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繁體中文版
  • ENGLISH
  • 首    页
  • 走进正觉
  • 新闻公告
  • 祖庭建设
  • 朝圣专栏
    • 朝礼九华
    • 朝礼五台
  • 佛教文化
  • 禅修茶道
  • 书画院

最新推荐

  • 山东省宗教事务条例
  • 《宗教事务条例》
  • 淄博市非遗保护中心领导实...
  • 博山正觉寺壬寅年结夏安居
  • 博山正觉寺新春助老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管理...
  • 习近平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
  • 禅茶音乐会chanchayinyuehui
  • 图说正觉tushuozhengjue
  • 公益慈善gongyicishan
  • 健康素食jiangkangsushi
  • 正觉义工zhengjueyigong
  • 专题导读
  • 学员分享
  • 禅修影音
  • 禅修简讯
  • 禅修风采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网站专题 /禅修茶道备份 /禅修简讯 /仁炟法师禅诗赏析-壹

仁炟法师禅诗赏析-壹

2015-08-19 14-20-11  来源:  作者:鄢敬新  点击:次

仁炟法师禅诗赏析-壹

  【作者简介】鄢敬新,字尚古,号元素、闲云。佛教文化学者、心理学家、书法家、茶学家。1951年5月生于山东青岛。现为国家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中华大藏经·续编》点校、中国心理学会会员、青岛市心理学会理事、青岛市书法家协会会员、青岛市劳动就业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茶艺师”培训指导教师、山东湛山佛学院客座教授、合肥工业大学兼职教授。现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佛珠的鉴赏与收藏》、《茶禅一味》、《职业生涯规划宝典》、《心理健康自助宝典》、《慧心女人:现代女性心理保健指南》、《情道:恋爱与婚姻的保鲜艺术》等。

 


   若干年前,一个偶然机会,朋友送给我一本《香港佛教·朝山文萃》,使我闻知了仁炟法师的大名以及他三步一叩跨越三个省,历时五个月千里叩拜五台山的壮举。后来当我在山东湛山佛学院执教时,又听来自博山正觉寺的学僧圣岩法师说,仁炟法师继千里叩拜五台山之后,又正在千里叩拜九华山。闻听之后,一种钦佩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仁炟法师,早年毕业于天津轻工业学院。出家前,曾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级食品科学家。出家后,他钻研南山律藏三大部,习修戒律,以戒为师,日中一食,刺血为经,解行并重。在年逾古稀之时,又效法古圣贤,忍常人难忍之忍,行常人难行之行,不顾年老体衰,风餐露宿,以虔诚的心,三步一叩,浊汗成泥,绵延数千里的叩拜朝山实行,在当下社会,尤其难能可贵,着实令人感动。本焕长老在听说他的事迹后曾说:“礼佛一拜,罪灭河沙;念佛一声,增福无量。他能够发心,三步一拜三步一拜,这种思想很不简单、很难得。”仁炟法师认为:“之所以正法时代得道者多,像法、末法时代成道者少,原因在于古人重视修道,今人重视享受;古人舍身求法,今人重身轻法;古人吃苦耐劳,今人好逸恶劳。因此,修习头陀苦行在今天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诚如他在佛历二五四九年七月十八(公元2005年8月22日)作于五台山之《朝山偈》中所说:“头吻大地,心若止水。千里叩拜,无怨无悔。会否?铁鞋踏破心无碍,浊汗成泥志益坚。牛上南山,马走平川。”也如同他在佛历二五五五年三月初十(公元2011年4月12日)作于淄博第一医院骨伤科病床《朝礼九华之歌》中所说的那样:“朝礼九华,大悲大愿。跟随师父去朝山,永结地藏缘。老少意志坚。佛子心虔,福慧广增延。朝礼九华,大悲大愿。足不出户亦朝山,永结地藏缘。灭罪又除愆。佛子心虔,福慧广增延。朝礼九华,大悲大愿。三步一叩代代传,效法古圣贤。体健意安然。佛子心虔,福慧广增延。”

  三步一叩千里朝山这种事,绝非凡夫常人一时兴起所能为之。据我所知,近代以来,按照时间先后,仅有虚云、本焕、恆实、敬忍、仁炟、日照等少数几位高僧和法师真正发心,才得以成就。因此其中的酸甜苦辣,局外人恐怕难以想象。我们通过仁炟法师佛历二五五六年五月廿七(公元2012年7月15日) 在叩拜九华山途中作于安徽淮南的《风入松·雨夜过九龙岗》可见一斑:“风播夜雨洒清凉,呼唤众儿郎。轻揉睡眼争分秒,灌薄粥、啖食狼仓。醉卧八公萎草,精勤九子倾江。山中叩拜莫彷徨,尝雨似琼浆。淫猫叫伴声嘶泣,又听闻、吠犬张狂。大步流星拜越,幽冥业界龙岗。”苦辛之境,坚忍之心,溢于言表。

