讲,所得的受益跟古代不同。古代得受益是实际的,现在是在语言上、分别上,也可以说是世智辨聪,八难之一! 禅宗提倡明心见性,宋朝之后提倡看话头,这是大慧宗杲禅师提出来的,宗杲禅师他也不看话头,他是念观世音菩萨见性的,那个大本子功课上,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那一个观音文,以前有些丛林绕佛皈依,念这个观音文。在六祖那个时候,他没有这个,六祖是最上乘,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也不看话头,也不弄这弄那,啥也不弄。就跟印宗法师问六祖:你在黄梅得法,黄梅有何指示?六祖说:没有指示呀,只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六祖弘扬的就是这个最上乘!到后来学佛的人只管外聪明,看外表也象个出家人,也能说一说,也能知道一些事情,可是得不到实际的受益。 到现在更是日落西方啊!社会上这些聪明人来出家,他出家不但是没有放下,另外还是学习社会上的。这禅堂里多少年了,提倡看话头,看话头不晓得什么是话头,那么聪明嘛!看了那么多的经,学了一肚皮佛法,这看话头不会看。 前天上海尼众佛学院的一个法师,她那教理通达的很,读书读了很多哦,她不愿意教下那个修观,她想看话头,不晓得话头怎么看,什么才叫话头?还要加上疑情,这什么才是疑情啊?问其他的法师,他们也不懂,不晓得什么人跟她说,你到青原山去吧!青原山我怎么能懂得这个呢?现在你们这些菩萨,来问我参禅看话头,这个话头我也不懂,不懂是不懂啊,以前的时候在禅堂里住了几天,在这脑子里边染了一点,染这一点也没有什么受用,既然要问嘛,知道的就要说一下。 话头就是你还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妄想,这个就是话头,禅门下提出来以无念为宗,有心即错,动念即乖,你不要别的再找个话头,没有,话头是你自己的话头,并不是在其他地方找一个话头来你看,你只要不生心动念,当下就是话头,还用找啊?这是个疑呀,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看样子,这个疑情很要紧,要想明心见性,一定得有疑。有些人还不知道这个疑,其实看话头就是个疑啊!并不是话头跟疑情是两个,比如念佛是谁?不明白,这就是个疑。这个疑可不是胡思乱想、分析猜测、疑神疑鬼的疑,不是在猜谜语,也不是要找一个谁出来,这都属于妄想分别,都不是疑情,疑情不属于思想,不属于分别,就是因为不明白,心中生起疑念,一疑疑住,再不要想了,保持这个疑情不散,看话头也就是看住这个疑情不失,疑情当前,万念不生,照顾好疑情,不昏沉,不散乱,历历明明,如流水一般,不使间断,昼夜六时,只是一个疑情当头。 我这么一说,她才知道看话头,她现在江西抚州金山佛学院,给我来过几封信,以后还想到这儿来打禅七。现在你们参禅,是不是认识这个,能不能接受这个,最主要你是不是真真实实来相信这个法?凡是准备用哪一个法,你要认识这个法,要相信这个法,根本这个法还没有相信,哪能得利益呀?就跟那走路一样,路还没有走你就想到家,那可不行。 话头就是无生一念,看话头,东西要放下,放下什么?你所放不下的事情都要放下,你所看不上的话头你要看上,初步看话头就要使这个话头在,这是第一步,只有一个话头在,其他的都不在了,象念阿弥陀佛,其他的妄想杂念不在了,只有阿弥陀佛在,念佛时间久了,念而不念,不念而念,动静一如,这就进步了。话头也是这样看的,这个话头熟了,你不看它也在,看它也在,吃饭它也在,不吃饭它也在,在禅堂里跑香在,坐香在,去睡觉还在,睡着了还在,一切都在,吃饭也不知道什么饭味了,只有这个话头在,你这个功夫算是熟了!