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中的耳根禅
2016-03-06 23-26-16 来源: 作者:吉乙 摄影:曾庆琪 点击:次
末法时期,圣教衰微,世人疲于营生,逐物流尘,心浮气躁,难以心安。仁炟法师慈深悲重,以丛林茶礼为基础,参考《禅林备用清规》、《百丈清规》,传承禅宗参禅悟道的修心方法,创立了“禅修茶道”,旨在为红尘中人点一盏心灯,照亮开启自性之路。
禅修茶道自2013年以来,开办了数十期初级讲习班、初级增益班,引领数千学员习练。2016年春,在博山正觉寺举办的禅修茶道三日禅活动,由法师亲授禅定心法,以耳根禅契入实修,予学人以阶梯可循。

一、法门有溯源 清净在音闻
正法皆循经藏。耳根禅,实为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楞严经》中,释迦牟尼佛请二十五位大菩萨及大阿罗汉各述最初成道方便,涵盖了七大、六根、六尘和六识,皆言修习真实圆通。世尊称“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然又问七佛之师文殊师利菩萨“我灭后,此界众生入菩萨乘、求无上道,何方便门得易成就?”文殊菩萨称赞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释迦牟尼佛也称赞该法门:“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由此可见,耳根禅正是大众修学易入手、易成就的方便之门。
二、闻声修止观 寂定中思惟
六祖云:“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仁炟法师将禅定状态通俗地归纳为“专心致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分明”。
法师开示:利用耳根修禅定,要制心一处,专心倾听,如初生婴儿般没有分别,只是单纯地听,不思惟声从何处来,不分别音色的优美或嘈杂,闻音声而不转意根,如是契入寂定,便是修“止”。寂定中,再观察思惟宇宙人生的真相,观四圣谛,观十二因缘等等,便是修“观”。止观双运,方能定慧等持。
三、耳根茶中练 禅定动中显
修习耳根禅,本可借助一切声尘,包括美妙的音乐、刺耳的噪声、或是纯然的寂静,声音虽有生灭,闻性却无生灭。然而,在自然的音声中进行耳根禅的实修是很难坚持的。要么妄想纷飞,要么昏沉无记,听着听着,心就散乱了,定无从得。
一套禅修茶道,十二道工序演练下来,不知不觉,三十五分钟就过去了,成了摄心的好方法。音乐即号令,哪个节点要做什么动作,行云流水般,该起则起,当落则落。稍打妄想就出错,精神必须高度专注。同时在专注中思惟:之所以能够听见声音,是所依的耳根与所缘的声尘相遇,因缘和合,产生耳识。耳根和声尘都是无常的,若执为实有,则生出贪恋或嗔恨,成为烦恼。若了然一切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如理思惟,则得自在。
四、随缘历境修 烦恼即菩提
常人之心如瓢在水,至人之心如珠在渊。在耳根禅中练习“闻音声不转意根”,久而久之,功夫深了,在生活中细细体味“苦涩不厌,甘爽不贪,随缘接物,自在安然”的自在。对于外界的赞美也好,批判也罢,淡然处之,内心如如不动,顺境不贪恋,逆境不抗拒,冷静观察,智慧决策,烦恼也可化菩提。正所谓“三心不可得,安住当下修。”如此般,可入道矣。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