  他还在佛历二五五六年八月廿八(公元2012年10月13日)作于庐江县石头镇之《沁园春·过合肥三河古镇》中曰:“寂寥霜天,斗转星移,月照碧穹。慨朝山老衲,只身影寡,参禅叩拜,陌路经行。北去轻云,南飞雁鹤,可见孤独斗笠僧!曾相识,似秋风依旧,未改音声。 晨钟、响彻虚空。梦醒汉、疾驰向觉城。忘却当年事,研习杜李,幼安武穆,子建游翁。半世操劳,一生幻景, 浪迹天涯炼狱中。惟称幸,览群经法宝,认祖归宗。”仁炟法师在这里,除了描述自己在叩拜朝山途中参禅叩拜,陌路经行之孤独斗笠僧只身影寡外,还回顾了自己前半生曾研习唐代杜甫、李白;宋代辛弃疾(字幼安,别号稼轩)、岳飞(字鹏举,宋孝宗追谥“武穆”);以及三国曹植(字子建,乃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等人之文韬武略,然却半世操劳,浪迹天涯炼狱中的幻景。幸运的是,自己最终通过阅览佛经,出家皈依佛祖,认祖归宗的心路历程。

  《尚书·尧典》曰:“诗言志,歌永言。”《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可见,诗歌,是人们说明道理、宣泄情绪、抒发内心感受的一种雅俗共赏的重要表达形式。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人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华夏中土之后,佛教信众崇信佛法佛理,按照佛陀教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运用般若深智妙慧,破执除妄,自净其意,力争早日抵达解脱彼岸,得大自在。在这个过程中,无数高僧大德、文人墨客,还将佛法佛理以及自己参禅悟道的独特体验,引入诗词之中,述禅理、用禅典、表禅境,创作出许多开启人们心智、引人入胜的禅诗。例如众所周知的《寒山诗》、《永嘉大师证道歌》等等。

  《寒山诗》中有些诗句,就是纯粹宣扬禅理的,实际上,应该将其视为禅师语录的韵语。即《四库提要》所谓:“今观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禅门偈语,不可复以诗格绳之。”这句话,揭示了寒山部分作品的真面目。寒山自己也《家有寒山诗》中认为:“家有寒山诗,胜汝看经卷。书放屏风上,时时看一遍” 用典,是中国古代诗歌中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寒山诗中所用的典故甚为丰富,因为寒山本身就是一身兼综儒释道三种修养的。例如他在《下愚读我诗》中曾说:“下愚读我诗,不解却嗤诮。中庸读我诗,思量云甚要。上贤读我诗,把着满面笑。杨修见幼妇,一览便知妙。”寒山在此处除了说明下愚、中庸、上贤这三种不同觉悟程度的人,读自己的诗的不同感受和态度,还在其中运用了《世说新语·捷悟》中所说的“杨修见幼妇”这个典故:“魏武尝过曹蛾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韲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韲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就佛典而言,寒山除了化用佛教经论外,也往往化用禅典。例如:“余家有一窟,窟中无一物。净洁空堂堂,华华明日日”,便是借用慧能偈颂之典。《六祖大师法宝坛经·行由第一》载:“慧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以“无一物”,来比况人人佛性本具,不待外求。寒山还有一诗曰:“烝砂拟作饭,临渴始掘井。用力磨碌砖,那堪将作镜?”此处所说的“磨砖作镜”,也是禅门著名的典故之一。《祖堂集》卷三载:“马和尚在一处坐,让和尚将砖去面前石上磨。马师问:‘作什摩?’师曰:‘磨砖作镜。’马师曰:‘磨砖岂得成镜?’师曰:‘磨砖尚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也?’”意思是说,学佛的要旨,重在把握住自己的真如法性,而不是仅仅在形式上的坐禅,否则,亦如欲将砖磨成镜一样,是徒劳无功的。