熟能生巧,纯熟久了,没有其他的心,没有其他的念,这个疑情(话头)就要发慧,就要见性。 虚云和尚他从黄山吃了早饭走,黄山到南京几百里地,他过了几道河?不知道,这中午吃饭不吃饭,都不知道了,他就是一心哪,有人说他是神通,那不是啊,那就是他的功夫纯熟了,他的定现前了,并不是其他的。这个定还不算理上的定,只是事定,悟还是悟不了,时间久了,见了性,断见思二惑,证了果位,这才是理上的定,是这个次序。 现在我们怎么办呢?我们都没有做到啊,吃饭不知饭味做到了吗?你这个吃的那个吃的,还在这里分别,分别是识,不分别才是智,话头看的纯熟了,吃饭不知饭味了,这就是智慧,你这个味道那个味道这就是识,识就是分别,分别就是生死,你投胎的时候也是这个,你要是不分别,就投不了胎。这些菩萨、祖师、证了果位的圣人,发心来这个世界上度人,所谓“般若智以现前,菩提心而不退。”他完全是一个定力,他一举一动就是智慧,我们是不是学这个呢?我看还没学,都往这习气毛病上做去了,你这个要是放不下,你念佛、参禅修什么都不行,因为你不是在这上面走嘛,你依旧还是在那烦恼无明上边搞,根本与看话头一点关系也没有,你今天看看这个书,明天看看那个书,纯洁的话头你不去看,你说你想得好处啊?你那是妄想,你怎么能得到呢?得不到。 把思想、行动这一切放下来,念念在这个话头上,乃至行住坐卧都在话头上,像这个样不管是彻底不彻底,有没有见地,你总算个用功的人哪,你还在上边用,虽说没有见性,没有得大解脱大自在,跟那走路一样,你还在走啊,你既然还在上面走,总有一天会得一个实际。要知道,会念佛的人就会参禅,会参禅的人也会念佛,二八平等,都是一万里,你想少走一步也不行,就是这个样,催板!开示十三 佛在世有六师外道,各说各的高尚,他们观察佛这些弟子,像舍利弗、迦叶那些大阿罗汉,日中一食,树下一宿,剃除须发,穿粪扫衣,他们一看也佩服,也有点嫉妒,说:翟昙沙门他的弟子啊,确实有修行,修行是修行,要想跟我们这个法来比啊,那还是不行。就是“汝道没有我道真”。这外道的头就教育他的弟子说:翟昙沙门的弟子确实很有道,他不是一天吃一顿饭吗?我们要超过他,我们不要吃饭!这是饥饿外道。佛这些弟子穿粪扫衣,外道说了:翟昙沙门的弟子放不下,还要穿粪扫衣,我们不要穿衣服,在那山里边树林里呆着!这叫裸体外道。佛的弟子都是剃除须发,外道他说:翟昙沙门还不是究竟法呀,他把头发剃了还会长。就叫他的弟子把头发一根一根拔了,这叫拔发外道,这都是执著。 外道苦行是有啊,他都是执著心,他外表学的很好,还要超过你,实际佛教剃除须发的目的他不知道。虚云老和尚给人剃发不是说了吗:金刀剃除娘生发,脱去尘劳不净身,圆领方袍僧相现,法王座下又添孙。佛最初成道在华严会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能破除妄想执著,一切智、自然智、无师智无不现前,佛法高尚就高尚在这里。外道以苦行为得道,苦身劳体,不吃不穿,以为这是道,明明白白我们这个身体,到一定时间他就会死,这些外道还指望着要修带肉神仙,永远不死,你指望这个身体想怎么样呢? 佛在世时,波斯匿王的母亲死了,他很悲痛,他想求佛叫母亲活过来,愿意舍国不做皇帝。佛看他这个执著心哪,就跟他说:不要说你的母亲了,诸佛与缘觉,声闻弟子众,尚舍无常身,何况诸凡夫!就是诸佛菩萨、声闻弟子现这个身,也都是有形有相,皆如幻化,身体本来无常,就是了生死也不是在这个身上不死,不知道嘛,就执著,执著在这个身上能够怎么怎么样。(尚不完整) 我以前也碰到过好多这个道那个道,我以前跟这个道人很喜欢在一起,南岳山有个道人,我在云居山的时候,他去住了好多天,他是河北人,跟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是同学,这个人我看哪,他还有点神通,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他跑到老家躲起来了,放牛放了十多年,宗教恢复,他又回到南岳山,还是南岳道教协会的会长。