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的译经
2011-12-02 13-04-55 来源: 作者: 点击:次
南朝刘宋时期,译经僧中著名的有佛驮什、浮陀跋摩、求那跋摩、僧伽跋摩、昙摩蜜多、畺良耶舍、求那跋陀罗等外国来华僧人,也有昙无竭、智严、宝云、智猛等中土译人。萧齐的译僧,有求那毗地、僧伽婆罗、达摩摩提等外国来华僧人,梁、陈二代的译僧,有曼陀罗仙、僧伽婆罗、真谛等外国僧人,也有宝唱、法泰等中土僧人。其中,刘宋时期的求那跋陀罗和梁、陈之际的真谛最为突出。求那跋陀罗(功德贤,394-468),中天竺人,他出身于信奉外道的家庭,他本人自幼学五明,对天文、书算、医方、咒术,都加以涉猎,后来得到一部《阿毗昙杂心论》,读而有悟,开始崇信佛法,并潜逃离家,削发为僧。他在受具足戒前后的时间内,学习的是小乘,后来才辞别小乘师,进学大乘,学而至精,因此有“摩诃衍”之称。他还建议他的父母亲放弃外道。
刘宋元嘉十二年(435),求那跋陀罗经师子国等东南亚国家,泛海来到广州,宋文帝闻报,派特使把他迎回建康,并派当时的名僧慧严和慧观与他一起讨论佛学。求那跋陀罗应僧众之请,译介经典,他的译典侧重于瑜伽一系,先后译出的经典数,据《大唐内典录》卷四的记载,为七十七部,一百六十一卷,其中重要的经典有:
《杂阿含经》五十卷,这是根据法显带回的梵本译出的,四部《阿含》,到这里已经全部译完。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广经》(简称《胜鬘经》)一卷,此经宣传如来藏缘起思想,在中国佛教中的影响较大。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简称《楞伽经》)四卷,“楞伽”是山名,“阿跋多罗”是进入的意思,经名意为佛陀进入楞伽山所说之经。这部经只有一品,即《一切佛语心品》,经中宣传如来藏和阿赖耶识缘起思想。当时的一些禅僧因研习此经,而形成楞伽师一系,此经成为早期禅宗的重要经典,唐代的唯识宗也十分重视此经。求那跋陀罗的译事,多在京师的祇洹寺、东安寺、瓦官寺、道场寺等地进行,后来应南谯王之请,到荆州去说法,开讲《华严经》,在荆州受供十年。孝建(454-456)年初,南谯王谋反失败,求那跋陀罗被迎回建康,仍受重视。泰始四年(468),求那跋陀罗去世,哀荣备至。
真谛(499-569),他的名字的梵音是波罗末陀,又名字是亲依,梵音拘那罗陀。他是西天竺优禅尼国人,少年时期出家,曾遍游国内弘道,后来又渡海到扶南国去传教。梁大同(535-545)年间,梁武帝派人护送扶南国使节回国,顺便在该国寻访高僧以及各种经论,扶南国推荐了真谛来华,真谛就携梵本经论二百四十夹,于梁中大同元年(546)八月到达南海(今广州),太清二年(548)到达京师建康,他本是梁武帝请来的客人,受到梁武帝的热情接待。
在建康,真谛就准备译经了,但他在中国的译事一开始就很不顺利,当他正要开译时,发生了侯景之乱,他就离开京城赴浙江,在富春(今浙江省富阳县)县令陆元哲的邀请下,到他的私宅译过经,翻译《十地经论》。侯景一度称帝,也曾请真谛回建康,不久侯景兵败,真谛就留在了建康,住在正观寺,翻译《金光明经》。承圣三年(554)二月,真谛再次离开建康,先是到过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来又往新吴(今江西省奉新县),最后到了广东,住在始兴(今广东省曲江县),依附于太保周勃。太平二年(557),周勃起兵北上到南康(今江西省赣州市),真谛又随军回到了江西。周勃兵败后,真谛又从江西转往福建。
在这一路奔波磨难中,真谛并没有忘记译经之事,他一直在乘隙翻译,但很难安下心来译好,根本不能实现他来华的理想,因此他有回到楞伽修国的想法,经道俗苦苦挽留,他没有走成,只得继续留住晋安(今福建省福州市)。二年后,他决意要回国,于是乘船泛海南下,但船被吹到广东南海去了,刺史欧阳父子请他留在这里译经。这是真谛在华稍为稳定的一个阶段,他译出《摄大乘论》、《俱舍论》和《大乘唯识论》等经,译经之余,也从事讲说,这虽然使真谛之学有所申张,但离他的本意还是很远的,于是他产生了厌世之意,陈光大二年(568),他跑到山上去自杀,但被助手慧恺发现了,把他劝回城内。慧恺等人准备把他送到建康去,但遭建康方面拒绝。第二年,真谛病逝。
真谛的译事,断断续续经历了二十年,所译经典,《续高僧传》卷一记为六十四部,二百七十八卷,《历代三宝记》记为四十八部,二百三十二卷,《开元释教录》卷七载为三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现存二十六部,八十卷。他译出的经典主要是瑜伽行派无著、世亲和陈那等人的作品,重要的译作有:《决定藏论》三卷、《十八空论》一卷、《摄大乘论》三卷、《摄大乘论释》十五卷、《佛性论》四卷、《中边分别论》一卷、《转识论》一卷、《唯识论》一卷、《三无性论》二卷、《无相思尘论》一卷、《阿毗达磨俱舍释论》二十二卷、《婆薮槃豆法师传》(《世亲传》)一卷。
其中,影响最大的经典是《摄大乘论》,此论是无著所写,是他对大乘佛学的一个总结,宣传唯识无尘论。此论译出后,研习者形成了摄论学派。真谛本人则很重视《俱舍论》,此论是世亲写的,是他对小乘佛学的一个总结。真谛曾多次开讲此论,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忘此论。
另外,《遗教经论》一卷和《大乘起信论》一卷也标为真谛所译,这两种经,后人多以为是伪托。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