  仁炟法师在其所作的禅诗中,也用典颇多,几乎每首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适当引用典故。遗憾的是,由于本文篇幅和时间所限,在此只能举例说明,不能一一加以解析。例如,他在佛历二五五六年正月初一(公元2012年元月23日)作于博山正觉寺之《小酌慢饮 品味参禅》中曰:“夜播春雨晓风徐,轻转柴扉探消息。独坐岭头钓红鲤,野草深处觅雏鸡。”其中所说的“钓红鲤”典故,出自船子德诚禅师。《五灯会元》卷五载:“秀州华亭船子德诚禅师,节操高邈,度量不羣。自印心于药山,与道吾、云岩为同道交。洎离药山,乃谓二同志曰:‘公等应各据一方,建立药山宗旨。予率性疏野,唯好山水,乐情自遣,无所能也。他后知我所止之处,若遇灵利座主,指一人来,或堪雕琢,将授生平所得,以报先师之思。’遂分携。至秀州华亭,泛一小舟,随缘度日,以接四方往来之者。时人莫知其高蹈,因号‘船子和尚’。一日泊船岸边闭坐,有官人问:‘如何是和尚日用事,’师坚桡子曰‘会么?’官人曰‘不会。’师曰‘棹拨清波,金鳞罕遇。’师有偈曰:‘三十年来坐钓台,钩头往往得黄能。金鳞不遇空劳力,收取丝纶归去来。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纔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三十年来海上游,水清鱼现不吞钩。钓竿斫尽重栽竹,不计功程得便休。有一鱼兮伟莫裁,混融包纳信奇哉。能变化,吐风雷,下线何曾钓得来。别人只看采英蓉,香气长粘遶指风。两岸映,一船红,何曾解染得虚空,问我生涯只是船,子孙各自赌机缘。不由地,不由天,除却蓑衣无可传。’”由此可见,船子和尚所说的“金鳞”与仁炟法师在此处所说的“钓红鲤”、“觅鸡雏”,应该是一个意思,都是指寻找能够承继法脉的接班之人,以授其修道所得,使佛法远紹未来,传至久远。

  前人论诗,每每主张诗歌中要有禅趣。禅趣的最佳表现,就是要通过禅境显示出来。寒山诗中就有不少表禅境的精品。例如:“高高峰顶上,四顾极无边。独坐无人知,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无月,月自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终不是禅。”意思是说,自性是不可以用言语表说的。因此,只能以现象表示本体,以禅境显露禅心。寒山乃是以诗达禅,以禅寓诗,极具禅机而又自辩不是禅,非深入禅境者不能为此诗。他说:“我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叫我如何说。”意思是说,心似秋月而实非秋月,心似碧水而实非碧水,这种境界是不可言说的,除非“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所以,禅诗也就往往以“用”显“体”。其特色就是清,是空,是虚,是静。因而用来描写此禅境的,也就无非是水、是月。例如:“碧涧泉水清,寒山月华白。默知神自明,观空境逾寂。”

  禅诗,是禅修者思想、禅悟思维的载体,禅诗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体证“本来面目”,无疑是探讨禅诗境界的逻辑起点。所谓“本来面目”,就是澄明、觉悟、圆满、超越的本心。佛教认为,随着二元相对意识即分别智的产生,人们逐物迷己,迷己逐物,清纯无染的“本来面目”遂受到情尘意垢的障蔽。因此,为了重现“本来面目”,必须“不思善,不思恶”,抛弃一切相对的知识。也就是说,本心如同“常清净”的明镜,即使蒙受灰尘,仍不改其清纯明亮,这就使得“本来面目”突破了存在于遥远彼岸的“清净”的预设,而焕显为现实生活中的“灰头土面”,即俗即真,即凡即圣,即色即空。

  禅诗,通常表达了作者独特的禅悟体验,诚如吴言生在《禅宗诗歌境界》中所说:“其审美境界范型是一切现成现量境、能所俱泯直觉境、涵容互摄圆融境、随缘任运日用境。”现量境触目菩提,剿绝情识,不容凑泊,要求审美“主体”以空灵之心原真地直观审美“对象”,这就是能所俱泯的直觉境;禅宗认为,能所俱泯的直觉境,是万物互融互摄,处于重重无尽的缘起中,这便是珠光交映的圆融境;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便是禅的平常心,由此形成了随缘任运的日用境。也就是说,其现量境,触目菩提,不容拟议;其直觉境,水月相忘,空明澄澈;其圆融境,珠光交映,重重无尽;其日用境,饥餐困眠,脱落身心。我认为,大家也可以从这四个方面来理解和欣赏仁炟法师的禅诗,并从中获得教益。

(待续)


  

        “禅修茶道”,修身养性好方法:集禅修、茶道、音乐、养生为一体,将泡茶的十二道工序,变成十二种修行。有供养、感恩、包容、分享、结缘,品茶品心、禅茶一味。
  “禅修茶道”,营造都市慢生活:一个平方米,一棵绿植,一朵花,一套禅修茶席,一段养生禅乐,三十分钟的茶道与禅修。红尘一隅,身心放松......高雅茶室、清净禅堂,在都市家庭温馨呈现。
  欢迎关注禅修茶道微信公众平台:cxcd-1

 



 

分享按钮
正觉网     中国贸易报 佛教文化     华人佛教—凤凰 网     大渡网
山东省博山正觉寺 备案号:鲁ICP备18032971号    公安备案号:37030402000864号    电话:0533-4205918 传真:0533-4208918