在云居山他跟我说了好多话,他那么大年纪了,还经常在那儿练武,杀心不断,精通老庄周易。我说:你呀,虽然是这么好的知识,多少年的修行,你所做的这一切都还属于生灭法,你想以生灭心,来测度如来不生不灭境,那是不行的,你多看看我们佛教的《楞严经》就明白了。我说这个话,他心里对我很喜欢,以后给我来过几封信,现在这个道人已经羽化了。 那就是说,他们这些人,都算是苦身劳体呀!他们的目的,都是想在这个身体上得点受用,或是多活几年,或是不生病,或是长生不老。我们佛教啊,这明心见性之后那人,生命等于虚空,这个虚空就是千年万年它还是那个样子,阿弥陀佛叫无量寿,他的寿限无量,我们学的是这个,那就是肯定的来说,佛教胜于他们。 古代像孔子、老子他们这些人都明白佛法呀,他不是不明白,孔子在世,有个人叫商太宰,他问孔子:儒释道三教哪一个教高些?孔子这样说:这个儒教跟道教他是顺天行道,他恭敬于天,这诸佛设教,诸天奉行礼拜,你说哪个高?玉皇大帝就是佛的弟子,见到佛要磕头礼拜,你看典章上说,这青原山禅宗的祖师,玉皇大帝每天要向青原山这里拜三拜。 佛教到中国来,尤其是禅宗达摩一过来,有一班上根利智的人,一闻到禅宗,当下就解脱,跟佛在世时一样,像六祖闻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明心见性,这就是正法久住。我们这些人哪,虽然是自己很聪明,也很有文化,出家十年八年,他那功夫还是不会用,也不知道这个功夫怎么用,因为他太聪明了,这聪明还被聪明误啊! 我以前在幼年的时候,跟高旻寺的老修行经常打交道,可那时候我没在高旻寺住,他说起来呀,都是执著心,禅堂里住几年,他以为懂得一点规矩,太执著了!佛教的目的就是破执显真,虽然你禅堂的规矩很熟,熟是熟啊,这个规矩可不是修行,只能帮助修行,大众在一起免得大闲岔,要说见解受益更不是。 现在到这个时候了,一代不如一代了,我们不管他时代怎么样,你就修行就是了,你用什么功就好好的用,不管什么法门,你要抓住一个不放,把自己的功夫当成正事,要时时刻刻在这儿用功,行住坐卧、二六时中,烦恼妄想入不进,只有功夫在,用功要这样用功,不这样用功,另外还有个什么办法呢?催板! 开示十四 在解放初期,社会制度转变,佛教徒在社会上改变的那个时期,我们佛教受了好多劫难,你们这年轻人福报大,你们没碰到,我正好碰到。这个社会改变,改变什么呢?凡是与他不合适,对他没有帮助的,把这些都要改掉,都不能存在。为什么解放以来佛教受了那么大的摧残?因为社会发展,不讲因果,不讲报应,他不讲,他也不喜欢别人都不要讲,佛教他是最注重因果!佛说法四十九年,就是说的因果,如是因如是果,这与他那个改变有防碍,他一定要把你推翻,这是社会上。在佛教里边,或者有些人,他也不讲理,也不持戒,也不坐禅,也不修行,他一旦在佛教占了上风,有了权力,你这些主张、修道的方式方法与他不符合呀,他都要把你搞掉,他捏造好多名名堂堂的,他外表还是说信佛,他要利用佛教巩固他的一切,他要大家相信他呀,他说话算哪,你这个持戒坐禅,你是个讲修行讲因果的,你不能做一点坏事呀,他可不管这个,他怕你修行比他强,人民相信你,这些事情对他不利,他也不管别人相信不相信,他就要造谣,就要把你破坏,这必然是这个样子。 你说我们生在这个时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一定要跟着佛所说的,那就是跟这些人不要来往,远而离之,默而摈之,也不跟他辩论,也不怎么样他,也不随他,就这样默然,不就过去了吗?你要跟他争啊,一辩论,他更不讲理,这现在佛教有一部分不讲理的人哪,他跟社会有关系,他搞不赢你,他叫社会上这些人来搞你,你说这多划不来! 修行人只管修行,这个佛教啊,可能永远存在,你不要看他现在好像不怎么样,在国际上,在国内都有人帮他讲话,佛教虽然没有力量,帮佛教讲话这些人可有力量哪!我们就安心修行嘛,持戒坐禅好好修行,你跟他辩论也辩不出个什么,就是辩赢也没有什么,你就是赢了能怎么样呢?他又不讲因果。就是自己跟着古来人,安贫修道,以法为乐,你这不就干净了吗?把这名利财色尽量减少,现在这争来争去不就是争的名利嘛,有了名就有利呀,他又不修行,他不争他干什么呢?我们是持戒修行的,有个什么争呢? 想要把这个佛法弄明白啊,你越弄越弄不明白,现在他们要研究禅宗,他就是怎么研究也研究不出个明白,怎么呢?禅已经达到彻底,达到究竟了,再研究就是多余了。你就是怎么研究也不行,你研究吧,禅宗你怎么研究啊?禅宗他是究竟法呀!他不是研究的事! 这外面研究,研究什么呢?与他不相应,与他不合适,他都说不对,都要否定,这不就是众生知见嘛!我们是佛的弟子,跟他这些人有个什么争呢?争明白了,争赢了也没有什么意思,也不争了,就安心修行,对佛法要有一个信心,把话头看好,总有一天会明白。这个佛法呀,决不会这个人又有信心,又有修行,得不到一点好处,这不会的,一定会有好处,这就要信哪!你要不这样信,你听外面说长道短的,你自己耽误你自己的事! 这个道场里,有修行人就有护法,现在这青原山,房子修了一点,这吃的看着不怎么样啊,也不种田不种地,吃的决定有吃的,不会没有吃的,韦驮有保证啊,这个持戒坐禅人,怎么着也不能教他没吃的,把一个持戒坐禅的修行人饿坏了,那还得了啊!这修行人,有一分的修行,就有一分的护法,有十分的修行,就有十分的护法,你要真是戒律好、修行好,你不要说你没吃的,天人还要给你送供,戒律好嘛,你还怕什么?吃穿都不要愁,就是好好修行算了。自己要有个主宰,有个把握,不要听外面说长道短,你听他的干啥?你是修行的嘛!要有主宰,对社会上这些要看得破,要丢得开,只知我是个修行人,修行在思想上、行动上占领阵地,一般的境风转不动,你不就安然了吗? 能够不被名利财色所约束,这个人哪,现在来说就是个大修行人,这人了不起!学,就在这学!用,就在这用!那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修行人吗?到哪儿找啊?到外面找啊?你就是啊!你就是修行人,不要找了,催板! 开示十五 天气冷了,古代的那些老修行,住在深山里边,可能比这还冷。古人说:不到开悟不住山,不破本参不闭关。像我们现在这个样子,到深山里边怎么能行呢?你就说你有那个道心,你这个身体他也吃不消。到山里面住,一定要破了我执,就象法常禅师,他在马祖会上得了一个水落石出,发心去住山,因为他已经破了我执,他这个身体跟我们不同了,天冷天热,吃饭不吃饭,他没有这个了,他已经远离颠倒梦想,照见五蕴皆空,他已经见了虚空这个理,身体不被冷热所约束,他才住山。 大梅法禅禅师住山,有人问他,你到这山里住了好久啊?他说,我到这里来,只见四周青山有青有黄,不知道年代,不知道日月,这就算放得下呀!象他住在山里边冷不冷啊?冷跟我们一样冷,就是他没有这个执着心了,我们这个身体跟他那个身体也没有什么区别,就是一个著,一个不著。说冷了,热了,吃不饱了,饿了,我们有这个,他没有这个啦!他怎么回事呢?他就是见了自性不生不灭,不被一切现象所约束,现象还是现象,一切还是一切,他没有染没有爱,他以无为法来认识这一切有为法,他算是真正得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们天天在这里念,我们就是没有做到,我们要是做到了,还不是有他那个受益,有他那个见解吗? 凡夫跟贤圣不一样,就是一个染,一个不染,一个著,一个不著。他冷也不知冷,热也不知热,并不是没有冷热,是他已经破了我执,不被这一切冷热所约束了,那就是“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他得到了一个实际。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佛法,是听的,是看的,不是实际,得不到受用。他们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确确实实的做到了,我们现在就是没有做到,苦,真是苦,乐,真是乐,困苦最好要远离,这些乐,舒服快活,越多越好,他们没有这个,他们在苦中不苦,在乐中不乐,不被苦乐所约束,身体还是这个身体,就是认识、做法不同,这就是凡夫与圣人的区别。 我们在这里打坐、上殿,在这里看经、念佛修行,我们就是要成办他所得的受益,我们要做到他那个样也不难,只要有个信心,有个长远心,有个坚固心,不要退,他那个受益我们将来以后必定也会得到! 过年嘛,禅宗道场,禅堂里这三天不坐香,三十夜晚都在禅堂里边,或是煮点什么东西吃吃,或是有成佛图玩玩,坐在这里说话是说话,可不要说这些人间的是是非非,出家人说什么话都得与道相应,或是讲讲佛因地行菩萨道,讲讲这些祖师的公案,讲讲大乘经典,讲讲用功、坐禅、见解都可以,最主要的不要讲国家政治,你没看那个规约吗?出家人谈政治迁单!为什么呢?你出家了嘛,那就是出世间,世间上的事都是是是非非。开玩笑,不要叫人家动脑筋,起烦恼,最好不要开玩笑,同参道友嘛,过年舂舂壳子是可以的,那就不能说别个的长短,不要说别人的是非,说了没有什么好处,过年大家很欢喜,你不要弄的吵起来了,那就不好,或是不想舂壳子,就在禅堂坐坐嘛。 打板还是照常,还是四点钟,这夜晚少睡会儿觉,白天有些人来烧香还要招呼一下,大殿里要加人,这七祖塔都要有人看一下,过年了嘛,人民都欢喜,拿些炮竹,拿些香,烧多了就着起来了,要有人看管,这客堂里要弄点茶,或者到山门前走一走,两个卖票的,你们两个不能说把门一关睡觉了,进来不好的人也不知道,要在外头走走,在门口坐坐,弄点什么东西吃也行,要是晴天就好了,晴天在外头晒晒太阳,这不晴嘛,在屋里坐坐,这都算是护持道场。 虽然是过年,要防火防盗,要关心常住的一切,因为我们组在道场里面,这个道场的一切,各个方面与我们都有关系嘛,来的在家人多了,他会是是非非的,现在什么人都会来。前天我从吉安回来,那个车上人多呀,上车挤的拥的,插进去四五个扒子手,把好多人包里钱都摸了,这些人到了庙里更要注意。社会上现在很乱,到那儿去干啥呢?你看那大街上,车都满了,我们何必吃这个苦头哩?要安安静静的在道场里修道,一出门就苦,到处都是汽车,你招呼不好碰一下就不行。有人也不愿意跑,他晓得打闲岔,或者是没有见过世面的年青人,到城市里看看,你看什么呢?有什么看头啊,这男男女女的,啰哩叭唆的,长长短短的,都是与道不相应的。出家人不要看电影,那都是啰儿叭唆的事,都是与道不相应,要安安生生的修道,不要说年青人还早啊,那不早了,古人说: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都是少年人。我们是出家人,割爱辞亲,离开了俗家,修行哪!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在这道场里有饭吃,有房子住,有两件破衣服穿穿不就算了嘛?就是怎么样好,有饿就这么几十年,过去就算了,就是社会上当了大官,也还不是几十年吗?谁也免不了,谁也逃不过。 那就是出家人以了生死、成佛道为我们的目的,我们的方向,处处常在道,念念不离宗,都在道中行,不管在哪个地方,都是以道为念,行住坐卧,二六时中,皆在道中行,你说哪里不好修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